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28期(总第1639期) 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路径与挑战
[导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2015年,据统计中企的海外并购规模达到1060亿美元,2016年1-3月,不完全统计,中企海外并购(包括意向、提案)已超过101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企业大力推进海外并购,在规模不断加大的同时,也逐渐摸索着正确的路子,并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在海外并购中,在抓准机会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目标的价值,减少可能的损失。]
2016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年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加强并购攻势。2016年1-3月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额总计达到1011亿美元,已接近创下历史记录的2015年全年的数字。
报道说,中国举全国之力获取海外的尖端技术和品牌,以帮助提升本国的产业水平。因国内经济急剧减速,中国企业不畏摩擦到海外寻求活路的动向不断扩大。
据汤森路透统计,2016年1-3月中国企业以海外企业为对象实施的并购总额创下了单季度历史新高。直逼去年全年的1095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的约20%。毕马威(KPMG)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5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数量首次超过了海外企业实施的中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作为买家的存在感正在迅速提升。
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收购的是制造业。今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与瑞士的全球最大农药企业先正达(Syngenta)就以430多亿美元收购后者达成了协议。海尔集团决定收购美国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所瞄准的均是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产权。
万达集团将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影公司传奇影业等,消费类相关大型收购也十分抢眼。高盛的跨境并购部负责人詹姆斯·德尔法韦罗指出,“在中国不断向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纷纷开始收购可满足中间阶层需求的品牌”。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联重科(Zoomlion)推进其出价33亿美元收购美国起重机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的交易。这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插足特雷克斯与芬兰科尼集团(Konecranes)拟议中交易的企图,不仅突显了近期中国一些境外交易的咄咄逼人姿态,中联重科出价相当于其1月份宣布参与竞购时特雷克斯股价的大约2倍。该公司表示,拟借助银行债务落实拟议中交易的60%资金,用现金支付余下的40%。
此外,复星国际则宣布将终止2015年6月宣布的从以色列德勒克集团(Delek Group)手中买下保险和金融集团Phoenix Holdings控股股份的交易。与此同时,飞兆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拒绝了华润集团和华创投资(Hua Capital)——发出的26亿美元收购要约,宁可接受总部位于美国的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较低的出价(每股20美元)。
日经新闻认为,中国企业加紧实施海外并购有两大原因。首先是推进产业水平提升的中国领导层的意向。此前中国一直依赖劳动密集型的比较简单的制造业,但随着人工费用上涨等,这一产业政策早晚失效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实力和服务。中国领导层正在加大对尖端领域的补贴力度,积极推进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大型国有银行也通过低息贷款等形式积极为企业提供收购资金。
另一个原因是对国内经济的担心。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实际为6.9%,为25年来最低水平。进出口低迷、制造业持续生产过剩,进入2016年以后,中国经济前景的不透明感仍然很强。中国各大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还透露出希望利用海外业务弥补国内低迷的想法。另外,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心十分强烈,这也促使海外收购案迅速增加,某大型电子零部件厂商表示,“趁着目前海外投资比较有利,实施大型并购是良策”。
也有预测认为,2016年全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额总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2007年,中国大陆全年对外投资额在全球各国及地区的排名为第17位,但到2014年仅次于香港,迅速攀升至全球第三位。2016年还有可能成为与美国并肩的对外投资大国。
不过,中国资金的扩张也容易带来摩擦。中国大型工程机械厂商中联重科正在向美国同行的特雷克斯(Telex)提出收购方案,但因该公司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遭到了美国议会的反对。2月,中国大型半导体厂商紫光集团以美国当局着手调查为由,放弃了对美国大型硬盘厂商的参股。也存在“中国警戒论”在各地蔓延的担忧。
自2000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企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中国资本”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重要身影。同时,中企与海外经营环境也在发生一些摩擦,出现了不少的争议性事件。刚刚开始出洋“试水”的中企,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共同撰写了《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对中企如何提升海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东道国合作共赢提出建议。
