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建设全球城市,怎样做到“聚疏”有道——张学良教授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的演讲

http://www.newdu.com 2018/3/6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规划引领核心区协调区,共同建设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要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处理好“留”与“流”的关系。对市区疏解出来的空间进行深层次谋篇布局,着力提升核心城区创新能力、发展能级;对郊区疏解出的空间,要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实现郊区和中心城区的联动升级;对长三角城市群,则可通过产业疏解引领区域发展,最终形成“上海市区—上海大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功能疏解空间体系。
    首先,在上海市区空间范围内打造“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城市功能圈层结构。中心城区在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环节、保留非核心功能的城市基本环节的同时,逐渐向近郊区疏解非核心功能及核心功能的非关键环节;近郊区在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的同时,向远郊区逐渐疏解部分功能。
    其次,在大都市区的空间范围内,通过规划引领,分别在1.2万平方公里(上海加平湖、嘉善、启东、海门、昆山、太仓、吴江等7个县市区)的核心区和3万平方公里(上海加南通、苏州、无锡、嘉兴、宁波、舟山等6个地级市)的协调区空间范围内,共同建设上海大都市圈。通过打造政府合作的平台,创新政府之间的合作理念,促进上海和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最后,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内,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紧密协作,打造巨型城市区域,依托巨型城市区域强化上海城市功能疏解。
    事实上,近年来临沪地区纷纷提出接轨上海、融合发展的口号,形成了发展新态势:第一,经济互补格局基本形成。一方面,临沪地区把上海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或者通过上海实现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临沪地区积极服务上海发展。以江苏启东为例,全市20%的工业产品配套上海,40%的农产品供应上海,80%的投资源自上海。第二,合作平台建设发展迅速。各地积极利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契机,与上海园区在创新研发和生产之间形成良好分工。例如,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嘉善项目协作区等,成为毗邻地区与上海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三,公共服务接轨,人文交流内容增多。公共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方面,主要形式包括人员互访、设立分支机构、人员培训等。人文交流方面,包括文艺演出团体的互访以及古文化共同保护和开发,等等。第四,规划、环保等纳入区域合作框架。例如,昆山、太仓等地的城市规划均强调接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昆山和上海签订省际水源地建设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太仓和上海嘉定建立环境“联防联治区”。
    特别是,2017年以来,浙江与江苏两省加快了接轨上海发展的步伐。浙江将嘉兴设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江苏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以此为契机,上海应思考如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问题。要定期跟踪国际大都市与毗邻区协同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纽约等大都市区域规划的编制经验,做好小尺度、精准化、跨区域的上海都市区(圈)规划研究,进一步强化与近沪城市在政府合作、产业分工、交通基础设施连通、功能定位及公共服务统筹上的对接融合举措,形成完备的城市功能疏解“政策池”。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的统筹协调方面,可先行先试加强跨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统筹的制度障碍;加快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方面,鼓励支持通过建立分院、设置分校、挂职交流、定期培训等方式加强合作,实现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共享发展。
    思想者小传
    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财经研究所副所长。入选国家人才协调小组“万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2011),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等。
    本版稿件选自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建设全球城市,怎样做到“聚疏”有道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