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选择:提升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路径
通过公共服务破解“四大”陷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动力,但前提是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高质量供给必须是高覆盖的,只有少部分人的享有不仅与共享发展理念相悖,而且意味着大部分人无法享有公共服务,这将使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配置效率受到较大影响,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化进程受阻。当前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而形成的城乡差距、半城镇化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必须是高层次的,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必须是高精准的,现代化技术和大数据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了有效手段,从而能够极大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因此,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施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政策至关重要。
1.高质量供给是更高覆盖的供给,旨在拓展公共服务供给范围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首先是覆盖全部目标人员、不存在盲区。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追求均衡化布局和无差别化享有,这也是当代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因为在当代中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广大民众最迫切需要的底线民生需求,其均等化与否直接影响广大民众是否能公平、公正地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拉美的城市化陷阱之一的贫民窟现象即是收入差距的体现,也是犯罪率飙升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医疗卫生均等化和教育均等化都显著地降低了刑事犯罪率,其中,医疗卫生的城乡差距缩小1个百分点就会使所在省份的万人犯罪人数相应地降低0.16人;而教育均等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也会使所在省份的万人犯罪人数降低0.25人。相对其他引致犯罪率上升的因素,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更容易实施的犯罪治理手段。可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覆盖率,有利于消除地区差距,实现均等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此,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此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对技术创新、收入分配、新型城镇化也有不利影响。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高质量供给的基础,没有均等化,就没有高覆盖率。因此,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高覆盖率的公共服务必然需要高投入的财政支持。数据显示,教育、医疗、社保等全国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性公共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也在42%左右。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世界平均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 GDP 的比例为4.89%;而 2014年中国教育投资为4.10%、2015年为4.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供给的高覆盖率目标必然无法实现。
2.高质量供给是更高层次的供给,旨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层次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要是破解创新陷阱,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培育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是人力资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根据Madsen和Murtin的研究,基础教育作为工业革命之前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高等教育则是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变得更为重要。台航等学者也通过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等教育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高等教育型的影响作用则逐渐增大;中等教育型的情况与高等教育型相一致。为此,要实施以高层次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为内容的人力资本政策。
当前,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就业人员仍以初中文化程度者为主体,占总就业人员数的4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员的20%;高中文化程度占总就业人员数的17.2%;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16.1%,其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仅占总就业人员的6.8%。由此可见,推动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教育公共服务层次的快速提升。中国目前实施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推进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这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更高层次(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因此,更高层次的供给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是从九年义务制延伸至高中、进而到大学本科层次的递进发展。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个健康体魄,因而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高层次化应实现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功能拓展,这同样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这与现实需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可见,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必然要求公共服务的高层次供给。此外,还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层次。在财政分权体制的背景下,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越是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越弱,财力差距必然导致供给差距。消除地区差距、提升基层供给层次、提高供给质量,关键是提高供给统筹的层次。
3.高质量供给是更高精准的供给,旨在提高公共服务供求匹配度
高质量供给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人民的公共服务多样化需求,能够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精准供给需要有效识别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已经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公共服务要实现高质量、精准化供给,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和技术“三重”困境:一是基层政府精准供给的动力不足,绩效考核使其更加偏好经济发展而非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更多的是政府机构,市场与社会组织依然相对缺乏,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机制依然未形成的困境;多元化供给还未形成,加之政府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求匹配度低,矛盾主要在于供给主体的不充分。三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运用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成本依然较高(农民分散,规模效应不高),农民运用现代技术的知识能力依然较低的技术困境。
破解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三重困境”应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地方政府没有强大的公共服务激励在于政绩考核更加重视“GDP”,地方政府职能更多的是经济建设而非公共服务供给。贯彻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把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这能为精准供给提供强大的体制激励。二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变革。政府财力不足需要市场和社会加以弥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是有效措施,特别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的深化与拓展,为精准供给提供了机制创新激励。三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大数据化。精准供给要准确掌握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要精准核算公共服务成本,要精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这些都离不开大数据的运用。在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思维需要转向,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大数据化,在供给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全过程实现大数据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大数据运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大数据技术的城乡、地区差距,为精准供给提供强大的技术激励。当前,精准供给正在形成政府职能转变、供给机制创新和大数据激励三大路径。
“中等收入陷阱”更多指的是现有的经济增长动力即将耗尽,如何构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问题。如何有效破解“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面临的技术创新陷阱、收入分配陷阱、城镇化陷阱和国家治理陷阱,其关键是实现宏观动力转向中微观动力。公共服务是转向的支点,应通过公共服务对技术创新、收入差距调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经济增长动力价值,从而使之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机制。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理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