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地理》2012年第11期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基于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和 46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创新体系可以看做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而传统农户仅仅是用祖传技术或模仿;本地企业中创新地位异质性较高;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但紧密的产学研结合,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合作网络来说,知识网络呈多核心结构,网络集中度和密度均较高。与农区制造业集群相比,农业创新更加依赖外地同行企业和市场需求,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
    关键词:农业创新体系,农业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分析法,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业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带来的契机,促使农业创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农业创新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创新的有效途径[1-3]。然而,如何构建农业创新体系呢?目前文献关于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创新系统(NIS)和区域创新系统(RIS)等方面[4-5]。这些研究均视所有技术或产业是一致的。事实上,各个产业和技术都有其独特性及动态性,尤其是农业在技术变革、技术创新来源、使用者需求的涉及程度和利益私有性的程度都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因此,农业创新体系的创建必有其独特性。而相对于制造业来说,目前文献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研究较少。这些少数文献从内容上也仅涉及农业创新体系的内涵、概念框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定性分析上[2-3,6],而对农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各个主体在系统中的作用差异及其构建要素研究较少。近年来,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兴起,为农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农业创新体系。因此,从农业产业集群视角来研究农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构建要素,对提高我国农业创新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农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必须深入洞察参与农业创新的各个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网络互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7-8]。因此,本文拟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在对集群内农户和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特性及构建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更好地引导地方农业的创新发展,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
    1分析框架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创新系统理论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理论框架在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时比静态均衡观点更有说服力。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9];创新是任何被引进或应用在经济社会过程中的新知识[10];而创新系统则是一种组织的网络[11],它包括一组相互联系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网络)以及为实现产生、扩散和应用知识和技术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约束他们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系统分析是将创新作为一种过程来研究,异质性的行为主体通过他们复杂的网络互动,得以积累和应用知识,并且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受到社会、经济、制度条件的限制。创新系统是一个交互式的学习过程,企业之间互动,并得到组织和制度的支持,并把新产品、新过程和新的组织形式带入社会和经济应用中[3]。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创新系统分析方法用于农业研究中[12-15]。如Rajalahti等人在对农业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践检验后,将农业创新系统定义为一个由组织、企业和个人构成的网络,重点是把有经济用途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形式在系统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扩散[12]。涂俊、吴贵生将区域农业创新系统定义为在一个区域内,由科研机构、政府、相关支持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和企业共同构成的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网络[13]。Chairatana把泰国的农业创新系统定义为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网络和生产链,集中在创造、发起、互动、合作以及委托等活动上,向市场和社会传播有形或无形的创新,并把农业创新系统中主体分为支持者、受到影响的机构和生产者[2]。Roseboom从农业创新体系的角度分析了非洲Asareca研究所在农业创新的政策上对区域农业创新体系的影响,认为区域农业创新体系不只是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农业创新体系,更是一个具有更高聚合水平的综合性区域农业创新体系[14]。Ponniah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部门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农业科技研发在农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农业创新体系概念框架,他认为农业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农业科研和教育系统、过渡机构、农业咨询服务、农业价值链的参与者和组织、农业生产者、农业政策和投资[15]。创新体系,不仅有利于创造知识,还可以实现共享知识,促进学习。在加强农业创新体系方面,Hall建议创建一个以不同的集体智慧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率先启动创新的实践和政策学习的良性螺旋的统一战线[16]。在农业创新政策方面,Agwu,Dimelu和Madukwe以尼日利亚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为例,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有利的政策,来鼓励促进农民和农业组织及相关部门在农业方面的创新[17]。
    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图1)。农业创新体系是由实现农业创新的行为主体、农业创新网络以及在网络中流动的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根据我们的调查,河南省鄢陵花木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由种植2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完成,而传统农户几乎是跟随模仿,但农户的组织创新不断出现。因此,本文界定农业创新体系主要的创新主体为农户、企业(包括本地企业和外地同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①。农业创新网络是异质性的行为主体交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载体。包括承载知识和技术流动、实现交互学习的知识网络和实现相互协同创新的合作网络。Freeman和Soete认为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五个层面的创新内容,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和市场创新[18]。因此,本文从农业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网络和创新内容三个方面对鄢陵花木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
    

