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企业的机遇(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第11期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中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矿藏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复杂,多受周边强势文化影响,呈现大国博弈剧烈,多元平衡外交突出;国家形态不完善,国家意识不强烈;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不少分歧等特点。中亚的油气资源格局表现为资源丰富,分布不均;多元平衡,大国博弈;油气对外合作政策略微收紧。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存在诸多机遇,但缺少整体战略,需要全新思路。中国石油企业在壮大能源“丝绸之路”、构建合作样板的同时,要实施企业层面的“中亚战略”,并推动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的“中亚战略”。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油气格局,中亚战略,合作机遇

四、中国石油企业的作为
    
1.壮大能源“丝绸之路”
    中国在中亚15年来的油气合作构造了一条亮丽的能源“丝绸之路”,在当前机遇下,这条能源“丝绸之路”完全有机会进一步发展。
    (1)油气资源投资合作
    中亚油气勘探开发潜力无穷,合作空间巨大。
    土库曼斯坦。根据BP公司2012年世界能源统计,其天然气探明储量由8万亿立方米一跃达到24.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阿姆达林盆地东部的北阿姆达雅子盆地、穆尔加勃子盆地,中部的中卡拉卡姆—阿赤和巴哈尔多克单斜,以及南里海盆地[6];已投入开发的气田54个,准备投入开发的气田11个;规模较大的气田包括世界第二大气田加尔金尼什(含南约洛坦、奥斯曼、米纳拉等卫星气田),以及格泽尔古姆、欧尔杰克利、艾吉扎克、南埃格列姆气田等;勘探潜力大的地区主要在阿姆河右岸和南部穆尔加勃凹陷中部、卡拉库姆隆起区东部斜坡带,以及南里海盆地。
    哈萨克斯坦。共有15个含油气盆地,但实现工业开采的仅有5块:滨里海(油占全国探明储量85%、气占全国探明储量90%)、曼格什拉克(油7%、气5%)、乌斯秋尔特(油4%、气3%)、图尔盖(油2%)和楚—萨雷苏克等盆地[6]。哈共有油气田256个,投入开发的有100多个;探明油气储量90%以上集中在15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田吉兹、卡沙甘、卡拉恰干纳克、乌津、热特巴伊、扎纳诺尔、卡拉姆卡斯、肯基亚克、卡拉让巴斯、库姆克尔、北布扎奇、阿里别克莫拉、中—东普罗尔瓦、肯巴伊和卡拉列夫,其中前两个油田占69%;油气勘探潜力地区位于里海北部和中部大陆架。
    乌兹别克斯坦。探明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大盆地[6]:阿姆达林(油71%、气76%)、费尔干纳(油21%)、阿富汗—塔吉克(油7%、气11%)和北乌斯秋尔特(气10%);共发现232个油气田,投入开发的有103个,主要位于北阿姆达林盆地和西南吉萨尔茨盆地;95%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西南部的舒尔塔、泽瓦尔季、阿兰、坚基兹库尔—哈乌扎克、科克杜马拉克、帕穆克和库尔塔克7个气田。勘探潜力仍然在上述四大盆地。
    其他国家,例如塔吉克斯坦,其在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塔方境内也有勘探潜力。
    中亚国家油气资源需要加快勘探开发。除个别国家对外合作政策有所收紧外,基本还是处于开放态势,欢迎国际上有实力的公司参与合作。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例如哈国卡沙甘油田,正物色合作对象;土国南里海盆地33个区块目前只有4个开展了对外合作等等。因此,把握机遇,打牢基础,兴利除弊,敢于下海,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在未来510年内,完全有可能在现有合作规模基础上实现翻番,使能源“丝绸之路”不断壮大。
    (2)扩大油气贸易规模,续建油气管道
    中亚向东的油气管道流向规模扩大有三种可能:
    一是中亚天然气三线、四线可以纳入规划。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探明储量8万亿立方米基础上规划到2015、2020年产气分别达到900亿立方米和1400亿立方米,但出口目标并未落实。如今该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达到24.3万亿立方米,未来规划产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未来510年内,中土天然气贸易完全可能在已经达成650亿立方米/年基础上增加到1000亿1300亿立方米/年,修建中亚天然气三线、四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提上日程。
    二是中哈原油管道二线。卡沙甘油田投产后,哈国石油产量将大幅提高。按照规划,到2015、2020年,哈国石油产量可分别达到1亿吨和1.5亿吨。出口能力将显著提高。而哈国外输渠道目前还只是在酝酿哈属里海原油管道与巴杰管道对接,这条管道尚处修不修两可阶段,中国可以尽一切努力改变原油流向,使哈萨克斯坦流向中国的原油由2000万吨/年增加到4000万5000万吨/年。
    三是跨中亚石油管道。油源主要是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石油,输油规模可达2000万3000万吨/年。为了减小石油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中国石油企业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办法,例如修建东南亚管道,酝酿修建克拉半岛泰国境内横跨管道,酝酿修建巴基斯坦跨境管道等,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依然很大。如果从伊朗修建一条石油管道,经土、乌、哈到达新疆,虽然管道路线长达3000多千米,但可作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伴行线,无论是从修建时协调多国关系,还是运行时巡线维护,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海运相比,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供油。
