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管理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理解其中的“高质量”内涵?行政管理本科教学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项目,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实现本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学习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思考的问题。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能够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检验学校教育质量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立德树人。因此,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丰富。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关注所有人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发展的人民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教育发展必须适应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教育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的平衡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发展的创新性与开放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开发与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发展的资源优质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教育发展必须遵循其独特规律,体现教育发展的科学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各教育主体人格得到尊重,活力得到充分调动与释放,实现教育发展的主体性;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全面发展,推动科技、人才快速发展,实现教育发展的有效性。
高质量教育体系为行政管理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提出全新要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行政管理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质量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旨在通过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求真务实的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行政管理优秀本科学生。高质量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目标定位呼唤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积极尝试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表现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性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行政管理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性选择。
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行政管理本科研究性教学
坚持问题导向的本科教学理念是前提。本科教学不是传统“输出—输入—考试”单向度的记忆性学科知识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师生、生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过程。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社会高度开放的背景下,学生拥有各种渠道获得相关知识,他们不必也不可能完全认同老师所讲的知识,老师再也不是全能、全知与传播知识的“天使”,而是共同讨论问题中,平等合作学习主体中的“首席”。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的组织教学方式,吸引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
精心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案是关键。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方案。研究性教学必须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这一核心任务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老师在了解学生、研究教材基础上进行的学科知识再创造成果,课堂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知识生产与创新的过程。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案,要求老师将每一门课整合成几个理论单元,每一单元设计成几个理论专题,每一堂课设计成专题讨论会,每一专题围绕几个主题依次进行“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释与分析、问题的解决”等相关环节的规划与实施预案。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对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表现与成效进行预判,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拟选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共同体是保障。共同体意味着大学教学不是单枪匹马的“原子化”知识内化过程,而是相互联系共同进步的探索实践活动。这一实践过程中涉及多元主体,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活动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研究性教学重在讨论,讨论重在问题的提出与碰撞。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学生扮演的任何一种角色都是对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贡献。流畅地发表观点,提出既有理论气息又有实践感悟的观点固然是对讨论的贡献,而提出问题、发表疑惑也是对研究活动的奉献。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与解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因为不同观点碰撞所擦出的“火花”,而使课堂氛围充满了活力。所以研究性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问题而开展的共同讨论活动,是能够让师生在共同“奉献”中,共同享受学习乐趣的民主生活场景。
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基地相关成员,而多元学习主体又与相关空间、资源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掌握“三三三”很重要。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师工作室、教学基地三个空间,整合多种空间的利用效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师工作室的交流平台作用、实践基地的理论检验作用。其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基地导师三个主体活力,整合多元主体的智慧,开发研究活动中的优质问题资源;三是充分挖掘书本理论、主体、社会实践三种资源,将理论、经典、名人与社会实践等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深度、宽度与温度的有机融合度。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