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宅经济”与“无接触经济”的影响 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出版了一本影响广泛的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在书中,他提出:“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世界变平了”。弗里德曼主要是从国家竞争的层面做出了“世界是平的”判断,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带来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信息、物品的快速传递,时空被压缩,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工制造从发达国家离岸外包到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取代了传统的水平分工;服务外包蓬勃发展,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的服务性质活动更使世界咫尺天涯。例如,印度呼叫中心的客服可以接入和呼出美国的客服电话,与此同时,美国的投资银行家们可能正在处理印度公司的金融业务。哥伦布的探险让他发现地球是圆的,而生产活动的高度片段化、分工的高度细化,则让地理上是圆的地球在经济上变得平坦。
弗里德曼从国家层面发现“世界是平的”,如果我们换做个人的视角,同样会发现“世界是平的”。互联网拉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富国与穷国、城市与乡村、富人与穷人,可以更为平等地获得资讯、购买商品、接受教育、参与生产……
资讯是平的:互联网自商业化以来就具有“免费”的基因。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获得用户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此,互联网公司广泛采取免费的方式吸引用户的使用。这些免费的互联网服务主要是以各种资讯的形式存在。只要有网络和智能终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搜索、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社区等形式获得丰富的信息。
商品是平的:准确的说是购买商品的机会变得更加平等。在实体商业形态下,大城市的商业网点众多、商业业态丰富、商品种类繁多,因此发达地区和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而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商业设施发展落后,产品种类非常有限,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消除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每个地方的人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琳琅满目的商品,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买遍全球”。
教育是平的:传统的教育资源在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学校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互联网让普通人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例如,世界许多知名大学都开展了公开课计划,慕课网汇集了大量的免费课程;博客、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同样聚集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学术、产业论坛由线下转到线上。传统的线下论坛往往在大城市举办,而且受会场空间所限只能容纳有限的听众,外地参会人员既要花费大量的旅途时间,又要付出昂贵的差旅成本。而线上论坛只需要简单扫描二维码,任何地方有兴趣的听众都可以加入,听取以前难以谋面的一流专家、学者的分享,而且听众人数几乎没有限制。
生产是平的:如前所述,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可以摆脱资本的束缚,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闲暇时间,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生产活动之中,创客运动、分享经济、零工经济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普遍的现象,大量一身数职的斜杠青年涌现出来。社会化生产能够聚集巨大的资源和能量,据估算,全球受教育人口的自由时间每年累计超过一万亿小时,仅维基百科上所花费的用于每篇文章编辑、讨论的时间就超过一亿小时。
随着“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汹涌而至,政府和企业需要对此做出更积极的反应。对政府来说,既要对新生事物秉承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包容而不纵容,根据其他行业或其他国家的经验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做出预判,并制定规范其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对规制条文进行优化和完善。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应该针对“宅经济”、“无接触经济”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以及衍生出的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化生产带来的发展契机,引导消费者成为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者、生产者,在加强用户粘性的同时,打破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束缚,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英]斯蒂芬·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美]劳埃德·卡恩:《庇护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4][英]斯蒂芬·加得纳:《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5][美]劳埃德·卡恩:《庇护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6]皮家胜、罗雪贞:《住宅的“二重性”与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第2期。
[7]顾孟潮、米祥友:《人类住宅的历史演变》,《住宅科技》,1988年第8期。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0][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141页。
[11][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12]皮家胜、罗雪贞:《住宅的“二重性”与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第2期。
[1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4][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308页。
[15][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135-136页。
[16][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17][美]迈克斯·泰格马克:《生命3.0》,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
[18][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3.0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9][美]克莱·舍基:《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3,3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