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5年GDP可能降至4.1%?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5年第48期(总第1564期)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中国2025年GDP可能降至4.1%? 比特币融合金融业的难题 日本追赶德国工业4.0 面临老龄化,如何解决老与病? 谁在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楼市出现复苏迹象
经济热点
中国2025年GDP可能降至4.1%?
[摘要:日本经济新闻调查显示将于7月15日发布的中国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测平均值为6.9%,而2015年全年增速也是6.9%。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7%左右增长率的中国,地方债务和老龄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构成重负,到2025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4.1%。]
日本经济新闻和日经QUICK新闻7月2日汇总了中国经济学家调查。调查显示将于7月15日发布的中国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测平均值为6.9%,而2015年全年增速也是6.9%。中国领导层虽提出2015年的增长目标为“7%左右”,但因金融宽松的效果低于预期,多数观点认为经济将呈持续减速倾向。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会略低于一季度的增长率7.0%。瑞银(UBS)的汪涛指出,房地产行情下滑将拖累内需,抑制工业生产和投资,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困境。中国提出“新常态”,希望把经济从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但多数观点认为,调整生产过剩行业等结构改革今后几年将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夏乐)。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已四次下调政策利率。不过不少观点指出,通过实施金融宽松来刺激经济的效果低于预期,比如面向企业的贷款增长乏力等。法国兴业银行的姚炜认为,企业资金需求减少以及银行规避风险的态势正成为金融政策发挥效果的障碍。也有观点认为,因资本流向海外,(国内资金供应紧张)金融宽松效果开始减弱(大和证券的赖志文)。
摩根士丹利的乔虹认为,(因通货膨胀率降低)实际筹资成本上涨等金融紧缩状态将持续,经济复苏正在放慢。众多经济学家预测,央行今年下半年将进一步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关于可能导致经济下滑的危险因素,“房地产行情下滑”继续排在首位。上海等部分大城市的住宅价格虽然转为上涨,但中信银行的廖群认为地方城市的库存仍然处于高水平,将继续调整。
经济学家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为了降低利息支付成本,中国财务部提出了允许发行地方置换债的方针,但三菱东京UFJ银行的杨志认为,“无法弥补税收及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多数意见认为要扩大置换债的范围。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表示“经济趋稳的征兆日益明显”(荷兰银行经济学家Arjen van Dijkhuizen),比如5月的主要经济统计显示,工业生产略有改善等。瑞银的汪涛指出,通过追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实施融资促进政策,第三季度(7-9月)有望出现好转。
另据报道,日本经济研究中心6月30日发布了中国和东南亚主要4国2025年之前的经济增长率预期,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7%左右增长率的中国,地方债务和老龄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构成重负,到2025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4.1%。预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的增长率也将受中国经济减速等因素影响缓慢下滑。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汇总的“亚洲经济中期预测”对中国和东亚主要4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进行了预测。
中国方面,虽然在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构成支撑的2016年之前将保持接近7%的增长率,但是预计2017年之后将踩下刹车。2020年将下滑至5.2%、2025年将下滑至4.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6%左右,相比之下,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计中国的经济减速步伐更快。
得出这样的预测结果是因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将陷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止步不前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到2025年潜在增长率将从此前的8%以上下滑至4-5%左右。