2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鄢陵县花木产业发展概况
    鄢陵县隶属河南省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871.6km2,耕地面积6.72万hm2。2010年全县人口62万,共辖7乡5镇,382个行政村。鄢陵自然区位条件优越,处于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向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南北花卉引种、驯化的理想基地。
    鄢陵县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现已成为广大花农世代相传的传统,并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鄢陵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由原来的农户庭院式经营逐渐演化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到2010年鄢陵花木种植已普及到全县的12个乡镇,共有专业村122个,种植品种2300多个,各级、各类花木企业650家,其中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80家,花木从业人员18万人,花木经纪人3800多人。花木总面积达到3.47万hm2,年产值24.7亿元。鄢陵已成为我国较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之一,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形成体现了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农业创新上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2.2数据获取
    采取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带领河南大学10名研究生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0月对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②、46家农业企业、相关政府机构以及乡镇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在数据整理阶段进行了电话补充访问。样本企业的选取兼顾到企业的不同规模和类型,按照当地农业企业的特点以花木种植面积为标准分为大、中、小型企业,产品的类型和经营方向分为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中间过渡型企业(低层次的苗木企业、中层次的绿化工程企业、高层次的综合性企业)。
    

2.3研究方法
    选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集群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在问卷设计中,将46个样本企业进行编号,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外部企业作为独立的节点,并分别用DX、KY、ZF、WQ标注。对集群创新知识网络和合作网络赋值后分别得出50×50的关系矩阵。最后通过UCINET6.9软件进行创新主体的鉴别和网络结构的特征[19]分析。
    3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3.1创新主体鉴别
    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在嵌入网络的程度、知识基础及其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引起知识扩散的不均匀及各节点网络地位的不同。据调查,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包括农户、本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外地同行企业六个主要的创新主体,有种植经验的农户几乎都演进成本文定义的农业企业,而小规模种植农户在产业集群中往往是跟随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模仿,或仅仅利用祖传技术,创新甚微。调查中,仅有14.2%的农户回答其通过外地学习或购买引进有创新。而36.3%的传统农户回答其技术来源为“祖传”,34.1%的农户回答为本地模仿,21.9%的农户没有回答。因此为了简化在创新网络节点设计上将农户忽略。依据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运行反映在集群创新知识网络上的结果(表2,合作网络具有相似的结果),创新主体表现以下几个特征:
    

3.1.1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外地同行企业在集群创新知识网络中的中心度为36,标准化中介度为29.88,处于最高,说明其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其与本地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和经营背景,更容易掌握本地企业所不具有的信息和技术,因此集群企业选择与外部同行进行合作是促进创新的主要捷径。
    3.1.2产学研结合是农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引擎。大学与科研机构在企业知识网络中的中心度分别为29和15,标准化中介度为17.14和2.73,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集群企业的许多技术和知识创新来源于与研究部门的合作。而大学、科研机构作为技术知识的核心载体,也需要将基础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型,因此,产学研结合是农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来源。
    3.1.3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政府在知识网络中的中心度和标准化中介度最低,分别为4和0.15,说明政府部门在创新中主要起到引导、规范和宣传的作用,与企业的实际创新联系较少。这样体现政府职能正逐步向服务型转变。
    3.1.4本地企业在集群创新中作用异质性较强,核心企业创新地位较高,小企业相对较低。这与相关文献的结论相似[20]。本地企业最大的中心度为27,最小的为2,标准化中介度分别为12.10和0,说明集群内部企业中个别中心度较大的企业对集群创新起到引导、带动作用。
    3.2创新网络分析
    3.2.1集群创新知识网络特征。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由集群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外地同行企业之间的知识或技术交流构成。问卷设计有“企业同哪些企业有过技术、知识、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交流?”的提问。软件运行结果如图2和表3。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多核心结构,大学、外部企业与本地大企业是创新的关键节点。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集中程度较高,密度低,网络结构呈现多核心状。这其中大学、外地同行企业和本地核心企业(企业1和4)的中心度和标准化中介度较高,中心度分别为36、29、27和24,标准化中介度分别为29.88、17.14、12.10和9.90,四个节点构成了整体知识网络的创新核心。大学和外地同行企业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比较显著,因此具有创新核心的作用。
    


