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基于金融生态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体系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期 牛艳梅 参加讨论

    摘要:农业是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国家近几年不断强调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做好支持工作,如今抑制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农业融资难、融资环境恶劣、融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从现实的农业融资问题出发,以构建良好的西部地区农业融资体系为目的,认为法律体系、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构建符合生态要求的融资体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生态,融资体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012KRM35)《陕南循环发展的生态融资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1  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现状
    1.1  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和保护
    西部资金大量外流到投资环境优良的东部,使得西部地区农村资金紧张和正规金融萎缩,这为民间金融提供了空间。由于民间金融的运行极不规范,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4倍,使得借款单位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部分民间金融组织经营混乱,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监管难度,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容易引发债务纠纷,并出现许多金融诈骗、集资人携款潜逃案件,遗憾的是民间金融一直没有合法的地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1.2  农村保险业务、信用贷款业务缺失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损失率、高赔付率以及高管理费用的特征,保险业务经营亏损严重,而政府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优惠和倾斜,使得农业保险业务逐渐萎缩。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从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此外,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使农村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产生了“怕贷、惜贷”思想,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企业自身条件差,权责不明
    西部农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落后,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首先,对于一些农业企业来说,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可抵御担保不足。其次,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晰,整体经济水平严重滞后于其他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企业自身条件难以达到银行和投资者贷款条件,自然难以融到资金。
    此外,农村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政策支农缺乏力度和全面性,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也是制约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  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农业融资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融资,尤其是私人投资机构和企业投资者大多不愿进入农业,造成农业融资难的现状,概括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西部地区小农意识仍强烈,产业化进程缓慢
    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相比,农业自给自足的意识仍然很强烈,不能形成产业意识,西部地区农民也大多不愿直接面对市场,种植也只是按照自己意愿,形不成规模种植,这样也就无从谈起产业化经营,融资难是在所难免。
    2.2  农业具有投入高、收益低的先天弱质性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特点,决定了农业天生的弱质性。这种内在脆弱性表现在一些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各金融机构都在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质量。作为具备资金投入能力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近年来开展的资产业务一直远低于负债业务总量。金融机构之所以对农业采取“惜贷”的态度,主要是出于对潜在信用风险的规避考虑。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存在较大风险,投资农业就要面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在不能有效消除这些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然对投资农业产业化采取谨慎态度。农业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因而获取担保贷款能力也较差。
    2.3  农村信用条件、基础设施环境不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
    在信用制度缺失、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难以对交易对象做出准确判断。承贷主体条件差,资本金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有限担保,农村金融机构不愿也不敢放贷,于是,缺少资金的农业企业经营状况越是恶化,资金来源越少,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从投资硬环境看,全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公路、通信设施和水电系统处于不完备状态;从投资软环境看,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民及农村企业经济观念、法律意识不强、违约现象普遍,从而制约金融等外部支持的积极性;农村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化进程缓慢,法律法规不完善,竞争环境紊乱。农村投资环境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
    2.4  西部地区自我积累不足,导致企业自身条件差
    在东部,农业积累是使涉农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可以说是直接推动力。但在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西部地区自我积累不足,不能形成规模经营,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再加上受区位条件的制约,西部地区也难以吸引到直接投资,导致农业产业化融资困难,产业化进程慢于中、东部地区。
    3  构建符合金融生态的农业融资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却一直难以根本改善,其原因就是农业融资基础环境不牢靠、农业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要改善农业融资现状就要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我国农业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符合金融生态的农业融资体系是当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具体应从完善农业法律制度、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政策性支农效率、完善农村银行类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推动信用建设和农业保险业务建设、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融资环境生态化。
    3.1  建设农业融资法律制度
    构建符合金融生态的农业融资体系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出台各相关法律政策,规范农业融资过程环境。在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如果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设计或安排,要求金融机构增加投融资就只是一句空话。当然,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不可逆转,国家有关部门的法律制度设计或安排也应在此前提下进行。目前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作用就要尽快完善我国农业融资法律制度。
    3.2  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到目前还未形成体系,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集中监管成本过高,监管当局偏好于用监管大型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监管其他的金融机构,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受到压缩,不利于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全面建立;另一方面,从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看,监管应主要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垄断性的监管体制有可能将地区金融风险或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到中央一级,反而容易形成系统风险。
    我国要及时改革现有的监管体系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金融体系,有必要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省两级的分级监管,分级监管有利于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鼓励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还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最终达到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的。具体而言,改变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不干预其正常业务经营;规范执法部门的工作行为,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金融案件,公、检、法部门在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纠纷时,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坚持依法办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将会出现并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必然会带来金融创新,并会对金融秩序的健康提出新的挑战。我国要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监管的法制化必须做到:第一,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监管的立法,使农村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必须加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及时出台具体的监管办法、法规和实施细则。第二,建立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要收集全面、准确、真实的金融信息,提升外部审计质量,加强对事务所的规范管理,并且要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区别监管。第三,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稳健的经营方针,有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约制度。
    3.3  加强政策性资金支持效率
    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宽松环境,提高政策性支农效率,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在农村金融需求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量大,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强、负债规模大,可以提供大额信贷,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积极优化农村融资环境,从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才能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为产业发展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结合当地农村实际规划产业发展,协调好国家的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支农优惠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
    3.4  完善农村银行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由于直接融资渠道太窄,西部地区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间接融资,西部地区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村镇银行,到2012年2月全国总共有村镇银行936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为我国农村贷款难的现状提供了一些渠道。
    3.5  完善农业直接融资服务体系,规范民间借贷
    所谓直接融资,就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不仅可以筹集数额较大的长期资金,而且其筹资成本较低、筹资方式灵活,还可以分散风险、减轻政府和银行压力。农业产业需要大量的直接资金,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对农业的反哺作用,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那些在各省、市、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关键作用的龙头企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在同等条件下允许农业企业优先上市筹资。
    要正确引导和规范西部农村民间借贷,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补充作用。民间借贷很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和小规模农产品经营对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需求急的要求,具有分散、灵活、方便的特点。应允许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但政府和正规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导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实现正规化。
    3.6  西部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信用体系的有效建立,将有效度提高金融机构决策的准确性,从而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信用理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的培育过程。
    推动西部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对原分散于工商、商务、央行等部门的散、乱、差的征信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以央行征信局为龙头,成立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并将其延伸到农村,横到边、竖到底,涵盖所有的自然人和法人,建立覆盖全部企业、个人的诚信数据库,将农村信贷纳入全国信贷登记系统,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息采集制度、贷款证(卡)发放制度、信贷登记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沟通协调制度和查询制度等;广泛向金融、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资料,如消费者赊购、分期付款情况,偿还贷款情况,纳税记录,并妥善解决信息源、信用市场、征信立法、信息披露、信息失真、责任追究等问题;二是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对违信失约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有效保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诚信文化,为建设诚信体系塑造良好宏观氛围。
    3.7  以农业保险为基础,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受自然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灾害和事故频发,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较大,但农业保险却几尽空白,必须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加速建立以服务“三农”发展为重点的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保障能力已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引导农民参保意识;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发挥其对农业经济的风险补偿作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办商业保险业务,尽可能覆盖灾害风险;同时,政府可以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作者简介:牛艳梅(1980—),女,陕西铜川人,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发展融资、金融机构管理。
    参考文献:
    [1]颜显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第10期.
    [2]周毅,叶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困境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3期.
    [3]张永亮,试论新时期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
    [4]沈悦,叶梦诗,金融生态视角下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03期
    [5]王山,对我国金融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1年第09期.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 

Tags:基于金融生态的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