胡乱推进开发的中国地方政府背负着巨额债务,难以推进工业区建设等新的投资。户籍和农业的制度改革迟缓、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和服务行业的转移速度缓慢,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及预期。此外老龄少子化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减少也将压低中国潜在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减速还将对东南亚主要国家产生影响。除了对华出口减少和中国游客增长放缓外,各国还面临着结构性问题,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4国的平均增长率将与中国一样下滑至4.1%。
泰国正在高速推进的少子老龄化将成为负担,今后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印度尼西亚在目前积极推进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下,在2018年之前将维持近6%的增长率,但2019年以后,佐科政权的改革进展缓慢将带来影响,增长将放缓。
另一方面,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菲律宾在2020年之前将确保6%左右的高增长率,到2025年将下滑到约5%。积极致力于反贪污问题等、推动经济增长的阿基诺政权将于2016年结束任期,届时经济增长将面临风险。
马来西亚以金融市场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商务环境为背景,预计到2020年前后,人均名义国民总收入(GNI)将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增长率到2025年将由目前的约5%缓慢下滑到4%,但如果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谈判达成,将推高参加谈判的马来西亚的增长率。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比特币融合金融业的难题
英国《金融时报》Frontline高级研究分析师丹尼尔?戴维斯认为,全球金融机构的后台原本应让交易员能够一拍不漏地买入和卖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协调全球各银行的账目需要的高超的技巧和大量的精力。最初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是在午餐上谈成的交易,必须记录、汇总并录入那些系统。整理那些交易并确保各方的交易记录相同是个麻烦差事。电子交易确认不无用处,尤其是对标准化产品而言,但在许多市场上,纸质单据仍是主流。
并非所有错误都那么让人目瞪口呆,不过瑞银(UBS)的奎库?阿多博利(Kweku Adoboli)的那次错误算是登峰造极了——别人在他办公桌抽屉里发现了一堆未确认的交易单据,导致了20亿美元的损失。不过,漏网之“误”总是会有,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损失。仅在美国国债市场,每个交易日就有大约500亿美元的交易“出错”,造成的费用相当于一年对未偿债务收取3%的利息。包括私人部门市场在内,错误总规模可能以数千亿计算。
金融业人士可能没有注意到,但能够解决兼容性问题的技术也已经发明出来。它的名字是比特币,不过它八成也不反对有个新名字;秘钥货币仍然带有一点火药味,因为它们过去与无政府主义者有些牵连,销售麻醉品的在线商城“丝绸之路”的用户也曾使用这种货币进行交易。IBM的理查德?根达尔(Richard Gendal)表示,这种基础系统应改名为“共享账目技术”。
这种技术对合法金融的功用,无关乎其所谓让交易无法追踪的能力——这一功能(如果能叫做功能的话)可轻易关闭。其功用与“区块链”(blockchain)密切相关——区块链是一种公开的交易记录,每当有一人向另一人支付比特币时,这个记录就会更新。每位比特币使用者都可以查阅这个共享账本,所有拷贝都一样可靠;没有任何独特的权威来源。聪明的加密算法可以让识别某个拷贝是否遭到了篡改变得容易,从而让所有拷贝保持同步。
这正是证券结算所需要的:一种记录每笔交易的方式,在交易方之间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分享该记录,然后以协商一致的标准化方式更新。它为新的或者定制产品提供了一种创建结算系统的简便方法。
它也会自动创建一份全面而得到一致认可的交易记录,这将极大地有助于风险管理和合规职能。而有了这样一个系统,确保轧差机会从不会被错过应该会变得轻而易举。如果一名交易员卖出了一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一些份额,而他(她)的同事买入了同样的一支基金,则他们所属的那家金融机构无需与任何外部交易方交易。
这种技术有可能节约的成本将远不仅限于消除出错机会。后台员工拿着6位数的薪水,做的事情不过是手工整理结算和确认交易(在金融服务业,只需编一个将数据从一个窗口粘贴到另一个窗口的小程序,就会让许多人失业,这是这一行的一个可耻的秘密)。
采用“共享账目”面临一个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在过去当然也曾延迟了许多亟需的投资。银行不太可能会使用当前形式的比特币,因此它们将必须就新标准的设计达成一致。这意味着要合作,要相互信任。可惜的是,银行业人士比音乐家更难养成这些习惯。
(FT,2015.7.3)
日本追赶德国工业4.0
德国率先推进“工业4.0”计划,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球工厂,发起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尽管德国是这一计划的先行者,但日本企业也不甘示弱,争取后来居上。日前,三菱电机等约30家日本企业组建联盟,共同探讨工厂互联的技术标准化,并争取使其成为国际标准。这场赌上日本制造业声誉的竞争,究竟胜算几何?
