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还要继续买美债吗?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64期(总第1186期)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还要继续买美债吗?    储备美元的历史教训    亚洲货币成新的安全避风港?    欧美股市与国债收益率双双暴跌    德国经济放缓  全球投资者心寒    RQFII有助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热点
    中国还要继续买美债吗?
     中国为何还在不断增持美债?  
     美国财政部总值240亿美元的十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2.14%,创历史新低,8月10日推出即被认购一空。美国财政部8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57亿美元,总额达11655亿美元,仍列全球首位。这是中国自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增持美国国债,合计持有数额增长206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撰文指出,半个月以来,当标普下调美国国债信用评级,全球各种资产价格大跌,特别是全球股市跌得人仰马翻,却有两种金融产品的价格反而上升了。一种就是信用评级被调降的美债,一种是黄金。
     美债信用降级意味着购买美债风险上升,美债中标利率应升高,可市场反应却反其道而行之,何也?从一般逻辑来看,当全球都面临巨大金融风险时,投资者对安全的需求远超盈利的需求,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已不是如何让其增值,而是追求让其最安全。那持有什么资产可以把风险降到最小?黄金当然是一种方式,但全球黄金有限,吸纳不了多少资产。其实实质性商品(包括黄金、石油、大宗商品等)吸纳资金都有限,而且这些实质性商品早已金融化、期货化及货币化,与其他一般性金融资产的性质已无多少差别,持有这些资产同样面临着巨大风险。
     因此,当全球性或地方性金融危机有爆发危险时,快速流动的16-17万亿美元 “热钱”就会流向最为强势的货币及国债。而衡量最强势货币的标准,最为重要的指标是国家实力(教育、科技、政治制度)及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等。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非美元莫属。虽然美元一直在贬值,但目前仍没有哪国的货币能与美元抗衡。况且美元贬值只不过是美国利用其国际货币主导权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故此,相较其他金融资产而言,购买美债的风险反而比较低。当全球出现某种金融风险时,那些大量快速流动的资产就会持有美债来规避风险。这就是为何全球性市场风险越高,流向美国国债的资金越多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不持有美债能持有什么资产?所以,尽管我们不情愿,但中国还是连续三个月在增持美国国债。这也是中国为何近期增持美债而减持日本国债的原因。
     最近市场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称持有美债是穷人借钱给富人,不公平;美国经济一直没起色,给中国持有的美债带来巨大贬值风险,对此美国政府要保证不让中国持有的美债贬值等。其实,这些言论多是对金融投资不了解的人在说。因为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中国购买美债从来都是我们自己选择投资的结果。既然是进行投资又是在市场中进行交易,那么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各得其所。没有什么我们购买美债是把穷人的钱借给富人用的问题。这好比储蓄存款,其利率还是管制下的利率,我们居民不也是心甘情愿地把钱存到银行而不放在家里么?因为钱存到银行比放在家里闲着更理性。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投资美国国债面临着美元贬值的风险,为何要投资美国国债而不把这些钱分给国人用,增加国人福利水平呢?当然,如果用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购买实物商品,把这些商品分给国人是可增进福利的。但是中国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如何来分?又可用来购买什么商品?其实我们是想把钱换成商品的,可突然增加的巨量商品需求,会不会导致价格快速飙升?那中国岂不会成为一个冤大头?