    第二,创新多来源于市场需求与大企业的自主研发。企业1是从事花木市场服务和花木经营的公司,说明农业企业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市场需求,其中介度为12.10,说明该企业具有较高的资源控制能力,基本上处于为其他企业中介服务的地位。企业4是一家综合性的花木企业,规模大,自主研发能力强,技术创新显著,因此其他企业倾向与其合作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在知识网络中企业42、37、31、10、34、43的中心度均在15-19之间,这些企业大都是综合性、专业化的农业企业,具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属于重点创新企业。
    第三,知识网络的集中度较高,但密度较低。知识网络集中度为55.78%,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整个知识网络节点中心性比较大,核心结构明显。网络密度0.171,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则说明知识网络中企业、机构间知识联系不算很紧密,但反映出了集群创新网络正处于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3.2.2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特征。创新合作,主要是指集群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外地同行企业和政府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与研发、新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按照企业合作创新的关系,在问卷中设计“本企业与哪些企业或机构有过有关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经历?”软件运行结果如表3和图3。可以看出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创新合作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核心—外围结构。创新合作网络整体上是核心外围结构,但核心程度比知识网络弱。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1、4、6和31的中心度分别为25,24,18,16,标准化中介度指标也都在平均值2.198以上。
    第二,核心企业通过紧密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显著。这类企业规模大,经营范围广,基本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并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联系紧密,控制资源能力较强,能够产生并获得新的技术和产品。鄢陵花卉企业的创新主要涉及到新花木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种植技术的改进,苗木的养护、保鲜、运输设施的引进,电子商务的开发等方面,这些创新投资成本高,研发周期长,新技术和设施适应期较长,市场风险大,对于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来说这些创新可以承受,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已远远超过了它们的承受力。核心企业产生的创新引领整个集群的发展,中小企业则善于模仿和吸收,尤其是农业创新许多是显性的,新技术、新产品能在集群内部中小企业间很快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企业成为了集群企业创新的源头。
    第三,网络集中度小于知识网络,网络密度更低。合作网络密度为0.1531,说明集群的合作创新还不是很频繁。这是因为农业企业受其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它们在创新合作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即农业企业基本上倾向于同自己有亲戚关系或同村关系的企业进行合作交流,而同其他企业交流较少。网络集中度为46.77%,体现出了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对中小企业的吸附作用不强。
    


    3.3创新内容分析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创新内容有五个层次: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功能创新和组织创新。
    3.3.1技术创新。据调查,现阶段鄢陵花木集群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高,还处于不断提升阶段。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外部引进、企业与大学合作研发、企业自主研发、企业间合作创新、政府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和六个方面。由表4可知,提到从外部引进技术的企业占总样本企业的76.09%,说明引进技术是鄢陵花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来源;其次是同大学合作的创新,也占到67.39%。近年来集群内企业同省内外30多所大专院校开展合作,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实习基地,很大地促进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自主研发的企业和合作创新的企业则占到47.83%,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不少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逐渐形成技术龙头,也促进了企业间合作创新;科研机构在集群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较低,调查中同集群企业合作的省内外科研机构仅有四家,占28.26%;最低的是政府部门,仅为8.70%,主要来自花卉办、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机构对企业的技术支持。
    3.3.2产品创新。产品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据调查,鄢陵花木企业产品创新的统计如表5。有65.22%的样本企业能够保证产品的创新性,除一些龙头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外,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是通过外部引进和模仿本地企业对原有品种的改良进行的,提到这两种创新方式的企业占总样本企业的93.48%和76.09%。集群内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使整个集群层面上产业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
    3.3.3市场创新。作为产业创新成功的关键环节,企业市场创新的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场需求,扩大市场范围。花木企业采取各种新颖的方法来使需求方认识和接受新产品,并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互动的回馈。近几年,鄢陵花木企业的市场创新已走向全球化和标准化。据调查(表6),网上电子交易已成为鄢陵花卉企业开拓市场的主流;一些大中型企业随着产品需求的增加开始设立分销渠道并建立产品生产的标准;在市场宣传方面,鄢陵县相关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宣传优势,开办了每年一度的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花木产业的市场形象。一些现代化公司模式运行的花木企业,通过在外地设立销售机构,不断地开辟新的市场。
    


