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正文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新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佚名 参加讨论

张海涛 (河南师范大学)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不足,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在借鉴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经验基础上,构建适应我国特点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新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组织系统,推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自1993年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布实施以来,我国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拆,在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新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有利于解决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问题。这种体制应分清党委和校长的职责,“校长要全面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并根据党委的集体决策,具体负责组织实施。”[1]但是,这种内部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缺陷,制约着行政管理的效率。

 

校长行政工作负责制管理模式自身存在不足,是制约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职员工对学校决策或政策制定的程序及认同问题。大凡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往往是学校职能部门起草、校行政办公会或常委会讨论通过,忽视了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顾及他们的认同和心理接受问题。其次,由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使得诸多问题需要校长亲自决定,从而延长决策时间,贻误工作。最后,校长在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或者是制衡校长权利的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易导致校长“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一言堂”现象。除了此种管理模式自身存在不足之外,高校组织系统和行政管理队伍方面的缺陷加上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制约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效用的重要因素。

 

二、适应我国新形势的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模式研究

 

在认真总结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改革经验的同时,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办法,以形成适应我国新形势要求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新模式。

 

(一)现行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简介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20世纪初始于美国,著名学者泰勒(Taylor,1947)的“科学管理运动”至今仍是学术界激烈辩论的主题,著名学者韦伯(Weber,1947)关于“官僚模式”的著述至今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仍有较强的说服力[2](P4—5)在各种理论和思想深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托尼·布什(Tony Bush)教授借鉴了库茨伯特(Cuthbert ,1984)等学者对理论模式的分析,把主要的教育管理理论分为六个模式:正规模式(formalmodels)、学院模式(college models)、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2](p35一37)当前,西方教育管理界普遍采用学院管理模式。

 

(二)适应我国新形势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模式研究

 

1.以正规模式为主,汲取其他模式的优点,建立适应我国特点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新模式。

 

当前,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正规模式”的范畴。它强调校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绝对权威,认为“组织总是追求其特定目标的,这些目标都是由校长或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必然会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2](p61)。然而,这种模式已不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新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高校的领导与组织问题。校长应是高校的行政首脑。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主要负责监督和指导全局性工作的实施情况。在校长的领导下,高校应成立由主管副校长负责功“大学教学委员会”、“大学教师聘任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生活管理委员会”、“学校后勤保障委员会”等组织,并授之一定的权利,协助校长制定或审议校长做出的重大决策,处理学校重大的事情。同时,校长应根据“系统原则、最优化原则、职权责相称原则、实事求是原则”[3],按照教学管理系统、科学研究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保证系统、行政事务管理系统等的规律和特点设置管理部门,切实避免“因人设庙”的现象。

 

(2)科学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应成立“发展规划委员会”或“发展研究委员会”,招聘具有高校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专门对学校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给校长提供学校中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雏形。同时,校长为了在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着学校目标奋斗时做到心中有数,就应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教职员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包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想法和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想法。

 

(3)重视外部环境对学校发展的巨大影响。新行政管理模式下的校长应把高校办成一所开放型的学校,重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外部环境中寻求有利因素来支持学校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校要提高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等,无不需要校长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4)适时分权。模糊模式强调分权的优势,尤其是在学校发展阶段,由于组织机构具有复杂性和各顷工作的不可预测性,校长就可适时将决策权授给下级单位和个人,使这些部门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校长适时分权,还可以调动下级单位和个人主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从而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出力。

 

2.新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校长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

 

新模式下的校长,应该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另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1)要有合理的智能结构。高校的校长,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备较广博的科学知识,熟悉全校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并能把握它们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校长还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懂得高等教育规律,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2)校长应正确处理“主要行政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双重角色问题。高校的校长,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占据较高的学术地位。但是,作为高校的行政首脑,“校长还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思想,主持制定发展规划和行政管理制度,实施“依法治人”、“依法办事”、“依法治校”。托尼·布什认为:“教育机构的工作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管理质量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2](P2)。笔者认为:校长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对高校实施管理的能力相比,其管理能力显然对一所高校的影响要比前者大得多。

 

(3)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一名有作为的高校校长,既不能满足于守业,也绝不能固守“无过就是功”的“为官之道”,而应有不断创新、不断开拓的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汲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大胆实践。

 

(4)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校长的权威。作为高校的主要行政领导人,不但在学术方面能起到表率作用,而且还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自己的权威。具体讲,校长要有自知之明的良好品德,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虚心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教职员工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其次,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普通教职员工,善于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甚至反对意见。工作中,既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要求,又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最后,校长必须要正确地选人用人。古人云:“政以得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前者是选人,后者是用人[4]。校长选人,要全面考察,避免偏听;要德才兼备,避免求全责备;校长用人,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用人不疑。

 

(5)校长要做“大”事。一校之长,科学决策、对党委和师生员工负责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投资等方面都要求校长做判断、做决策。为此,笔者认为:高校校长,一定要从繁琐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除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外,要做“大”事,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校宏观问题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3.应用新行政管理模式需要解决的其他几个问题

 

(1)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邓小平指出:“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高校管理人员不论是从事战略性的决策、战术性的运筹,还是具体事务工作,都必须具备两大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是关于高校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各个工作项目的具体知识,包括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专业设置的依据,备课、上课、答疑、批改作业、试验、实习、考试等教学环节的要求,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个性以及财务、设备、图书、后勤、人事等知识。另一方面是管理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教育规划,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检查与评估,教育总结与交流等知识以及概念、分析、判断、沟通、组织实施、反省评价之类的能力。所以,高校校长要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强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干部培训提高计划,落实高水平管理干部的职称待遇问题,使他们乐于把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来追求。

 

(2)唤起所有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1943年的著作中提出人的五种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校教职员工工作性质不同,职称职务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学校的建设者,要想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使他们关心学校、爱护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包括校长)就必须清楚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需要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工人,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对他们劳动的承认;年轻人需要领导看到他们的成就;年长者渴望后生们对自己的尊重……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因人而异,区分不同的需要层次,做好不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等学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使系统正常运转,必须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做保证。目前高校应完善以下制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奖惩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师评价制度、考试评分制度;科学研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信息管理制度等。

 

总之,完善和创新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离不开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尤其是在行政管理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激励机制和处罚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党委要给校长以充分的自主权,以使校长在有职、有权的前提下,尽到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3—08—13。

 

[2]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润.高等学校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4—86.

 

[4]郑启明,等。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责任编辑:甲午

 


    

Tags:构建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新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