     其实,搞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应该能明白,当我们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后,投资美债只是差中选好的选择,不购买美债,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可能会更高。这就是为何这几个月来中国仍在增持美债的原因。而要根本化解当前中国外储过高,外储面临贬值的巨大风险,还得从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外贸政策、汇率政策等方面改革入手,改变中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及金融项目的平衡。
     中国如何面对“后美债时代”  
     8 月17日,《联合早报》刊登周子勋的文章“应对‘后美债时代’  中国须赶紧调整发展模式”。文章说,目前的市场反应显然是一种过度恐慌。虽然美国目前的债务问题威胁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不会马上爆发。而就美债风险而言,影响的首先是债权持有的中、日、俄这些国家,其次还有更加难的欧洲,最后才是美国政府,因此目前的这种恐慌可以说是过度的。
     如果说美债危机在经过短时间的震荡之后会有所稳定的话,那么对于中国而言,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美元贬值带来的巨额外汇损失,而是如何扭转“后美债时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债危机的提前显现,已经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警示的是政府发债的投资发展模式需要调整,其次就是原有的大外贸发展思路必须要扭转,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到大力加快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从而推动国内市场的全面兴起。因此,要实现“后美债时代”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国内市场的问题,是中国内需转型的重中之重。
     与美国欧洲一样,目前中国同样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虽然目前还不会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如果不能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么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同样将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因此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地寻求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中国除了监控现有债务的风险之外,就是要严格财政收支的平衡,扭转政府过度举债的思路,尤其是财政资源非常有限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依靠政府信用举债的模式必须要扭转,否则一旦政府信用无法兑现,就将引发金融体系的震荡,与此同时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此外,也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挑战,就是目前中国国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等这些直接的影响,而没有提出中国如何去反思目前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不管美国出现债务违约还是评级下调,都将令中国蒙受巨大损失。虽然美国国会上周已经就债务上限达成妥协,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还没看到出路,这才是问题。
     在进入到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持续地保持着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账户盈余。从而进一步的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而随着过量的外汇储备增加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个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的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却一直把钱借给全球最富有的国家,这有违情理。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598万亿美元,对这部分存量债券,中国要想在短期内掉转船头,几无可能。
     而更糟糕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之一,中国的大量的高收益资产被外国FDI持有。与此相反,中国通过大量劳动密集性产业出口换来的美元外汇,却只能购买美国国债这一些低收益率的资产。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11年3月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中国对外金融资产中,储备资产占71%。而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FDI)占62%。这意味着,中国对外金融资产逾七成集中于低收益的储备资产。而对外负债中,高收益的FDI占了逾六成。更重要的是,国际通行的FDI统计法是按照市场价值法,但由于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未上市,没有据以计算的市场价值标准,所以一直采用历史成本法,忽略了巨大的增值部分,从而低估了中国的海外负债,并高估了中国的对外净资产。