此次日本企业组成的联盟的名称为“产业价值链主导权(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简称:IVI)”。成员包括三菱电机、富士通、日产汽车和松下等日本电子、信息、机械和汽车行业的主要企业。
联盟的发起者是研究将IT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西冈靖之。联盟的主要议题为工厂与工厂、设备与设备互联的通信技术和安全技术的标准化。西冈靖之表示,虽然日本企业此前一直在推进自身和业界内企业相连接的网络化,但此次将“跨越业界,构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工厂互联机制”。
何谓“互联工厂”?德国提出的目标是,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都实现联网,从接到订单开始,零部件采购、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所有工序争取同时推进。这就是消除机械作业和库存浪费的“终极制造业”的理想形态。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信息,由人工智能发出指示,达到生产效率最大化。推进工业4.0的德国西门子高管表示,工厂能够经常相互“对话”,“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也能降低损耗,达到与大量生产相同的效率”。尽管日本在大量生产方式方面堪称世界楷模,但这名高官认为,德国“将开启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的新层次”。
日本的“产业价值链主导权”意识到的正是这一点。德国的产官学早已制定好了到2020年的工业4.0的发展蓝图,2015年春季发布了自主通信标准、传感器和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而这些设备几乎都为德国制造。
如果掌握行业标准,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例如,正在参与工业4.0的德国大众是在中国握有最大市场份额的外资车企,如果要在中国正式推进“工业4.0”的话,作为合资伙伴的中国汽车厂商、零部件厂商和金融企业也将参与其中。如果日本的零部件、机械制造商等企业不花成本加以应对,就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外。
倡导制造业立国的德国由政府支持工业4.0,默克尔总理亲自向新兴国家推销。4月,德国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成为推销工业4.0的典型案例。
日本政府终于也开始行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担任议长的“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在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也加入了产官学联合开发相关技术的内容。日本经产省也在《2015年版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中用近4分之1的页面对工业4.0进行了分析,日本的“产业价值链主导权”也将为此提供援助。日本经产省的一名官员表示,“如果现在还不行动,在全球占有优势的日本制造业可能会被反超”。
但是,过于拘泥全日本制造可能会导致日本技术的“加拉帕戈斯化”(Galapagosization,即在孤立的环境下,独自进行“最适化”,最终对外丧失竞争力),日本传统手机的衰退等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最近,大力推进工业4.0的德国企业开始向正在研发制造业网络应用技术的美国靠拢。美国企业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日立制作所一名管理层也表示,“相比竞争,合作更为重要。日本企业应该参加国际标准化团体,收集信息,仔细思考利用技术会创出什么新商机。”
汽车及机械等日本的制造业企业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一旦正式进入工业4.0时代,行业秩序很可能就此改写。届时,一些富有创意的中小企业和新兴经济体的创业企业将利用大型企业的工厂在全球开展业务,跨越地区、规模和行业的限制,全球企业势力格局将发生大洗牌。
主要通过联网实现的工业4.0关键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这些技术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一样进步飞快。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生产现场。如果日企不全面重新调整商业模式,很可能会跌入意想不到的陷阱中。
(日经中文网,2015.7.1)
面临老龄化,如何解决老与病?
老与死,是终极的话题。但是如何养吾老,如何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人们却充满了误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经济学家早就预测,与日本和西欧不同,中国快速的老龄化将推动中国进入“未富先老”的困境。如何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老”与“病”的问题,成为横亘在中国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重大议题。
老龄化的经济学分析
从美国到中国,许多社会都在老龄化,但日本最先步入。现在,有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超过65岁;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日本过去20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观察的案例。论者认为,日本的老龄化带来了持续通缩,有充分例证证明,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增长放缓,物价会下降。
但是,必须厘清什么是老龄化背后的关键推手,才能对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的预测。首先必须区分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和人口寿命延长带来的老龄化。出生率减低的主要影响是令税基缩小,劳动力占比下降。这或许会促使政府接受通胀以化解债务,维持偿付能力。而人口寿命增长会令领取退休金的老人增多,其愈加壮大的政治影响力将预示着更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通胀蚕食储蓄。