    3.3.4功能创新。功能创新是企业向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功能环节迈进或转变的过程。花木产业的相关产业包括园林绿化工程、种子培育、化肥生产等上下游产业以及运输、农药供应等第三产业和房地产业。据调查(表7),承包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往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花木产业的主攻方向,涉及到90%以上的集群企业。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涉足了旅游、养殖、餐饮住宿和房地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鄢陵花木逐渐形成“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产业链结构,成为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点。
    3.3.5组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创新是农业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组织创新的主要方向。鄢陵花木产业组织创新的起点是农户。其组织形式经历了由传统农户向“农户+农户(联户经营)”,“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再到“现代农业企业”的演变过程。据调查(表8),以“农户+农户(联户经营)”,“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组织经营形式的样本企业占总样本企业的比例分别4.35%、10.87%和10.87%,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企业的比例达73.91%。说明鄢陵花木企业已经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变,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农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46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本文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得出以下结论:农业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在网络中流动的五层次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在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中,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而传统农户仅仅是用祖传技术或模仿;本地企业在集群创新中作用异质性较强,核心企业创新地位较高,小企业相对较低;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但产学研结合是农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引擎。知识网络和合作网络是创新网络的两个侧面,相对于合作网络来说,知识网络呈多核心结构,大学、外地企业与本地大企业是知识网络的关键节点,网络集中度和密度均较高。集群知识创新多来源于市场需求与大企业的自主研发,但核心企业通过紧密的产学研结合,能显著提高其创新能力。与制造业集群[9,21]相比,农业创新体系具有一些特殊性,如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即产学研结合是农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引擎等等。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在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障碍。调查显示(表9),科研技术限制和资金问题是影响集群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多提供政策支持,以保证农业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更加活跃,网络创新更加有效,网络环境更加有利。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0、41071082);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127)

①本文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当地的县政府、乡政府、农业局、林业局、花卉办等政府组织,以及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
    ②本文界定的农户是指花木种植面积小于20亩的传统农户,这类农户种植规模小,在产业集群中往往是跟随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模仿,创新甚微,为了使图形更清晰,在网络图中将其忽略。
    参考文献:
    
[1]Sudath,A.Agricultura1 Innovation System in Austra1ia[J].Jour-na1 of Business Systems,Governance and Ethics,2006,1(4):15-27.
    [2]Chairatana,P.The Economics of the Agro-Innovation System(AIS),Paper for DRUID’s Summer 2000 Conference,Rebild/Denmark,June 15-17.2000[EB/OL].http://www.druid.dk/summ er2000/paper.gal.htm.
    [3]Lopez,R.,M.The Mapping of the Agricu1tura1 Innovation Sys-tem in Nicaragua.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 on Industrial Dynamics,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R].Denmark,June 14-16.2004.
    [4]Lundal1,B.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M].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1998.
    [5]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治河,胡树华.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研管/理,2006(2):36-39
    [7]李二玲,李小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6):10-15.
    [8]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3):738-750.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1op-ment).Managing Nationa1 Innovation Systems[R].Paris,1999.
    [11]Wor1d Bank.Enhancing Agricu1tura1 Innovation:How to Go Be-yond the Strengthening of Research Systems[M].Washington DC,USA:Wor1d Bank.2007.
    [12]Rajalahti,R.Janssen,W.Pehu,E.Agricu1tura1 Innovation Sys-tems:From Diagnostics Toward Operational Practices.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1opment Discussion Paper.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1opment/The Wor1d Bank,2008.
    [13]涂俊,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136-145.
    [14]Roseboom,J.Adopting an Agricu1tura1 Innovation System Per-spective:Implications for ASARECA’s Strategy——Johannes Roseboom[R].Asareca Strategic Planning Paper NO.7.2004.
    [15]Ponniah,A.The Role ofAgricu1tural R&D Within the Agricul-tura1 Innovation Systems Framework.Prepared for the ASTI/IF PRI-FARA Conference/Accra,Ghana/,2011.
    [16]Ha11,A.Cha11enges to Strengthening Agricu1tura1 Innovation Systems:Where Do We Go From Here?[R].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2007.
    [17]Agwu,A.E,Dimelu,M.U.and Madukwe,M.C.Innovation System Approach to Agricu1tura1 Deve1opment:Po1icy Imp1ica-tions for Agricu1tural Extension De1ivery in Nigeria[J].African Journa1 ofBiotechnology,2008,7(11):1604-1611.
    [18]Freeman,C.,Soete,L.The Economics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London:Pinter,1997.
    [19]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20]Uzzi,B.,Gillespie,J.Know1edge Spillover in Corporate Finan-cing Netwoks:Embeddedness and the Firm’s Debt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595-618.
    [21]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 127-1 133.

作者简介:李二玲(1969—),女,河南兰考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聚与农区发展。E-mail:erlingli@126.com

Tags: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