     因此,就目前而言,应如何改变这种不正常的贸易发展模式,才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在中国国内,大外贸思想始终占据巨大的优势,商务部去年还豪情万丈的要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扩增到一个新的世界高度,这种以举国资源投入外贸市场的问题目前必须要彻底的扭转。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一直忽略国内市场的建设,造成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成本高过国际市场,这种情况,在今年已经非常明显。
     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政府到处都在借钱修建各种收费公路,然后设卡收费,不仅给全国统一市场的流通带来巨大障碍,而且造就了各种腐败滋生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费资源,又不断地举债,从而进一步的给地方债务带来巨大的偿还压力。这两方面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不断的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可见,目前的美债危机短时间内损失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而要解决这种被动的局面关键就是要对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调整,加速推动中国国内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转型。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储备美元的历史教训  
     瑞银投资政策咨询部门主管奥斯迈内?曼登格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全球经济有理由“庆祝”一下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固定汇率体系瓦解40周年。
     1971 年8月15日,美国未能履行其黄金可兑换义务。40年后的今天,尽管美国国会已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但标准普尔调降美国信用评级、以及政策辩论的激烈程度及其可能的影响表明,美国可能会再次无法履行其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支柱的职责。美国经济政策可能长时间瘫痪的后果不堪设想,但受冲击最严重的莫过于国际货币体系。
     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德?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的举动,标志着美国国际经济承诺的一个转折点,并导致二战后一直占主导的国际货币秩序走向终结。这一决定的本意是缓解国内经济困难。它表明美国总喜欢采取激进措施来支持某项国内政治议程。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国际经济可能会再次因为不利的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决定而受到冲击。
     美元一直在管理汇率和国际流动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因此成为国际汇兑的基础。使用美元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让整个体系越来越容易受到该国问题的影响。围绕美国债务上限及其后果的辩论就突显了这一两难问题。关键问题在于,与之相关的美国信用评级被调降证明,这个体系高度暴露在非系统性风险之下。美国信用评级遭下调会让调降其它主要货币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信用评级变得更加容易接受。这只会表明,该体系建立的基础正越来越不稳定。
     长期以来,对一种或为少数几种货币的过度依赖一直被视为一个问题。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利用一国货币来管理国际流动性,可能最终会导致本国利益和国际利益之间产生矛盾。作为当时的补救措施,人们提出了建立一种国际货币和将储备币种多元化的建议。尽管前一项建议似乎过于野心勃勃——在欧洲,欧元正举步维艰——但后一个正在变成现实。
     近期关于央行国际储备货币构成状况的数据证实,各国央行都在主要的传统货币之外,逐渐推进储备币种多元化。问题在于,这种临时行为是否足以迎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或者说我们是否需要某种国际框架。
     20 国集团(G20)今年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旨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议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探讨特别提款权(SDR)这一很少用到的人为创造的储备资产、以及新兴市场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能够发挥何种作用。不过,最初的改革热情似乎已经消退。目前的形势表明,推行改革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全球央行已积累了大约10万亿元的外汇储备。几乎所有的储备都以美元或欧元形式持有。至于这种资产配置是否明智,这些储备的持有者们一定感到很挠头。中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最多,达3万亿美元左右。央行们可能会辩称,除了美元别无选择。事实的确如此。但这恰恰表明,政策改革的方向必定是推广新的储备货币。当然,要想在国际经济中提高币种多元化程度,在央行的储备组合中加入新货币并非唯一的方法。不过,这一方法很可能为各方进行合作、支持有序过渡提供最大的可能。
     有些国家必须做出决定,允许本币承担更多的国际职责。在过去,德国和日本抵制了此类举动。巴西近来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管制,表明关键国家放开汇率的进程面临着倒退的风险。中国尽管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可能仍需加快步伐。部分国家不敢实施浮动汇率制,这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整合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为了实现国际汇兑平衡,国际经济需得到一套更均衡的储备货币的支持。主要货币国家将继续遭受经济相对衰落之痛,这一假定构成了支持储备货币多元化的主要理由。在美国关闭“黄金窗口”40年之后,国际经济可能终于得出了结论:继续依赖美元的风险太大了。
