二 “中等收入陷阱”跨越: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机制
通过考察公共服务对微观的人力资本机制和宏观的国家治理重心转变机制的影响,可以清晰勾勒出通过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逻辑——破解技术创新陷阱、收入分配陷阱、城市化陷阱及国家治理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详见图1)。
1.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机制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由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与流动等构成。可见,公共服务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关键因素。
第一,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机制。技术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是人力资本投资与配置、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加深等作用的结果。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1990)开创性地将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影响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内生增长理论。已有的研究亦指出,人力资本错配会使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还是分工的专业化和深化的结果。在斯密看来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分工能够提高专业化程度,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可见,人力资本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影响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公共服务正是通过完善人力资本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公共服务破解技术创新陷阱的人力资本机制在于公共服务直接决定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影响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公共服务之所以决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因为教育、医疗等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内容,而知识的非竞争性特征意味着知识的生产和配置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弥补完全由市场提供带来的扭曲。随着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长(详见下页图2)。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一个国家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公共教育和就业培训服务的投入是增加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手段。高教育水平意味着更高水平的教育投资,很多学者在测度人力资本时就直接使用教育指标法。此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高还能够促进人力资本代际投资。例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回报效应”,即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补偿教育投资的效用外溢,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促使父母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本的代际积累。
公共服务影响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即教育、培训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在直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亦显著地影响劳动力流动。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同时也阻碍了人力资本配置能力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集中体现在以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公共服务为屏障,把劳动力市场分割成各种子市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有利于消除阻碍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例如,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将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促进劳动力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区和部门,进而提高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城市间医疗公共服务供给变动与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正比关系(详见下页图3)。因此,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摩擦力,提高劳动力空间分布的效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