    上述三个可能一旦实现,西北通道油气保供规模将由目前计划内的石油2000万吨/年、天然气800亿立方米/年提高到石油6000万8000万吨/年、天然气1200亿1500亿立方米/年。这样,能源“丝绸之路”将更加壮大。
    2.构筑合作“样板”
    在与中亚过去15年合作过程中,中国的石油企业已经与资源国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展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一些合作项目得到了资源国的高度认可,例如哈萨克斯坦总理称赞中国石油阿克纠宾项目是哈萨克斯坦最好的投资者,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盛赞中哈油气合作项目是“中哈经济合作的典范”。
    在既有良好形象的基础上,中国企业在中亚各资源国,一是要树立互利双赢的样板。将企业利益和资源国利益都发挥到最大,既要成为依法纳税的楷模,又要依法依合同搞好利益分红。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安全生产第一,注重环境保护;科学开采并保护好地下资源,杜绝资源破坏性开采;培训好当地员工,尤其是扩大组织来华培训;搞好社区关系,热心社会公益,资助当地学生来华留学等。
    3.丰富“中亚战略”
    石油企业对“中亚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企业层面的“中亚战略”,即制定和实施以壮大能源“丝绸之路”和构筑合作“样板”为主要内容的中亚油气合作战略;二是推动国家形成“中亚战略”。企业的“中亚战略”既可以丰富国家“中亚战略”的内涵,又可以借助国家“中亚战略”来推动企业“中亚战略”的实施。
    国家的“中亚战略”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或尝试建立其他平台,与中亚各国、俄罗斯一起共同实现经济一体化;二是与中亚各国、俄罗斯,甚至中亚周边其他国家一起尝试增加“陆权”的分量。
    实现经济一体化包括经贸自由便利、基础设施延伸、经济境外辐射、来华留学资助等。
    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甚至联合俄罗斯一起,着手建立“自由贸易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正着手组建统一经济空间,“自贸区”谈判已经启动,中国也应积极参与。“自贸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中亚之间降低关税甚至实行零关税,降低甚至消除投资壁垒,密切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合作,达到投资自由便利、物资和人员自由便利通行,既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又可以结成更加紧密的经济体。
    我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在西部新疆,公路、铁路已经有多条干道延伸到边境,多数已与中亚国家对接。为了更好地与中亚实施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主动推动与有关国家一道积极开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使国家之间基础设施相连接,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了克服中亚国家资金紧张的瓶颈,中国可以以带资修建、投资入股、借贷、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中亚国家共同建设基础设施。
    当中国与中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连通、成网,并向俄罗斯、欧洲等区域延伸、对接,形成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后,大规模的能源、资源、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快速流动,人们关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可能被根本改变,“陆权”的分量随之增加。这些国家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可望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变。“陆权”分量的增加甚至可能对美国正在主导的作为海权标志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体(TPP)形成一种对冲[7],使海权的地位,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大大降低。
    ①麦金德认为地球由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它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例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颠群岛。——编者注
    ②均相对于中亚国家作为俄罗斯原有的加盟国、卫星国和独联体国家的紧密关系而言。
    参考文献:
    [1]许勤华.新地缘政治:中亚能源与中国[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2]冯玉军,王聪,尚月.2011年中亚战略形势评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2).
    [3]傅菊辉,刘安平.宗教极端主义与中亚一体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2.
    [5]李国玉.世界石油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6]童晓光,徐树宝,编.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7]高柏,等.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 薄启亮 西南石油大学 刘贵洲)

Tags: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企业的机遇(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