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告别于光远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朱玲*  
     2013年9月28日下午我从乌克兰归来落地首都机场,29号早晨去所里看到于光远先生去世及30日举办告别仪式的公告。今天一大早就赶往北京医院去鞠躬告别,因为于老是在我专业起步阶段给予过帮助的人。
     回想上世纪70年代在工厂自学时,从阅读苏星和于光远两位先生编写的小册子入门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他们一直充满敬仰之情。那时我的选择很不受人待见,因为与矿区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恰好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的姨姨姨父来我家作客,父母跟他们提起此事。姨父说跟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夫人同事,她是厂子的党委书记。我就请姨父把一份合著的《<资本论>第一卷纲要》手稿带给于先生看,还附上一封信求教。不久“文革”结束,于老在百忙之中写了一纸鼓励的话语。这给了我极大的勇气,在1977年底考取西北大学历史系后,又于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从此走上专业学习和研究道路。导师曾启贤教授说过,破格录取朱玲一是因为欣赏她自学的勇气和考试成绩,二是因为于光远那纸“大草"。
     我对于老的感激之情自然发之肺腑,1981年进入经济所时还跟董辅礽老师提起这段往事。董老师当即表示:”光远现在特别忙,不过我跟他很熟,可以带你去他家道谢。“  我想了想谢绝了董老师的好意,说等到稍有专业成果的时候再找机会拜访。1996年我和农研中心一位同事合作的扶贫研究成果荣获孙冶方奖,那本专著由杜润生同志作序,所以我们便趁机请杜老邀了于老一道在西四一家杭州菜馆晚餐,董辅礽老师和其他几位经济所前辈作陪。此时我才找到机会当面向于老致谢,可他早忘了帮助过朱玲的事了!
     也就是这次晚餐聊天中,我才见识到于老是多么的才思敏捷激情澎湃。从他和杜老的对话中得知,上世纪30年代他们在北平(京)上大学时都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此后于老去了延安,杜老奔赴太行山。他俩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此间各有人生起伏,但谈起年轻时的理想,依然坚定不移。说起改革的方向和国家的前途,仍然赤子之心一片。听席间这些前辈纵横议论,那可真是胜读十年书啊!更有趣的是,在谈话最热烈的时候,杜老站起身来看了一眼于老说道:“散了吧!我这位朋友说起来就没个完了,思想活跃得很,还想从苍蝇身上提取蛋白质解决人类营养不足的问题呢!”于老一边辩解一边笑,随之向大家告别。
     这次聚餐一晃过去了近20年。今天去向于老告别时,多年前那一幕温馨愉快的谈话仍旧历历在目。在“文革”结束之时,于老为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在理论界冲锋陷阵,董辅礽老师说“光远是经济学界的一面旗帜”这句话一点儿也不为过。进入暮年之后,于老的亲历记录和个体感悟,又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和人生智慧。他是用自己的理想、正直、勤奋、执着和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光彩一笔的人,我会永远怀念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邮编100836。
                     (2013年10月1日凌晨,北京)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告别于光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