日本在过去15年中出生率并没有下降,因此推动老龄化的主要推手是寿命的延长。如今日本的生育率接近2002年时预测的水平,但人口平均寿命却不断升高。促使日本持续通缩的是意料之外的人口长寿现象,而非简单的老龄化问题。此外,老年人投资的是国内的资产还是海外资产也很重要。当日本退休老人出售手中的海外股票和债券,把资金转回国内时,就会推动日元升值。这是截至2012年持续存在的一个问题,继而令进口成本下降,造成通缩压力。
什么是推动中国老龄化的主要推手?低生育率还是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均寿命在中国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一趋势更加显著。相反,中国的生育率到底有多高(或者多低),却因为中国特有的计生法规和当前对是否放开二胎的讨论而变得扑朔迷离。如果假定中国的生育率在过去十年没有显著的变动,那么我们看待老龄化的视角也需要更多从人均寿命的增长来观察,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将有很大的不同。
医改的经济学分析
如果中国的老龄化背后的主要推手是人均寿命的增长。那么老龄社会所面临的医疗问题就将变得更加尖锐——不再是老年人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因为生育率低而增加,而是需要解决老年人口整体数量激增和持续医疗的问题。医改迫在眉睫。
医改的切入点很多,许多论者从如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效率、推进公平公正、减少贪腐的角度切入。我们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医改。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下的医疗成本是否合理?美国的医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视角。
美国2010年通过的“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即奥巴马医改,上周再度在美国最高法院挫败了保守派推翻它的企图,成为奥巴马任上所实现的最为进步的举措。奥巴马医改涵盖的内容很多,从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医疗保险,到逐步降低整体医疗费用,不一而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奥巴马医改所提出的降低医疗成本的举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奥巴马医改力求将美国医疗体系中从“按服务项目收费”转向“按结果收费”,并设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医院通过流程创新来达到节约。“按服务项目收费”模式在美国很普遍,也是中国医疗体系的常用方式。在这一模式下,医院和诊所按检查或治疗项目列支费用,而不考虑结果,这使医生有动力给患者安排昂贵而不必要的项目。奥巴马医改要求医院更多地按治疗结果收费。例如,对每一例成功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收取固定费用。此外,政府也对那些达到成本或绩效目标的服务商给予激励,并要求医院更为透明地披露价格。大企业也在践行类似“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保障。沃尔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美国几大医院的精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签约,鼓励投保的员工在那里进行脊柱、心脏和移植等手术。原因很简单,这些被挑选的医院不仅仅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治疗,也为沃尔玛省钱。沃尔玛所选择的三种手术是最昂贵的手术,价格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且很容易发生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则费用更高。这些精益中心通过流程创新大幅降低了感染率,且与沃尔玛签署了固定价格的治疗合同。
其二,奥巴马医改为整个医疗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其中既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由政府设立医保的公共交易市场,引入竞争者;又有医院诊疗服务的竞争,以“结果导向”比拼单项病症的诊疗成本;还有医疗与诊疗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差异化竞争,如鼓励小型诊所提供价格更低的治疗或者化验。
提供小病诊疗和简单检查的私人诊所正在美国兴起。这些诊所通常位于像CVS和沃尔格林(Walgreens)这样的零售药房内,配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它们明码标价,诊治平价,服务快捷。沃尔格林和诊断技术公司Theranos建立了合作关系,只需要一小滴血就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检查。大型医院面临被颠覆的局面,也积极着手削减成本。许多医院都意识到,如果坚持原来的高成本商业模式,一旦顾客们发现平价的替代选择一样很可靠,就有可能面临被取代的境地。伊利诺伊州的医院运营商Advocate Health Care就是动手最快的一个,它表示现在有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按价值付费的服务。
其三,可穿戴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让针对每个病患的小数据和针对广大人群的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变得更为便捷。对医院和医疗保险机构而言,采用这些设备从患者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监测,节约成本更显著——通过及早介入治疗,它们可以节省大量医疗成本。在美国,1%的患者占了医疗支出的22.7%,尤其是慢性病。
Healthloop系统就是一个搜集病人“小数据”的案例,患者个人采集少量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医生可以通过电邮、短信或智能手机应用向患者询问病情,然后由软件衡量何时需要医生或护士介入照料。过程省时省力,得到患者喜爱。类似的“小数据”搜集与分析更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吸引人。飞利浦正与欧洲一些医院合作研发一种家用设备,可以跟踪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率变化和睡眠模式。芝加哥一家创业公司PhysIQ也在做类似的研究,研发一款可测量呼吸频率和心率的胸带,用来监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在问题恶化前及时向医生通报。
