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精准化 带动微观领域精细化 对上海来说,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是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要持续精准地“补短板”,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地域性管理为主向流动性治理转变。伴随人口流动加快和社会异质性渐强,传统的城市地域性管理遭遇越来越强的挑战。新时代,有必要逐步实现具有跨区域特征的流动性多元弹性治理。它更强调城市管理中的不确定、动态性、异质性和开放性,侧重培育更具流动性的城市公共政策,努力提升城市居民对资源和权利的可及性,并重视管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等等。
从制度技术性管理为主向情感性治理、制度技术性治理相结合转变。城市治理实践中,不能忽视人及其情感这一重要维度。“情感治理”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城市情感再生产过程的干预来协调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感。
建构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社会政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合多元文化,是培育城市社会公共性的思想基础。为此,需要制定实施稳定的、包容的公共政策,鼓励达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合作结构。同时,政府应该将关注点逐步转向对个体特别是弱者的关注。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由于社会组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其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往往能够起到政府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需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的活动边界,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双向互动中焕发最大效应。同时,要坚持重心下移,培育基层的精细化管理基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大力加强现有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精准描述城市管理对象,精准采集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效益。应以“精明行政”理念为引导,用宏观政策精准化来促进微观领域精细化,将城市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把精细化要求体现到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之中。同时,解决政府职能交叉和重复的问题,重点是细化分解职能部门责任,解决好推诿扯皮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