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都是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下大力气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动能,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全面准确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重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日趋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明确写入党章,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6个专项小组中,就有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在深改组总计38次会议审议的改革方案中,有近40项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直接相关。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标志着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在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提出发展和保护相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绿色惠民。在生态文明实现路径方面,强调要转变先污染后治理、重末端轻源头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企业依法排污治污、保护环境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全社会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氛围日渐浓厚,人人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相关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总量管理、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绩效考核等8个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同时,还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举措。在完善机制方面,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推进“多规合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等试点,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启动“河长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出台了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稳步推进。提出了绿色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有16个省份开展生态省建设。在落实责任方面,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试点,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职责明确、追责严格的责任制度链条。在环保督察方面,出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有序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展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2016年对16个省份6000多人进行了问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在法律保障方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法律完成制定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经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初显成效,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经过5年来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资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有的得到初步扭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累计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煤电机组约1500万千瓦,完成5亿千瓦煤电机组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煤电装机容量的54%。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过去3年累计淘汰1620多万辆。经过努力,201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与2013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京津冀地区下降33.3%、长三角下降31.3%、珠三角下降31.9%。坚持不懈治理水污染。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国2100个黑臭水体已开工整治1770个。2016年,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30%左右下降到7.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1-3类水质比例不断增加,劣5类水质比例不断减少。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同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亿多人口直接受益。
自然生态发生积极变化。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落实,12个省份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建成2750处自然保护区,设立东北虎豹、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年来,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保持增长,森林覆盖率由21世纪初的16.6%上升到22%左右;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至2015年,全国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从2016年到2017年7月,全国又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4.18亿吨。同时,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绿色消费持续壮大,大家电节能产品总体市场占有率高达52%。与5年前相比,2016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9%,能耗降低20.9%、用水量下降30%以上。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积极变化,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62%,2017年上半年进一步降到59.8%;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接近2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自身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经过艰难博弈后终于诞生,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里程碑文件。习近平主席专程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提出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评价中国在推动《巴黎协定》达成上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我国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与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风险高,不少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或接近上限,一些区域严重雾霾天气频发,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不懈把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