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农业部课题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18/3/12 爱思想 农业部课… 参加讨论

    摘要: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应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形成产业门类合理布局、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产业体系,建立与城镇产业科学分工、优势互补、结构优化、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要突出四个重点任务,即保障主要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保护农村资源环境、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乡村产业要构建城乡要素分配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的乡村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兴旺
    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的内容。近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工农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乡村比较优势不断加强,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在农村经济社会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中,乡村产业到了再度振兴繁荣、兴旺发达的重要关口。在这个大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对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动破解农村社会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实现农村长治久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内涵
    多年来,我国在发展乡村产业上一直不懈探索。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一批社队企业,为城市工业生产配套产品,在国民经济格局形成过程中社队企业发挥着一定作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取而代之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我国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而且很快占据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其历史伟绩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乡镇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优势逐渐丧失,在后来的改制以及自身先天不足不断暴露的影响下,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脱离了农村,另一方面众多传统行业小微企业逐步衰落,乡镇企业原本承担的支农建农责任逐渐衰退,历史使命失去发展根基。在此背景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快速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从种养环节拓展到加工流通环节,从农业拓展到二三产业,在创新产业形态、拓展产业空间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也日渐凸现。历史性地看,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农业农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乡村发展环境不优、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资源优势难体现、集聚效应难形成。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和休闲娱乐需求持续提升,农业农村的产业投资机会日益增多,相对于城市的比较发展优势逐渐显现,乡村产业重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多种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上半年已超过290万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兴起,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3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农村电商实现营业额8945亿元,返乡下乡“双创”人员达700多万人。各类新产业的出现,新动能的生成,大大激发了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大大改善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展望未来,乡村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巨大潜力。深刻把握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有的放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同步”,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带领广大农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主要难点在于留乡农民的增收问题。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2.72: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4.47:3.84,特别是留乡务农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扩大乡村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规模,使留乡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本地获得较高收入,大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考虑到目前未能在城市落户的第一代农民工已开始陆续返乡,扩大乡村产业规模的要求就更加紧迫。为此,要在立足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快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形成既体现乡村特点和优势、又与我国现代化进程接轨的产业体系推动,实现“四化同步”。
    其次,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农业强国,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国家间农业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农业面临的冲击将不断加剧。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的特征,导致农业承担的生计成本很高,严重削弱了基础竞争力。目前我国每公顷土地需要养活的农业人口约为5人,按照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计算,负担的农民生计成本约为6万元,而美国每公顷土地需要养活的农业人口仅为0.014人,负担的农民生计成本约为5000元。高昂的生计成本最终转化成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国内外价差持续拉大。破解这个难题,必须调整农业发展理念,构筑农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精耕细作等生产优势,发挥互联网科技带动、种质资源丰富等科技优势,发挥农业农村富含生态、文化资源等市场优势,找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核心产业、关键领域形成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必须突出乡村产业整合,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有机衔接的分工安排,利用体系的力量来弥补个体的不足。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将有力推动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农业强国,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中国强势农业形象。
    第三,化解农村社会深层次矛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乡村产业基础薄弱是当前农村社会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原因。乡村产业吸纳就业空间有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三留守”问题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二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导致许多地方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排放工业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众多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资不抵债,难以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导致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热情不高、能力弱化,村两委凝聚力号召力下降。解决这些问题,根本途径是厚植乡村产业根基,利用经济发展带动人员回流、资源保护、服务改善。应加快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集群集聚、提档升级,吸引更多人才和其他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村社会重现生机活力。借助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顺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概而述之,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就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内外部环境基本具备、繁荣振兴渐成趋势的背景下,规范提炼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归纳总结我国乡村产业的主要特点,对乡村区域内各类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整合重组,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升级扩容。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概念可作如下理解: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经济比较优势,以促进产业兴旺、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以全面提高乡村人口承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努力方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支撑,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联结纽带,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组成,以农村改革和创业创新为引领带动,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应牢牢把握四条原则。一是扎根农村,必须与农村资源优势、人文条件、经济基础相契合,将农村作为长期发展的“大本营”,这是界定乡村产业的基本前提。二是协调带动,以产业兴旺作为“助推器”,在保持乡村生态环境、乡土风貌、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这是发展乡村产业的本质要求。三是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乡村发展的新动能,这是优化乡村产业的必要途径。四是充满活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创业创新深入推进,引领乡村产业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有能力实现持续发展,这是衡量乡村产业重要性的关键指标。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既要立足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也要尊重各地的差异特点,既要着眼当下实际,也要关注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完善支持政策、推进各项工作,为中国特色乡村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从全球范围观察,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处理好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普遍做法,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值得总结借鉴。