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马丁内斯-索利曼(Magdy Martinez-Soliman)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索利曼认为,目前一些国际舆论对中国企业的对待并不公正。有人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行为不端,而这是没有得到证据支持的。就我们的报告而言,中企与其他在海外经营的企业一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有着类似的行为模式。在重视环保、提供社会投资等方面,中企做了很多努力。而且很明显,中企在海外的透明度表现,以及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尊重都在提升。
事实一直是,在海外投资经营要比在本国难度大得多,尤其是前往拉美、非洲、南亚等地投资,都是非常复杂的挑战。目前而言,就我们在报告中掌握的事实和数据而言,中企都尊重东道国的税收制度,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工人,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
索利曼指出,中国投资一直在帮助所在国的发展。中企既投资于各类产业,也投资于公路、桥梁、港口、水电站等基础设施,还投资于学校、医院等各种社会基础设施。所以,中企一方面在投资领域方面做出了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为所在国带来了“发展红利”。
不过,上述报告显示,中企在向海外合作伙伴及东道国政府转移技术方面,还做得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中企可以更多地进行合资,而不是单独投资,还可以把专利使用权延展,并同当地企业达成技术转移协议。
索利曼:中企取得地方舆论支持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在地方提供就业。中企往往给人一种印象:它们往往更多是在雇佣自己人,而不是所在国的人——虽然说这种印象不一定符合事实。未来,中企应该更多地向东道国展示,它们努力地从当地企业采购,雇佣当地工人。
同时,中企海外投资应当重视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慎入那些政治形势较差的国家,比如缺少对自由、人权的尊重的国家。虽然有的中企的确进入了高风险国家,但也要看到,谁在投资于刚果(金)等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国家?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企业也在。
另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主编王辉耀认为,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完成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大大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背景下,从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到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领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国际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迎来新一轮的热潮。2014年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对外投资的最大吸收国,而且首次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中国企业2014-2015年对外投资显示民营企业成为“走出去”主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集中在中小规模,区位选择也呈现出新趋势。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高达407起,其次是10-100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比较多,达到121起。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同时,对这些传统行业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对基础建设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在发生改变,更有选择地吸收外资,重视提高本国的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入推进,各国企业将享受区域开放的红利。
2002-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宗,占总案例数90%,表明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同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从单一寻求控股转向战略合作。在跨国并购活动中,从2002~2007年,中国企业年均并购案例数在占股30%以下的只有4起,控股投资高达11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非控股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表明中国企业更关注交易双方的业务合作及获得技术、管理、品牌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很好的效果。
中国企业2002-201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之间,大约占总投资的63%,如表4所示。其中2014-2015年,民营企业年均投资案例数为256起,是2008-2013年的年均投资案例数的7倍,呈现爆炸式增长。国有大型企业的1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有明显下降,可见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活跃导致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增多。
同时,1亿-10亿美元的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而1亿美元以下的更小规模投资分布在TMT行业,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重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中国企业小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韩国等少数国家,10亿美元以下规模的投资平均比重高达84%。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十名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俄罗斯、巴西、韩国。
