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度设计:“一带一路”的话语权 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核心是就是推动“一带一路”“国内版”转化成为“国际版”。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与美国在20世纪四十年代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当时欧洲面临着艰巨的战后重建任务,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复兴重建,为了帮助执行致力于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和加拿大在1947年发起并在1948年推动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后来逐步扩大成员国到非欧洲国家,并于1961年改名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旨在帮助各成员国家的政府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就业,成员国生活水准上升,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迄今为止,OECD应成为全球35个发达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论坛和框架,在此框架内彼此交流经济发展经验,为共同的问题寻找答案,协调在国内外政策中合作实践,有时候也可以达成没有约束性的建议(软法律)或是有约束性的条约,总部设在巴黎。多年以来,OECD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尤其是提供发展数据和政策建议、形成国际规范以及交流协调发展经验方面,也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并与一些发展中大国建立了“强化合作伙伴”关系,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从OECD的经验来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也具有类似的任务,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发起创建OECD的经验,整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所取得的实际进展,将中国一方的“倡议”转化为国际社会共同接受的“共识”,特别是用制度设计转化为“一带一路”的国际版,以国际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形式,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因此,创建类似于OECD这样的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组织(OBOR)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项。
(一)OCED对OBOR的制度性借鉴 从OECD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来看,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内,它提供了成员国之间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信息交流与分享、减少贫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个治理框架,包括成员国政府、企业、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等众多社会行为体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可靠的全球性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的来源之一。为履行上述职能,OECD创设了理事会、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分别承担着战略导向和监测、议题讨论和执行以及信息分析与建议等功能。事实上,OBOR也完全可以借鉴OECD的组织结构模式,创设理事会、专门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
理事会 理事会是OBOR的决策主体,会议由秘书长主持,采取共识决策制度,按照成员国一国一票的原则组织起来,每个国家可以派遣一名永久代表,也可以吸纳东盟、上合组织、SARRC、海合会、欧盟、非盟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同时,理事会也可以在内阁部委层级上召开,以决定OBOR的战略方向。
专门委员会 专门委员会是OBOR在某一特定领域中的议事和协调机构,一般按照不同专门议题比如经济、贸易、科技、就业、教育、金融、医疗、环境保护、地区安全等设置,这些委员会一般只讨论该领域中的前沿思想和政策主张,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评估,可以下设若干工作组和专家组,每个国家可以派遣高级官员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甚至可以吸纳商界人士和NGO参加对话,召开听证会、研讨会和各种论坛,为理事会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秘书处 秘书处是OBOR的行政机构,可以通过选举方式产生秘书长及其领导下的行政团队,包括经济学家、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士,负责OBOR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比如出版各种经济数据调查、研究报告。关于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费预算,主要通过成员国认缴的会费解决,会费分担按照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承担会费比例越高。同时,也可以公开吸纳成员国或非国家行为体自愿捐款,为OBOR的专项任务提供财力支持。
(二)OBOR的运行规则 在借鉴和吸取OECD运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OBOR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运作要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多方众筹(Crowd funding)。OBOR是一个汇聚发起倡议方、响应方和多边合作平台组成,只要愿意参与OBOR的国家、国际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在其中展示其倡议、创意和方案,争取参与方的关注和支持,进而通过筹资来推进响应的项目。众筹的的规则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发起人必须在预设的时间内达到或者超过目标的行动资金和行动方案,有关各方可以商讨响应的投资回报安排,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获得约定好的利益。
二是权责相当(Responsible Authority)。与OECD等现有的国际组织静态的权责关系不同,OBOR的成员国所享有的权威是与其承担的责任对等的,其在某一议题领域中承担的责任越大,众筹的股本越高,其权威也就越大,有的权威可以以正式组织身份确立下来,有的也可以用弹性规范来进行认证。在不同议题领域,有关各方的权责身份是不同的。在理事会层面,主要以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为其合法代表,彼此之间一律平等,不受规模大小、贫富和强弱的影响。
三是复合代表(Polylateralism)。与OECD完全强调与主权国家、欧盟和域外伙伴国的“主权中心”代表制不同,OBOR实行复合代表制度,既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可以允许具有一定条件和资格限制的工商协会代表、非政府国际组织代表等参与,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也可以有多重代表。所有这些代表以特定议题为核心,以创造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目标,以多方众筹和约定规范为驱动,推进具体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包容开放(Inclusiveness)。与OECD强调以欧美主流价值观为基础不同,OBOR尊重多元社会文化,不预设某一文明的价值观为前提,通过对话、交流、协商来达成共识,在不同议题上采取不同的安排,不强求统一方案。同时,OBOR不排斥任何一个国家、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只要愿意参与OBOR共建,不管以何种身份,参与何种议题以及参与到何种程度,都持开放包容的立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