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 形成“朝阳制造”上海集群 作为老牌工业基地,上海的制造业有十分辉煌的历史。上海制造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彩电、冰箱、汽车等,都是当时的知名品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海是靠制造发家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制造业正在力求转型升级,但也遇到许多挑战。特别是,有些时候容易因“坐地起价”而自然“放弃制造”。对投资者个体来看,这似乎是一种更优、更稳的盈利模式选择,但从城市整体来看容易形成空心化的“泡沫经济”,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重新定义人类生活,这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上海不仅不能放弃制造业,而且应当努力推动形成全球制造高地。
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引导权。上海应综合判断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把握全球互联互通、能源变革、材料更新、人类自身关注等新趋势,并以此为依据设定相关产品方向,进而在新一轮制造革命中居于议题设置和引领潮流的领先地位。
要聚焦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设备等“朝阳领域”。综合做好制造业的“加减乘除”,在把握住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变革前沿趋势的基础上,以分区、分工为基础,既布局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制造、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又要重点布局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注重工艺革新,从而形成“朝阳制造”的上海集群,打造“新智能上海造”“新材料上海造”“新工艺上海造”等品牌。
要推动智能制造高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上海尤其要在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综合分析物联网时代引发的办公、住宅、家居、电器革命,从而预先掌握领先权、主导权、标准权。同时,进一步畅通科技创新的落地性。要花大力气实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让科学家(包括人文、社会、艺术设计者)有更多话语权,为创新创业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要迈向“全球定制”新模式。应注重把“制造”和“定制”结合起来,既抓住现代化社会中工业化生产的复制性原理,也要敏锐发掘后现代社会生产的个性化趋势,从而能够提供“点对点”的定制产品。在此基础上,让上海跻身全球高端设计、资源配置、创意实现中心行列。
放眼全国,华为、小米、格力等知名品牌的基础都是制造业。制造业看上去不如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光鲜,却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防止城市脱实向虚的“压舱石”。实实在在的制造业永远不会过时,上海尤其要牢牢把握并挖掘潜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