    (FT,2011.8.17)
    亚洲货币成新的安全避风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最近的市场动荡中,亚洲新兴市场货币撑了过来,一些人不禁认为,在投资者对美元和欧元的信心受损后,一个新的安全避风港即将形成。
     在过去两周股市暴跌之际,美元兑那些被视为高风险的亚洲货币大幅升值的常规模式并没有出现。相反,以往在股市抛售期间急剧走软的货币几乎纹丝未动,比如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度尼西亚卢比。自8月初以来,拥有AAA评级的新加坡元兑美元已累计升值1%。
     提振投资者对亚洲货币信心的是,中国上周出人意料地允许受到严格控制的人民币以多年来最快速度升值的举措。中国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8%,以大部分标准来看升值幅度并不大,但对中国来说已经相当大了,特别是考虑到人民币大幅升值是发生在市场动荡的一周。在市场动荡时,中国通常会避免对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投资者常常将其他亚洲货币当作人民币的替代物,并争相抢购。
     美银/美林驻香港外汇策略师辛哈说,人们开始谈论亚洲货币作为一个潜在的安全避风港;中国的举措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它会影响投资者对其他亚洲货币的情绪。
     寻求投资亚洲货币的投资者一直是该地区债务的积极买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上周发出未来两年将继续保持美国近零利率政策的信号,这使亚洲新兴市场相对较高的利率变得更有吸引力。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外国购买亚洲五个主要市场本币债务的规模达到了53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为660亿美元。
     说服投资者将资金留在亚洲货币中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该地区的政府和公司拥有相对较健康的资产负债状况,根本的增长引擎比欧洲和美国日益衰弱的成熟经济体更强劲。亚洲国家央行加息和提高放贷要求的力度更大,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全球需求低迷,他们就有余地退出这些措施、刺激本国经济。总体上说,亚洲国家央行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以占GDP的比重衡量),可以支撑他们的金融体系。
     上周交易员中流传的一个颇受欢迎的图表显示了摩根大通和彭博编制的亚洲货币指数相对于股市大盘的表现。该图表显示了一个长期历史模式的打破。传统上被视为高风险的亚洲货币通常会随股市下挫而走软,而在过去几个月中,他们却在股市下挫之际走强。过去几周中,亚洲货币走软,但幅度没有股市大。
     西太平洋银行公司驻悉尼外汇专家写道,你可能提出这样一种论点,亚洲货币会从目前的水平大幅度下跌,进而消除这样巨大的差距。我们通常不同意这种观点,感觉假如亚洲货币将崩溃,我们早已经看到了较大的波动。
     如果欧洲危机继续或加剧,亚洲货币当然可能重回其历史常态。在过去,每当遇到全球恐慌,投资者总会全线出售亚洲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和亚洲货币),并本能地买入美元。
     但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发生,或至少没有达到以往那种程度。投资者对新兴市场货币抱有信心的一个迹象是:由基金数据分析机构EPFR  Global提供、苏格兰皇家银行汇编的数据表明,尽管亚洲地区股市全线大跌,上周投资者仍一直在买入新兴市场本国货币债券基金。苏格兰皇家银行固定收益策略师艾弗斯特西欧指出,这些基金是本周惟一成功吸引资金流入的风险资产,共计吸引新资金1.09亿美元。根据EPFR的记录,发达市场和高收益债券基金则见证了其有史以来最大的资金流出量。新兴市场股市出现了其有史以来第三大资金流出量。
     美银美林的辛哈说,这是亚洲内部的资金轮回。资金从股市回到固定收益产品,这和我们看到的出售亚洲货币较少的情况相一致。
     尽管在过去动荡的一周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力量的源泉,但人民币不能作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限制了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人民币数量,即使在离岸人民币交易变得更加普遍的香港也是如此。相反,投资者找到那些和中国联系密切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的替代品。
     其中为首的便是澳元。澳元能自由浮动,供应较为充裕,其交易量也足够充分。通过澳大利亚与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自然资源贸易,澳元和中国的联系也非常密切。澳元在过去一周大幅下跌,但其后尽管股市大跌,国内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以及市场对澳大利亚央行在未来几个季度降息的预期加大,澳元还是收回部分失地。降息通常会导致货币汇率下跌。截至8月12日,美元兑澳元报1.03美元,相比7月末1.10美元的高点跌了7%,但远高于2010年6月第一轮希腊债务危机时 0.81美元的水平。股票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世界指数在2010年6月时为800点,和现在的行情相同。
     当然投资者没有放弃他们眼中传统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日元和瑞士法郎。在过去几周上述三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然而,无论投资者多么渴望获得亚洲货币,但可投资资产的供应却是有限的。据国际清算银行透露,美国债券市场的价值超过31万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透露,亚洲新兴市场本国货币债券市场的规模为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在中国,外国投资者无法投资。法国兴业银行亚洲外汇和固定收益联席主管赖利说,短期来看,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是脱离风险,将资金投入常见的避险资产。然后他们迅速开始重新评估,以便让资金发挥作用,最终他们选择了安全的亚洲货币。赖利说,这是第二阶段。