将众多“小数据”集合起来,就可能成为可供挖掘的“大数据”。 许多人几乎时刻随身携带的智能电话及其他移动设备为此提供了可行之道。这些设备满载传感器,尤其是加速度计及GPS跟踪装置,能记录人们行动和锻炼的信息,而当这些数据能够与个人档案和医院数据库更好地互联互通时(也就是物联网的实践),对它们的分析能够变得更为有效,也可能带来更多医疗新知。苹果公司的HealthKit应用使设备连接、数据输入变得非常简便。在另一端,通过HealthKit,医院也可以更方便地把外来数据接入其IT系统。
银发经济
老龄化带来的一面是社保与医疗的压力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系列新产业的发展,被外界称为银发经济。同样,日本市场给予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日本正成为向老年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世界实验室。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老人的消费力超过了年轻人,目前占个人消费的五分之二。许多最大的日本公司已经调整策略,进军银发经济。家电制造商松下推出了足部加热器和轻便吸尘器等一系列新产品。零售巨头及购物中心运营商永旺(Aeon)制定了“盛大一代”战略,从商场提供一站式医疗诊所,到店内指示更易阅读,形式多样。电子公司富士通的Raku Raku系列老人手机(Raku Raku的日语含义为“易用、舒适”)有较大的按钮和简化的功能,已经售出2000万部,正在进入欧洲。
当然,伴随老年人寿命延长,其健康状况也变得更好,出现所谓“五十是新三十”的“不服老”现象,针对老年人的营销也需要变得更为精明。日本的案例就显示出,发明一些老年人可能觉得有用的产品要比把这些产品推销给老年人更容易些。原因之一是老年消费者不喜欢别人提醒他们已老了。
合编营销手册《银发市场现象》(The Silver Market Phenomenon)的弗洛里安?科尔巴赫(Florian Kohlbacher)认为,相比于创造老年人专用的产品,设计出能跨越代际差异的产品往往效果更好。
老龄化也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无限商机。随着亚洲人口日益老龄化和更加富裕,健康保险的需求将激增,而财富带来需要保障的财产。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计,亚洲的中产阶级将从2009年的5.25亿人猛增至2030年的32亿。未来十年中,家庭财富将会翻番,从目前的81万亿美元上升到2025年的174万亿美元。由于预期寿命的增加,这里的退休大军将迅速壮大,尤其在中国(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32亿)。富裕国家的疾病也在激增:据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Swiss Re)称,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一半的新发癌症病例来自亚洲,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能会占印度死亡人数的67%。
(经济学人,2015.7.1)
国内与港台经济
谁在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汇丰环球资本融资主管利子琛(Spencer Lake)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进行了分析。文章称,过去12个月里,中国企业的全球大举投资行动一直在加码。中国私营领域的投资者发起的并购开始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的主要推动力。
在所谓“第三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重点并购对象是发达经济体中的高科技与服务行业企业。在前几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重心在于支持发展中经济体,投资大宗商品和采矿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推动力,来自中央政府强烈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到海外投资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对外直接投资对北京方面的附加好处是,它能利用国内过剩产能,还有利于放缓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2014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创纪录的3.8万亿美元。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外币贬值,为中国的这一努力提供了不小的便利。2009年至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19%,同期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年均增速仅为5%。去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达1160亿美元,几乎接近2014年1200亿美元的FDI流入量。
我们看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登上媒体头条的并购交易,包括联想(Lenovo)以23亿美元收购IBM的x86 服务器业务,还有安邦保险(Anbang Insurance)携手希尔顿全球控股有限公司(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还有一项重要交易发生在金融服务业——中国工商银行(ICBC)以6.9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South African Standard Bank) 60%的股份。
那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如何,有哪些新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今年,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对亚洲和欧洲基础设施大举投资的推动下,对外投资速度将会加快。
其次,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关注的地域和行业也会继续改变。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将不再是非洲、拉美和亚洲。眼下中国投资者正对发达市场、尤其是欧盟(EU)和北美进行战略投资。过去5年,欧洲占到了中国商品和服务对外直接投资的14%。此外,中国“第三波”对外直接投资的重心,开始从收购煤炭、石油和金属等自然资源转向铁路、航运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现在,中国企业转向了农业、科技、高端制造、消费品、房地产、服务和品牌。这种转变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增速正显著加快。