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大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美国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投资美国的制造业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中国企业大规模投资美国制造业,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成本迅速上升,已经接近美国的制造成本,差距缩小到5%以内,促进了中国企业到美国新建工厂。
随着中国成为净投资输出国地位的确立,规模扩张将让位于质量提升。传统的投资模式需要做出改变,最初的单打独斗、分兵出击等方式在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时,单靠企业自身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集群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例如,中国五矿集团携手国新国际和中信金属投资建设的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成为秘鲁投建的最大矿产项目。
2014年中国TMT行业(电信、媒体和科技)共发生跨国并购58宗,投资规模为234亿美元,处于所有细分行业之首。TMT行业跨国并购有20起案例发生在美国,金额高达86.4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游戏业以及半导体方面。其中联想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移动、巨人投资和浦东科投位列投资金额的前5名。同时,阿里巴巴并购案例数多达7起,表现最为活跃,典型的案例是以2.4894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以2.5亿美元投资美国拼车应用Lyft等。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研究则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全球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曾经历过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国际商品贸易,第二阶段开始对国外的实物资产进行投资,如油田等战略性资源;第三阶段则转向通常的国际资本投资,以获取境外公司股份、加强业务合作为主。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进入第四个阶段,即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直接以控股为目的,通过巨额投资直接控股或收购国际领先的公司,并借此获得先进技术以及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不过,这种并购难度高阻力大,完成并购后如何与国内产业对接、如何促进国内的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更是考验中国企业的难题。
英国《金融时报》金奇、吴佳柏、唐·温兰的报道以安邦保险公司为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认为,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安邦从一家在海外没什么名气的公司,成为一波恪守北京方面“走出去”指示的中国企业中最积极的企业之一。就像其他在海外市场上表现活跃的中国企业一样,安邦对目标公司下手果断,提出的现金报价往往令竞争对手无力对抗。
2014年以来,安邦通过高于竞争对手的报价,以19.5亿美元抢购下美国地标性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以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信保人寿保险公司(Fidelity & Guaranty Life),以10亿美元取得韩国保险集团东洋人寿(Tongyang Life)的控股权,还在伦敦购得引人注目的地产,也收购了一些欧洲企业。
专门研究中国的研究机构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葛艺豪(Arthur Kroeber)表示:“过去的几个月中国海外投资的激增非同寻常,且前所未有。”
据龙洲经讯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1月份以来,中国的海外收购累计达102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创下的历史新高为1060亿美元。但在中国收购交易的此番激增中,对目标公司而言却存在着矛盾。虽然中国企业的现金报价看起来高到令人无法拒绝,但同时也让人觉得这些出价者仿佛来自外太空,关于它们的信息十分有限。
安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16年3月,安邦出价65亿美元收购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后,紧接着就向美国酒店经营企业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Starwood Hotels & Resorts)发出132亿美元收购要约。但安邦从未公布过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而且既不透露最终所有者的身份,给出所有高管名单,也没有解释旗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子公司将如何融入其网站上列出的10个业务部门。
据报道,万豪国际3月21日与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之间达成一项新协议,在最后时刻反超中国安邦的竞争性报价。另据中国媒体《财新》报道,中国保监会对安邦近期两笔海外并购持明确不支持态度,理由之一指,安邦的境外投资已经碰触了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监管红线。
对中国企业收购狂潮的更广泛关注,来自于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股狂潮?是受企业实力驱动,还是反映了负债累累的企业在日益放缓的国内市场活力减弱?分析师表示,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企业海外大举投资其实是为了“追求现金流”。伦敦的一名收购顾问表示:“中国一些大收购方一开始就向我们表示,他们有兴趣购买任何资产——只要它有现金流。”
交银国际控股首席策略师洪灏表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足的廉价信贷,让那些与银行有着良好关系的公司可以在海外大举投资,进行多元化,减小对国内利润日益减少的业务的依赖。他说:“该策略是向人民币资产以外的资产转移。如果有机会获得廉价流动性来购买海外资产,我想他们会抓住这个机会。”
已有1627家中国国内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8%)公告2015年业绩,其数据显示,它们的命运在2015年明显恶化。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每股平均营收下降至本10年迄今最低水平,从2014年的6.55元人民币下降至5.4元人民币。此外,万得资讯的数据显示,略高于五分之一的中国上市公司公告2015年的现金流为负,约三分之一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至少为资产的三倍。
