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中国大豆走向世界时间相对稻较晚,所以时间脉络更加清晰。在汉代之前,中国南方地区尚不知大豆,所以亚洲南部地区推广大豆的时间,均是在1世纪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间,至迟在13世纪传入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大豆于1740年传入法国,进而流布欧洲,1765年被引入美国。1876年,中亚的外高加索地区开始种植大豆;1882年,大豆在阿根廷落脚开启了南美传播模式;1898年,俄国人从我国东北带走大豆种子,开始在俄国中部和北部推广;1857年,大豆被传播到非洲埃及;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则可以追溯到1877年;1879年,大豆被引种到澳大利亚。
豆腐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对食品的一大贡献,是大豆利用中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制豆腐的技术从唐代开始外传,首先传到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人认为,制豆腐的技术是754年由鉴真和尚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所以至今他们仍将鉴真和尚奉为日本豆腐业的始祖,并称豆腐为“唐符”或“唐布”。1654年,隐元大师东渡日本,又把压制豆腐的方法传入日本。我国的豆腐技术大约在20世纪初传到欧美。1909年,西方第一个豆腐工厂在法国建立,生产豆腐、豆乳酱、豆芽菜等豆制品,豆腐被称为“二十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
除了豆腐之外,大豆丰富的副产品在世界也很有市场,豆浆、豆豉、豆酱、豆腐乳、酱油、纳豆、味噌等受到东方的认可。在西方则是以豆油(一战后,由于植物油缺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豆粉(豆奶)为主。1954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与中国的差距愈拉愈大。目前,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中国是世界上几个比较大的大豆生产国。
养蚕缫丝 古罗马时期,西方就知道中国的丝绸,因此称中国为“Seres”(丝国),当时中国丝绸在古罗马每磅可以卖到12两黄金,“丝路”也因此而得名。其实,距今5000年前,蚕丝就已经被广泛作为织物原料,“农桑并举”历来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蚕种和养蚕技术都源于中国。公元前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传入朝鲜,3世纪日本已有丝织业,3世纪后半叶进入西亚,4世纪前蚕丝向南传入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复经东南亚传入印度,6世纪传到了拜占庭帝国,7世纪至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至西班牙,11世纪至意大利,15世纪至法国,17世纪由英国人带入美洲。目前,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泰国是世界主要的蚕丝生产国,其中,中国的蚕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西方学者特别偏爱对蚕桑技术的解读,法国人杜赫德主编的四卷本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名著《中华帝国及华属鞑靼全志》(1735),卷二中摘译了《农政全书》蚕桑篇。1837年,法国人儒莲把《授时通考》中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中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印,为欧洲蚕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
茶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饮茶、业茶的国家,人工植茶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6世纪中叶,茶传入日本,805年最澄法师将制茶技术和茶种带回日本。至16世纪,西方人始知有茶。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运回欧洲。1660年代,在凯瑟琳公主的推动下,饮茶之风在宫廷流行。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安娜·玛丽亚公爵夫人首创“下午茶”,后渐成风气。
17世纪后,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猛增,至1718年已经超越生丝居出口值第一。18世纪中期后,茶真正进入欧洲一般平民的生活,尤其是英国饮茶之风愈演愈烈。英国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一方面在殖民地发展茶叶生产,借此打破中国的市场垄断,《两访中国茶乡》的作者福琼就是著名的“茶叶大盗”;另一方面走私鸦片,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茶叶贸易的争端也发生在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1780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引种茶种至印度。1824年,在斯里兰卡引种,1893年,俄罗斯引种茶种,印度、印尼、日本茶叶出口发展迅速,一度超越中国。今天,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生产茶叶,约50亿人饮茶,中国茶叶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简而言之,“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活动是中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推进了世界农业文明的进程。时至今日,中国与世界各国仍然持续进行着农业交往活动。梳理这一段历史可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农业交流方面的历史镜鉴和参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交流研究”(16AZS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