    (一)发达国家发展乡村产业的做法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乡村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依据其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城乡均衡发展型。这类国家城乡差距不大,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也注重创造非农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形成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加拿大土地资源丰富,通过制定农业风险管理、农产品价格、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2010年家庭农场户均土地经营规模达314公顷。与食品工业和贸易业紧密结合,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外向型农业,目前一半左右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同时,实行城乡一元化管理体制,提供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由于乡村地区住房便宜、环境宜人,一度出现人口返郊化、逆城市化的现象,刺激了乡村旅游、加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增长,乡村人口中从事农业的比例从1931年的67%下降到本世纪初的11%。为帮助落后的乡村地区发展经济,政府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建立“农村透镜”机制,在制定政策和项目建设上全面评估对乡村居民和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是强势产业聚焦型。这类国家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找准农业比较优势,做强主导产业提升科技贡献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势产业。荷兰立足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实行“大进大出”的产业战略,大量进口粮油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优先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园艺作物、畜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据统计,荷兰温室总面积约占全球温室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农产品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花卉占国际出口市场的70%。通过建立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目前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80%。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提出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协会等自治组织,涉及采购、信用、销售、服务、消费等各环节;重建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优化农业农村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农民有自愿留在农村的意愿。此外,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不仅注重农业生产功能,也注重农业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产业交叉融合型。这类国家为消除城乡差距,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农民自发参与的方式,以乡村资源为中心创造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特色、支撑本地经济、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产业体系。日本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针对农业生产萎缩,农村村落衰败等问题,组织实施“造村运动”,其中以“一村一品”为理念的农村产业发展运动最为典型,强调引导农村居民找到本地闪光点,开发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令人感到自豪的产品。2000年以后,“一村一品”进一步升级为“六次产业化”运动,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在当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及相关服务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餐饮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韩国面对同样问题推行了“新村运动”,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当地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贩卖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形成主导产业,留住乡村人气并激发活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二)国内发展乡村产业的探索
    我国一些地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拓展产业空间、创新产业形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探索催生了形式多样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功能拓展型。通过拓展产业功能边界,打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藩篱,实现产业融合、优势互补,以新的产业形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浙江省践行“两山”理论,依托农村绿色生态、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对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2010年到2016年,浙江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值从89.22亿元提高到291亿元,形成了安吉黄浦江源、长兴太湖风情、德清环莫干山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带。
    二是链条延长型。通过深挖主导产业增值潜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前沿后伸,把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河南省立足农业优势资源,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上下游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形成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到2016年底,全省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207个,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米面、肉品、乳品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全国的粮食加工转化第一大省、肉制品第一大省。
    三是区域发展型。依托当地资源,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农民就业增收。山西省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的切入点和总抓手,打造了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目前,专业村50%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以及相关经营活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55%以上来自主导产业;基地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涌现出平遥牛肉、太行小米、吕梁红枣等一批区域品牌。此外,全国一些地区也探索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淘宝村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是集体带动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的优势,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贵州省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16年底,全省1016个试点村通过“三变”改革形成了茶叶、蔬菜、水果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产业带、试点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6490万元,平均每个村6.4万元,入股农民人均获得收益2059元。
    (三)国内外实践的经验启示
    发展乡村产业是国内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对国际经验和国内做法的总结梳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要理念引领。坚持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了什么样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必须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政策设计、项目实施产业促进等方面,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充分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利。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构筑绿色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发达国家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或行动计划,如日本的“一村一品”“六次产业化”、韩国的“新村运动”、加拿大的农村协作伙伴计划等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多年持之以恒推动,凝聚各方形成合力,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
    三要市场主导。市场是评判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决定力量。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充分尊重产业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荷兰超过90%的大宗农产品通过拍卖市场进行批发销售,80%的花卉经拍卖交易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些市场都由农民自发合作组建。同时,将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与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好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四要政策扶持。国内外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均加强了农业科技、基础设施、价格保护、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撬动各种资源要素投入乡村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日本以党派、地方政府、国家的名义出台了大量的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政策和法律,以保证法人企业、农协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拓展业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推进,乡村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一二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农业由传统的物质产品供给功能,向休闲旅游、生态健康、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供给功能拓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日益多元,空间日益扩大。荷兰积极发展创意农业,推进郁金香生产及其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的多种载体。