财务状况如此脆弱的不仅限于一心在中国国内发展的公司。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54家在去年进行过海外收购的中国公司的数据显示,许多公司“杠杆很高”。
然而,如果认为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唯一动机是追求现金流,或者是担心人民币大幅贬值而进行的资本出逃,将是错误的。支撑这些投资举动的还有清晰的战略思考。
它们的许多投资跟中国崛起为全球性消费大国有关。
在住宅地产领域,上海的绿地集团(Greenland Group)收购了纽约布鲁克林区(Brooklyn) Atlantic Yards楼盘的多数股权,承诺将帮助向富裕的中国移民和投资者出售物业。该项目的一部分已被更名为“太平洋公园”(Pacific Park)。大连万达(Dalian Wanda),在其位于马德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Gold Coast)、芝加哥和洛杉矶贝弗利山(Beverly Hills)的地产项目上也有类似的计划。
还有一些情况下,中国公司对外投资旨在获得外国技术。产能过剩已极度削薄利润率。许多这类投资的规模太小,没能登上媒体头条。2014年,中国建材收购了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所用高级材料的德国企业Avancis。
在英国《金融时报》金奇的报道中,记者注意到了迄今最大一宗中国企业境外收购案的中国化工(ChemChina)的负债情况。
报道引述分析师表示,中国化工和其他多家实施了中国部分最大海外投资的公司都负债极高,若不是得到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这些收购将很难完成,或者代价将高得难以承受。
出价438亿美元收购瑞士企业先正达的中国化工,2015年第三季度,净亏损为8.89亿元人民币;总债务达到1565亿元人民币(合240亿美元)。2014年底,该公司的债务达到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的9.5倍,国际上的标准是,债务达到Ebitda的8倍就算杠杆过高。
然而,信用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董事卡莱·皮莱(Kalai Pillay)表示,中国化工是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保证其可以“无限制地从国有银行获取资金”。
但先正达和其他被收购企业面临一种危险。皮莱表示,如果中国国有银行体系对海外收购的支持开始减弱,那么这些高负债的母公司就可能压榨新收购子公司的红利,用于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就中国化工而言,这种担忧因为该公司大面积撒网的收购模式而加剧,这种模式引起了人们对其战略重心到底在何处的质疑。中国化工的核心业务包括石油、杀虫剂和动物饲料,但其近来以79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并同意以10亿美元收购德国机械集团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而另一家公司中联重科的总债务为Ebitda的83倍。“中联重科提出收购是无奈之下走的一着险棋,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行业地位,”皮莱表示。
2015年6月,连续发起收购的中国企业复星国际(Fosun International)的总债务为Ebitda的55.7倍。2015年,复星在6个月里斥资65亿美元收购了18家海外公司的股份。该公司不仅已将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和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等知名品牌收入囊中,还收购了德国私人银行Hauck & Aufhaeser等一系列其他资产。
类似的是,中远控股(China Cosco Holdings)以3.685亿欧元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务局(Piraeus Port Authority)获得希腊当局批准,这个备受关注的消息宣告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企业将收购另一家负债累累的企业。去年9月,中远控股的总债务为Ebitda的41.5倍,但它已承诺对这个希腊港口投资5亿欧元。
中粮集团(Cofco)的总债务为Ebitda的52倍。不久前,该集团与来宝集团(Noble Group)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中粮集团的子公司中粮国际(Cofco International)将以7.5亿美元收购来宝集团持有的中粮来宝(Noble Agri)股份。光明食品(Bright Food)的总债务为Ebitda的24倍。去年,光明食品以12亿美元收购了早餐食品公司维他麦(Weetabix)。
投行花旗(Citi)的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戴维·卢宾(David Lubin)表示,从国内经济放缓中抽身,转向海外市场淘金,是中国企业对外收购活动大增的动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人民币被低估,再加上国内资本回报率很高,中国企业基本上满足于赚取人民币收入。“如今这一切都已改变。国内的资本回报率下降了,人民币也不再明显被低估,而资本账户已放开,让中国企业能够对外投资,”卢宾表示。
在另一篇报道中,《金融时报》引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的史宗瀚(Victor Shih)教授表示:“国有企业在扩大规模方面有着极大动力,它们会利用规划作为武器,在国内和国际上进行扩张。”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学教授裴敏欣提出了一连串担忧:“人们应该问一问,这样的收购是否出于非经济动机?中国收购方有没有能力管理好这些大型、复杂和创新的企业(比如先正达)。”
中国化工是中国最大化工企业,2015年收入450亿美元。在全球财富500强(Fortune Global 500)榜单上排在第265位,员工逾14万人,其中三分之二在中国境内。收购先正达让中国化工在中国的海外粮食安全战略中获得了关键角色。惠誉(Fitch)提高了对中国化工旗下一家大型企业的评级,理由是其母公司对“中国具有巨大的战略重要性”。惠誉提到了中国化工对中国作物保护领域的贡献,是国家航空航天项目的主要化工原料供应商,而且是特种化工行业的领军者。
除了上述众多业务外,中国化工旗下还有一家轮胎企业,该公司去年斥资73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的倍耐力(Pirelli)。在一些分析师眼里,这是一家没有焦点的庞大企业集团,但从其债权人的视角看,该公司善于在战略行业斩获令人瞩目的资产,在这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关键地位。
这一切的结果是,不仅中国的国有银行乐于贷款给中国化工等企业,连西方的大型银行也如此。惠誉在去年指出,中国化工和其他国企债务隐含的国家支持,降低了它们在贷款机构眼里的信用风险。
为确保与先正达达成协议,中国化工获得了中信证券300亿美元的收购融资,以及汇丰银行的200亿美元。中国化工还计划出售先正达的股权,并发行长期债务。与中国化工合作的银行家表示,他们接到了希望参与融资的大量请求。
