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结构失衡、债务杠杆与金融开放

http://www.newdu.com 2018/9/2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潘伟康 傅… 参加讨论

    经济平衡包含供需匹配、结构合理、分配有序、金融稳健等多方面。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平衡只能是短暂非稳态,由于技术、偏好、体制的动态变化不断派生出结构调整的压力,结构性矛盾的缓释是长期不变的经济主题。20世纪60年代,韩国通过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迅速从贫弱的农业国走向工业化,而后依赖于高债务驱动维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强劲的工业国。历次危机后,韩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复苏韧性,较好地实现了增长与分配的平衡,于1995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追赶型经济体的典范。然而,在1997年和2008年危机时点,韩国也暴露出结构性问题:结构改革滞后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投资型增长累积了过剩产能和过高债务杠杆,金融开放的自由放任缺乏有效审慎监管。
    1963—1993:高增长表象下的结构失衡埋下风险隐患
    自朴正熙执政(1963—1979)开始,韩国摒弃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行政手段构建一元化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企业集团获得税费优惠和补贴,积极响应政治圈“输出振兴”动员,发展出口代工产业,70年代实施重化工业化政策,扩大制造业投资。出口导向、引进外资与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人口红利释放等因素共同启动了韩国经济的高增长。
    两次石油危机和重化工过度投资使韩国陷入严重滞胀,1980年和1981年的通膨率分别达到28.7%和21.35%。阶层矛盾激化、创新受抑制、税负过重等经济结构弊端暴露。金斗焕政府(1980—1987)采取通货紧缩和价格管制措施进行干预,推行贸易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企业集团自主性得以提高,却与政治圈存在政治资金交易,延期了结构调整和债务清理。卢泰愚执政时期(1988—1993),经济全球化深入推动国际贸易新秩序形成。单纯的出口导向无法适应时代变革,维持高增长的风险成本也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有为政府”推动改革。然而卢泰愚将经济决策权下放给不想承担改革风险的官僚圈,改革时机再次被贻误。
    1993—1997:高债务杠杆和金融自由化引致内生性脆弱
    从韩国经济比重看,以政府、官僚主导的大企业集团财阀占主体地位。1995年,韩国工业增加值的41%和GDP的16%集中在前30家企业集团手中。在数量型高增长时期,这些企业集团主动适应出口导向战略,为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转型期,长期过度投资积累的诸多顽疾拖累了经济的可持续性。
    金泳三执政时期(1993—1997),韩国政府推行金融实名制。1993年颁布的《金融制度自由化计划》放弃了对利率、货币和资本流动的金融管制。为达到OECD成员国的要求,韩国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提高外资在国内股市的投资上限,而商业银行的短期离岸贷款未受到限制,在国内外市场存在较大利差情况下解除了资本管制,导致外债规模急剧上升,从1994年的898亿美元上升到了1997年9月的1775亿美元,短期债务水平一度超过外汇储备的300%,远远超出偿债能力和外汇储备承载力,这成为货币系统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
    

[1] [2] [3] 下一页

Tags:结构失衡、债务杠杆与金融开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