    (WSJ,2011.8.15)
    欧美股市与国债收益率双双暴跌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Global  Financial  Data的数据显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8月18日跌至1.97%,为195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全球金融体系用以为全球许多资产定价的标准。美国基准借贷成本跌破2%,这是至少60年来的首次,因为越来越多表明全球经济疲弱的迹象令市场恐慌。德国和英国的借贷成本也出现大幅下跌,均创出历史新低。德意志银行信贷策略师吉姆?里德表示:“人们强烈担忧早晚经济会陷入衰退。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时期。”
     导致全球股市暴跌、金价创出历史新高的最新一波避险情绪的催化剂,是美国制造业和失业数据弱于预期。在此之前,欧洲发布了一系列糟糕的经济增长数据,同时人们对欧洲各银行的融资越发感到担忧。
     在股市大跌中,银行股再度领跌。由于卖空禁令未能阻止抛售,法国兴业银行下跌12%,比利时德夏银行下跌14%。德国Dax-30指数收盘下跌5.8%,而英国富时100指数下跌了4.5%。纽约股市收市时,标普500指数下跌4.4%,道琼斯指数下跌3.7%,跌到了11000点以下。
     费城联储的数据显示,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区8月制造业活动萎缩至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远远超出经济学家的预期。通胀和失业金申领数据也都高于预期,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汇丰(HSBC)固定收益研究全球主管史蒂文?梅杰表示:“这是一个重大时刻。鉴于目前的增长态势,美国国债收益率为何不能进入1%的区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考虑,西方市场(尤其是美国)是否在追随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步入一个债券收益率极低、且股市低迷的时代。
     法国大型基金公司 Carmignac  Gestion的迪迪埃?圣?乔治表示,投资者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西方国家的债务负担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能在许多年内萎靡不振。 “市场意识到的简单事实是,大幅削减债务将削弱增长,这将使得债务削减花费更长的时间,从而进一步削弱增长,如此往复不已”。
     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到1%,但因为该国近几年频繁遭受通缩,在经过通胀因素调整后,它们仍为投资者提供了正收益。但美国发布的通胀数据表明,截止今年7月底,价格上涨了3.6%,这意味着投资于美国国债的投资者得到的是巨大的负收益。
     8月18日收盘时,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美国和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为2.09%,而英国国债收益率为2.32%,为18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FT,2011.8.19)
    德国经济放缓  全球投资者心寒
     德国8月17日公布,第2季度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至0.1%。有评论指出,欧洲经济火车头失灵,难以寄望其打救欧元区的困境,更可能成为全球经济最大隐忧。
     德国近期经济数据教人心寒:5月份出口仍上升4.4%,6月份已掉头下跌1.2%;7月企业信心指数急跌至近9个月低位,投资者情绪指数是2009年1月以来最弱;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上月下跌至52点,是2009年10月以来新低;作为“工程为本”经济体的重要指针,6月份工程订单按年仅升1%,比5月份的 21%升幅大幅收窄。
     德国央行预测2011年全年仍可保持3%的经济增长,但难以持续至2012年。市场分析原因,主要是德国出口市场放缓,中国不会像过去两年一样大举进口德国货,捷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经济也正在放慢,希腊经济更收缩7%,德企无望在这里拿到甜头。
     更令人担心的是,德国表现滑落,可能进一步打击全球复苏。德国数据欠佳,已拖累欧元区第2季经济仅增长0.2%。有分析甚至认为,这个真正的坏消息出笼,才足以叫投资者抛售股票,原因有三:
     首先,欧元区财困国能否得救,德国的意愿举足轻重。德国人向来信奉低通胀和平衡财政,对其他理财不慎的国家嗤之以鼻。当德国处于荣景,政府还可极力游说选民,掏出腰包打救欧元;但目前德国人自身也感受到经济压力,根本难以获得他们首肯。一旦德国经济显著放慢,欧元分崩离析将会加快,后果也更严重。
     其次,德国是全球少数的经济动力来源,一向增长迅猛,虽然进口不多,但他们不时放假,促进其它国家的旅游业。德国经济蓬勃时,消费者开支也只是缓慢上升,如果能游说这些富裕一族增加消费,大可推动全球经济,现在却难以成事。
     最后,德国是出口型经济,也是全球资本货物领导者,生产的工厂机器畅销全球,因此,它是全球需求和投资意欲的重要指标,对新兴市场尤其如此。如今德国经济放缓,反映全球经济也岌岌可危。
    (香港文汇报,2011.08.18)
    国内与港台经济
    RQFII有助人民币国际化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RQFII全写为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市场普遍称之为“小QFII”。投资者持有的境外人民币资金,可以在港透过具资格的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投资到以A股市场为主的人民币产品,而过程中汇入与汇出内地时,均直接采用人民币为货币清算支付单位。