瑞士总统约翰·施耐德-安曼称,中国化工的报价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去年意大利的政治人士和工人们出于同样的原因普遍欢迎收购倍耐力。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塞巴斯蒂安·马拉贝以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海外大肆收购资产的案例提出忠告:一个节俭的亚洲大国依靠储蓄和投资,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经济明星,让发达世界既羡慕,又心生疑惧。当这个大国开始失去增长动力时,国内大公司便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资产。但缺乏经验令这些公司举步维艰。辛苦挣得的巨额国民储蓄就这样消失于黑洞之中。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企业在美国大肆收购“炫耀性资产”——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到洛杉矶贝尔艾尔酒店(Hotel Bel-Air)。为了收购贝尔艾尔酒店,日本买家为每间客房支付的价格相当于2016年的230万美元。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至少从目前的并购战中可以判断,中国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
证据一:直至最近,中国的海外收购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高峰时期收购矿山和石油资源,但如今已经蒙受巨大损失。海外收购的理由是,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应该保护自己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但这些价格同样也反映了中国海外扩张的不可持续。中国非但没有谨慎地进行避险操作,反而对本国的增长进行了杠杆式的押注。
证据二:安邦保险集团。作为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地方汽车与财产保险商,安邦近来已经进军财富管理领域,销售收益率偏高的寿险合约,并使公司资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翻了一番。
凭借客户的储蓄,安邦走上了海外收购之路——斥资近20亿美元买下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承诺以65亿美元收购私人股本集团黑石(Blackstone)旗下酒店,并以140亿美元高调竞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Worldwide),后者拥有W酒店、威斯汀(Westin)、喜来登(Sheraton)等品牌。安邦的雄心并不局限于美国。据称,该公司看上的炫耀性资产遍及30个国家。
安邦引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例子,来解释自己打造商业帝国的行动。巴菲特成功地将一家保险公司发展成了市值351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但这种比较如同安邦的扩张速度一样怪异。巴菲特的成功根植于“价值”投资的原则,寻求那些相对于账面价值或现金流较便宜的公司进行投资。他只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耐心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愿景。安邦创始人吴小晖有着堪比拿破仑的气势,他曾经宣告“我们不但首战必胜,而且每战必胜”,巴菲特没这样吹嘘过。
安邦只是中国最近对外投资热潮中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参与竞购的海外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接近整个2015年实现的1060亿美元的收购额。
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的竞购只能是愚蠢的竞购:去年,按照中国企业收购出价的中值来计算,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为33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收益率为3%。鉴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级公司债券,以较低的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中国企业提供了见钱眼开的交易撮合者所称的“战略性收购溢价”(strategic acquisition premiums),简称saps,意为“傻瓜”。
当然,有些中国企业的并购已经证明获得了成功。2005年,联想(Lenovo)收购了IBM的PC业务,这在当时被揶揄为一场“蛇吞象”的交易,但现在看来,结果比预计的要好。中国企业相信,通过购入西方技术并学习如何管理西方品牌,可以让他们走向价值链的高端,这有其道理。
2014年末,中国领导层决定通过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境外,为升值的人民币降降温,让国内出口企业受益。当时由于资本管制,这些企业无法购买美元债券,于是他们指示一支全球中间商大军,抢购可产生收入的地产。这种策略带有很明显的风险。中国企业高管习惯了9%或10%的经济增速;他们缺乏在2%-3%的增速就算不错的国家经营的经验。
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和贝尔艾尔酒店没几年,日本买家就被迫将它们亏本出售。总的算来,在这段时期,日本据信在美国地产市场损失了4000亿美元。如果了解这段历史,中国企业也许会更为谨慎。当然,也许不会。
公布时间 | 中国企业 | 并购对象 | 行业 | 金额 |
2016年1月 | 大连万达集团 | 美国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 | 电影业 | 35亿美元 |
2016年2月 | 海尔集团 | 美国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 | 电器 | 54亿美元 |
2016年2月 | 中国化工集团 | 瑞士先正达(Syngenta) | 农药 | 438亿美元 |
2016年2月 | 北京昆仑万维科技 | 挪威OperaSoftware(浏览器) | IT | 12亿美元 |
2016年2月 | 天津天海投资发展 | 英国英迈(IT器材销售) | IT | 60亿美元 |
2016年2月 | 中联重科 | 美国雷克斯(Terex) | 起重机械 | 33亿美元 |
2016年3月 | 安邦保险集团 | 美国黑石集团旗下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 | 地产 | 65亿美元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根据媒体资料整理。
(完)
(整理、编译、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28期(总第1639期)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