    三、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从总体上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层次不高,资源利用比较粗放,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强,经济效益也相对低下,特别是受乡村发展环境影响,一些在乡村发展更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向城镇集中,既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又加剧了乡村产业的空心化。为扭转这种局面,并顺应城乡一体化大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形成产业门类合理布局、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的产业体系,建立与城镇产业科学分工、优势互补、结构优化、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基于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的现实状况,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以十年为节点,制定乡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围绕增强乡村产业整体实力、提升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区域重点产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等方面设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具体目标,推动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在增强产业实力方面,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注重经济总量、质量效益、结构优化、龙头带动、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主导产业产值比重,增强就业增收带动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经济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内生动力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加强研发、吸引要素、优化组合、市场开拓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扩大研发支出规模,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引进乡村外部的人才、资本和管理理念,多渠道开拓市场、促进产品服务价值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造福社会、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增加环境保护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项目标任务应有先后次序。虽然乡村产业门类众多,不同产业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不同的目标任务之间既可能有重叠,也可能有矛盾冲突,但是从乡村产业的性质和承担使命的重要程度来看,发展乡村产业应该突出以下四个重点任务:
    一是保障主要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支撑。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义。发展乡村产业要始终牢记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重要农产品宏观调控效率,确保国家食品安全。依托农业基础,发展适应农村特点和市场需求,符合农村资源禀赋优势的多元产业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各种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保护农村资源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统筹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坚决避免再走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这方面,政府有责任,企业等经营主体同样有责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控,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政府对可能产生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强监管,农业和工业等重点产业的经营主体也要对产业内部的重点环节加强管理,采用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设备把对环境的负外部性降至最低。大力发展乡村环保产业,促使其在资源回收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夯实改善农村民生的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就业向城镇集中是总体趋势,同时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不可忽视,目前乡村从业人数有3.6亿,占全国的47%;但农村就业不充分现象还比较普遍。作为就业的载体,乡村产业应更好地承担稳定就业,创造就业的功能作用,实现农民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带就业促增收方面,乡村非农产业作用明显,应当予以充分释放。
    四是实现与城镇产业协同发展,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城乡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产业发展各有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或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是必然选择。从实践看有两条路径,其一是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衔接和配套,城市产业的某些配套产业可以放在乡村,如原材料生产和初加工等,乡村产业的某些配套产业也可以放在城市,如产品设计、终端销售和配送等,让城乡分别发展最适合的产业并加强合作,可以实现互促共进的双赢。其二是乡村产业吸引城市的资源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不仅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可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基本路径
        
    乡村产业发展根本上是靠市场,同时也离不开政府支持引导。为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最重要的选择是从国家层面制定乡村产业发展振兴计划,编制重点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录、重点支持的经营业态目录、重点建设的产业体系目录,建立产业效率评估体系,在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抓紧建立完善制度政策体系,激活要素活力、市场活力、主体活力。
    (一)构建城乡要素分配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的乡村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力度,改善农村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宽带、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等条件。加强财政支农投入,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加大各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险补贴政策。
    二是搭建城乡要素流动平台,促进城乡要素有效配置。引导资金流向农业农村,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考核约束机制,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健全覆盖市县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改革抵押物担保制度,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扩大涉农贷款规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主体培育计划,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培育制度,大规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主体带头人。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改善农业重点学科实验室、科学实验站(场)研究条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实施差别化的城乡产业政策,对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下乡兴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部要素向农村流动。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让土地等资产要素活起来、流起来、用起来。完善农业用地政策,坚持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研究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适度扩大农业设施用地范围、比例和规模,推动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纳入设施用地范围。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在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工作,研究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资格的办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妥开展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的改革,打造服务集体成员、促进普惠均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三是推进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乡村产业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实现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工业化思维和一元管理理念,整合有关管理职能,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的农业大部制,构建农业生产投入一体设计、农村一二三产业统一管理、农业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调控的大农业管理格局。
    (三)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发挥区域特色与优势,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掘产业历史文化,选择和发展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做强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面向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靠近田间地头,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创建现代特色产业园,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创建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允许园区以规划为依据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园区内辐射带动农民作用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是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元化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支持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条件,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发展电商产业园,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强产业综合配套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完善包装、物流、仓储、餐饮等配套产业,既发展与农村相关的产业,也引导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在特色小镇等农村地区扎根落户。
    三是完善农户发展政策和机制体系,带动农户分享发展成果。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推广“保险+期货”模式,研究出台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签订保护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和二次结算;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共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
    作者:农业部课题组
    组长丨张红宇
    成员丨赵长保  张海阳 刘洋 李冠佑 寇广增 刘磊
    来源:《求索》2018.02期

Tags:农业部课题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