     RQFII与现有的QFII机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进行投资操作时,先要向人民银行的外汇管理局,申请兑换人民币的额度,而资金离开在岸市场,亦需要转回为外币才汇到境外。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证监及外管局共批出98个QFII资格,涉及金额接近200亿美元。
     等候多时的“小QFII”正式开绿灯,以及容许内地成立港股跨境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即俗称“小型港股直通车”亦宣告开通,加上稳步推进外商境内直接投资(FDI),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融合,亦巩固人民币的内循环系统。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外循环(境外流动)工作渐见成效,而内循环亦加快推进,打通任督二脉之后,有助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陶志刚认为,此次中央宣布的惠港新举措,既是对之前两地合作的延续,同时又符合国家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凸显中央对香港的高度重视。不过,他同时指出,香港在政策衔接和配合方面则仍略显不足。中央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积极“走出去”,但香港在“引进来”方面却严重滞后,如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内地已准备开放,香港则并未有相应配套举措。他续称,若只靠单方面的中央政策援助,对解决香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裨益不大,港府需积极利用中央新优惠政策的契机,既“走出去”又“引进来”。对于两地金融领域合作进一步加深的新形势,陶志刚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趋势,香港力建离岸中心必须明确定位和客户对象。因香港金融服务对象是全球,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就应该以全球投资者为目标来规划和实施,除中央政策支持之外,港府亦需有此规划。
     恒生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苏伟文指出,香港一向是开放式的市场,而内地则是封闭及独立的市场。随着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渐加深,资产价格亦会得以反映,例如A股与H股的股价及市盈率逐步拉近,对内地而言是一个突破。他又指,香港人民币资金超过5000亿元,惟出路局限于存款、债券及新推的人民币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而RQFII出台有助扩阔资金出路。与此同时,内地表明稳步推进人民币FDI的发展,让资金有序回流至内地市场。苏伟文认为,资金循环需要有头有尾,人民币除了走出去,最终亦需要回流到内地体系,而RQFII与FDI措施,进一步确立内循环机制,配合一直推动的外循环资金流动,有如打通任督二脉,让人民币资金在境内与境外市场流向更为畅顺,对人民币国际进程奠下重要基石。苏伟文又指,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往后必然会发展人民币信贷业务,亦会拓展更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及工具。不过,当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预计会再出现一个樽颈位,例如人民币离岸衍生工具趋向多元化,可能令内地忧虑对在岸市场会否构成冲突,香港需要证明风险可控,才获内地再“送大礼”。
     城大经济及金融系副教授李巨威指出,无论是港股ETF、人民币FDI或RQFII等新措施,一方面令香港金融业发展有效果,而更重要是中央希望藉此把内地市场的深度及阔度扩大。浸会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巫伯雄认为,有关措施对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均有着利好影响,当中推动人民币债券及港股 ETF,均有利两地资金流向。与此同时,RQFII的设立允许香港企业,以人民币资金直接在内地投资,建立香港人民币回流机制,则有助人民币进一步迈向国际化。
    (综合消息)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1年8月19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0817.70↓;纳斯达克:2341.84↓;标普五百:1123.53↓;英国FTSE100:5040.76↓;法国 CAC40:3016.99↓;德国DAX:5480.00↓;日经225:8719.24↓;上证综合:2534.36↓;香港恒生:19399.90↓;台湾加权:7342.96↓;新加坡海指:2733.63↓;越南指数:400.76↑;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26145.30↓;巴西BVSP:52447.60↓;印度BSE30指数:16141.70↓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1年8月19日收盘价(伦敦铜期货价8月18日):
    欧元/美元:1.4398↑;英镑/美元:1.6465↑;美元/日元:76.5458↓;美元/人民币:6.3925↓;美元/港币:7.7968↑;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1年9月交割):1849.2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1年9月):82.26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8828.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1年9月)7.306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462.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摘编: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64期(总第1186期)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还要继续买美债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