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追求,还需要切实的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转变党和政府包办社会治理的方式,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要从以党和政府的单一主体,转向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与市场组织多方参与的共治形态;要从过去以管治手段为主,转向管治、协商、自治、合作、购买等多种手段并存互促。要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掘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吸纳更多专业化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到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城市绿化、城市安全、基层执法等。要注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参与社会服务的提供,在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关爱以及志愿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便利。要扩大“互联网+”手段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民生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要加强大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把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监督执法、综治管理数据整合进入数据库,打破现有条条分割的数据鸿沟,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综合平台。要建立健全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员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数据汇总、整合、清洗和优化,提升大数据在优化社会治理政策中的决策参考作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加强社区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程度。要以依法治理作为主线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社会参与、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领域的立法行动;健全基层党委和社区共治的制度架构和权责清单,确保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要重视社会领域的普法宣传,聚焦社会治理的突出领域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把法律政策宣传到基层群众。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区治理,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作者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