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居所的演变:从庇护所到“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

http://www.newdu.com 2020/8/13 《求索》2020年04期 李晓华 参加讨论

    摘要
    从人类进入洞穴居住算起,居所的形态、功能以及与居所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持续演变。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居所从简陋的庇护所变得在结构、功能上不断复杂化,生产功能不断强化,人际空间距离不断疏远,一个“宅经济”与“无接触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影响是推动“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时代,世界变得更加“平坦”,人们在获得资讯、购买商品、接受教育、参与生产等方面的机会更加平等。政府和企业需要对“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做出更积极的应对。
    关键词
    居所;宅经济;无接触经济
 
    大约11000年前或更早,人类从幕天席地的野外生存环境进入洞穴居住,居所的历史从此开启。一万多年来,人类居所的形态、功能以及与居所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居所从早期自然形成的简陋庇护所转变为集成人类文明精华、功能丰富的温馨家园,从承载简单的生产和生活功转变为复杂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复合体,居所成为经济活动开展的日益重要的场所。人类起源于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技术的发展却推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疏远,人类的经济活动呈现“无接触”的趋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一个“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居所的演变过程
    人类出现以来,人类居所的形态、功能以及人际空间距离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形态不断复杂、生产功能不断加强、人际距离不断疏远的变化趋势。
    (一)居所形态的变化
    人类的居住形态经历了如下顺序的变化:洞穴、穴居、半穴居、地上建筑和高台建筑。最早的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生活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最初的居住地是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很可能像猿类或猴类近亲一样住在树上,以躲避大型猛兽的攻击。早期的狩猎生活使得洞穴成为人类居所的自然选择,洞穴不但能够遮风避雨,而且更安全,在洞口生火防范来袭的动物,又能烤熟食物和取暖。后来人类对穴居形式进行了改革,即从横向的洞穴居住改变为垂直的穴居形式,仿照天然洞穴挖掘出人工或半人工的洞穴。人类离开天然洞穴并开始建造房屋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变革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与人类需求满足之间的矛盾。随着由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人类生活环境从狩猎、采摘的森林、草原转移到更加适合种植、养殖、放牧等农耕生产方式的辽阔平原与丰腴水草的草原。在平原和草原地区,缺少天然的洞穴栖身,人类为了防范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保存火种、休养生息,不得不着手建设房屋。
    住宅的发展除了受制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建筑材料、工程结构、施工技术、设备条件的约束和和控制,而后者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的人类以容易获得的各种天然材料如茅草、泥土、石块、树木、兽皮等制作房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张,剩余物质产品的丰富,国家等更大规模的组织逐步形成并出现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统治阶层可以举全国之力,建设规模更大、形制更复杂的建筑。尧帝之时“堂崇三尺,茅茨不剪”,固然是由于其节俭之德,但当时技术简陋也是重要的原因。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地位、财富数量、房屋用途等差异,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各种不同材料、结构形式和用途的房屋。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被开发出来,建筑功能持续提升、室内家居产品日益丰富,居所无论是在材料、高度、风格、内部功能、商业形态等各种方面都趋于多元化。例如,从建筑材料来看,建筑可以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从高度来说,既有地下室半地下室,也有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摩天大楼也是许多城市的一道风景,对高度的追求成为世界上不少城市间你追我赶的一场“竞赛”。从商业形态来看,既有居家生活的普通住宅,又有商业化运营分时居住的旅馆、酒店、度假村。随着分享经济的兴起,居民还可以将自己暂时不用的房间短租出去,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使租客获得价格实惠。
    (二)居所功能的变化
    从最初全天然的野外、洞穴到手工开凿或搭建的地穴、简陋的棚子,再到更加复杂的房屋、宫殿、楼宇,人类居所的演化史不仅是形态的演化史,更是功能的演化史。
    正如《庇护所》一书的书名所显示的,居所首先是一个庇护所,给人类提供安全保护。“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森林中生活的狩猎、采摘时代,人类可以在树上或山洞中栖息,并以此躲避野兽的攻击。进入农耕社会后,人类来到缺少天然庇护所的平原,为了躲避外界的威胁,需要构筑人造的居所。即使在现代社会,为了避开风吹雨淋、严寒酷暑,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中生活,人类也在不断完善居所的各种功能。
    随着人造居所的出现,整个部落群体生活在露天或洞穴中的野外生活模式逐步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房屋不仅是栖息之所,也具备了私密性的功能。在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中,人类才能够开展日常的生活,并作为一个整体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建筑物为特定的活动提供了框架范围。它们服务于并向我们表明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拥有和使用房子的动机,无外乎满足日常的生活,因此住房或居所主要提供日常生活功能,包括了性生活、睡觉习惯、宠物、园艺、个人卫生、天气防护、室内卫生、车的保养、烹调、取暖供热、日照、服务。
    居所除了为身体提供庇护的功能,还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建筑必须同时能满足两种需求:身体能免受风雨侵袭,同时精神又能获得憩息”。人类离开洞穴来到地面生活,看起来在一个没有边界的环境中似乎获得了自由,但是茫然、无所依靠的焦虑和恐惧转化为人的不自由和和心灵束缚;可以提供庇护功能的居所使人类从这种不自由中解脱出来。在人的精神的、道德的、情感的素质、性格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中,包括居所在内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居所除了具有庇护所的功能,是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实现的空间,还或多或少地具有生产的功能。在早期的穴居生活中,人类除了在洞穴中恢复体力、休养生息,也在洞穴中从事简单地对自然界物品进行加工的具有生产性质的活动,如对猎物进行分解、加工,将石块打磨成工具,用石刀将树枝切削成武器,用鱼刺、兽骨缝制简陋的衣物……
    人类文明出现后的社会可以划分为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数字社会。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有占有主导地位的技术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居所的功能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详见表1)。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居所的演变,从庇护所到“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