最后,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私营领域的投资者开始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国企(SOE)继续在工业、资源和能源行业发起并购。民营企业(POE)开始对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营、科技、高端制造和房地产等附加值更高的行业进行投资。它们希望把知识产权和品牌带回到中国市场。
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打入外国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最快捷途径。外币对人民币贬值继续为中国企业的并购提供有利的环境。
普华永道(PwC)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交易额大增36%,创下20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交易数量同比增加33%,达到创纪录的77个,其中68%的并购交易是由民企完成的。
交易额高于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的头号目标行业是房地产,该行业今年迄今已通过4笔交易完成122亿美元的交易额。
在“第三波”中国对外并购中,快速消费品、品牌、以及旅游业与休闲行业等服务业有望成为一个突出特色。这背后的推动力来自人们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增加。
我们也看到,私募股权基金第一次对并购活动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旨在与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的所有投资计划中,科技与消费相关行业的交易占到了一半以上。去年的交易金额中也体现出了类似趋势。去年有15家私募股权基金和财务投资者进行了并购,交易金额总计逾10亿美元,也创下纪录。
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收购附加值型资产可能仍然极端困难。中国企业在海外仍得不到充分理解。文化融合可能是一种挑战。我们看到,为了适应这些挑战,民营企业雇佣了当地人才担任管理层,采取当地运营模式,以便留住人才并降低收购风险。
支撑中国新一波对外直接投资的,是中国政府积极地改革和放松对海外投资的监管。我们可以期待,这方面近期和中期会有更多进展。比如说,随着中国企业加快海外扩张步伐,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可能会在海外并购和扩张中得到推广。
尤其是,随着在地区经济合作方面中国贸易与资本投资空间的扩大,全球范围内人民币流动性池子会加深,会产生更多跨境人民币投资,以及相关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及其他衍生品,从而极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归根结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有利于在国内进一步放开经济,在国外推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之中。这是一个全球合作的新时代,会谱写出明显的双赢故事。
(FT,2015.7.2)
中国楼市出现复苏迹象
7月3日,一项民间调查显示,中国房价出现18个月来的最大环比上涨。这一最新迹象表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楼市正从持续一年的下滑中复苏。
不断下滑的楼市是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六年低点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住房建设、销售和装修。
中国指数研究院(China Index Academy)对100个城市的调查所得出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平均房价环比上涨0.56%,高于5月份0.45%的环比涨幅,是2014年1月以来的最高环比涨幅。但尽管如此,分析师还是预计楼市只会缓步复苏。
以刘利刚为首的澳新银行集团(ANZ)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受二三线城市积压的大量库存的拖累,全国性的楼市复苏仍将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已四次降息,帮助降低房贷成本。此外,中国央行还下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向中国金融体系注入更多流动性。据澳新银行估计,房价每上涨1个百分点,GDP增速就会提升0.2个百分点。
分析师还表示,部分投资者正从中国股市获利离场,并将所得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中国股市在6月12日达到七年高点后,在过去两周里下跌了20%以上。而房价在经历了一年的下滑之后,现在看起来更合理一些。
除此以外,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刺激楼市。最近,西安市允许购房面积在90平米以上的外地购房者在西安落户,这意味着他们可享受到与西安户籍相伴的社会福利。
这一显示房价回升的调查结果,与官方发布的数据一致。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这是该数据在连续13个月下滑后第二次上升。
中国央行第一季度对家庭展开的调查显示,14.7%的家庭表示计划在未来3个月买房,而上一个季度的数字为13.8%。
6月1日,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将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
此外,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虽然中国官方数据仍显示5月份新房价格环比下跌,但其跌幅却收窄至0.1%。至于6月份房价的官方数据,则定于在7月18日公布。
(FT,2015.7.3)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5年第48期(总第1564期)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vip.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Tags:中国2025年GDP可能降至4.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