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全球通胀控制与中国粮食安全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1年第11期(总第1133期)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经济热点分析
    全球通胀控制与中国粮食安全
     [导读:今年以来,控制通胀已经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各国已经纷纷推出控制通胀的政策,但有可能进一步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粮食和能源价格,仍然存在较大的上涨压力。对于中国来说,刚刚公布的1月份价格数据显示,价格指数仍然处于较高位置,未来能否稳定,还需观察。从长远来看,中国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则具有长远意义。]
    一、全球出手控制通胀
     各国纷纷推出抗通胀政策
     据中国钢企网2011年2月12日的综合消息,2011年伊始,通货膨胀恐慌全球蔓延,新经济体尤甚。2月份,中国央行宣布了近4个月来的第三次加息,此外,全球新兴经济体均已或将推出一系列抗通胀政策。
     有分析称,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通胀推升为2011年需要全球各国决策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压力要超过发达经济体。
     巴西:近1年来通胀率累计达5.99%
     2月9日,巴西财政部表示,为了抑制愈演愈烈的通胀势头,巴西政府将大幅削减本年度财政预算500亿雷亚尔,相当于巴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对此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
     8 日,巴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巴西最重要的通胀指数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IPCA)1月跳增0.83%,这是继2010年12月IPCA上升0.63% 后的又一次上升,也达到了2005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使得近1年来的巴西通胀率累计达5.99%。统计数据显示,1月巴西食品价格上涨1.16%,交通运输价格上涨1.55%,该两项指标导致通胀指数上升0.56%,对通胀的贡献率达到67%。
     智利:货币升值压力大
     由于燃料和烟草价格上涨,智利1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0.3%,据路透社报道,分析师几乎都预计智利央行将在2月17日的会议中升息,而升息则可能增加巴西、智利两国货币的升值压力。
     俄罗斯:食品价格涨速超过所有欧盟成员国
     在北半球,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近日召开了关于抑制通胀的会议。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1月,俄通胀率为2.5%左右,而2010年全年的通胀率则达8.8%。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2010年,俄食品价格飞涨近15%,涨速超过所有欧盟成员国。2010年底,梅德韦杰夫表示,抑制通胀是俄政府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并表示俄政府将继续采取一切措施抑制通胀。
     印度:可能减免进口反补贴税
     印度政府2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由于粮食、蔬果,以及蛋禽肉类价格的普遍上涨,印度食品通胀率由一周前的15.57%骤升至17.05%。同时,受到埃及政局不稳定导致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印度燃料通胀压力骤增。
     印度总理辛格近日表示,印度经济受到了通胀的“严重威胁”,控制通胀是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通胀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无论是何因,解决通胀问题都非常迫切。”辛格说,印度现在食品价格上涨了17%,通胀率为8.4%。辛格的表态令分析人士认为,通胀将令印度央行不得不在下一期政策会议前提升利率。印度财政部部长穆克吉则表示,政府已经制定了长短期计划,将努力缓解食品和燃料的通胀压力。据报道,印度可能在财政预算案中减免4%的进口反补贴税。分析称,减免进口反补贴税适度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有利于控制物价、抑制通胀。
     越南:CPI创近两年来最大升幅
     越南国家统计局2月 7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越南CPI同比上升12.17%,创2009年2月以来的最大升幅。越南政府表示,此番CPI飞涨的原因是食品、粮食以及教育、建筑材料等价格的上涨。越南政府正在着力推进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计划将今年的通胀率控制在7%以内。分析称,按照目前的通胀率,7%的目标似乎有些遥不可及。
     菲律宾:调高今明两年通胀预期
     尽管另一个东南亚新兴经济体菲律宾的央行称菲通胀预期可控,但仍调高了今明两年的通胀率预期至4.4%与3.5%,此前分别为3.6%与3.0%。菲央行称通胀风险来自于全球食品、粮食和原油价格的压力。
     欧元区:面临滞胀风险
     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不少与会者达成共识,认为无论是对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来说,食品价格的上涨和通胀都将是今年巨大的挑战,很可能给全球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带来压力和风险。
     欧洲央行2月10日发布了2月份的月报,称物价在回落到稳定水准之前,在今年多数时间,欧元区通胀将高于欧洲央行目标。“未来几个月,通胀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很可能高于2%。”月报认为,有迹象显示能源和商品价格带来了压力。
     惠誉国际评级近日发布的固定收益投资者调查显示,共计5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欧元区陷入通胀的风险较高。惠誉2月9日表示,高企的通胀和财政体系调整令英国和欧元区陷入滞胀(经济停滞与高通胀的风险加大)。
     早在今年1月下旬,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就不断提醒称,必须紧密关注欧元区通胀压力,敦促各国央行确保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主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利普斯基则在2月4日指出,尽管通胀走势仍存在上升风险,食品及能源价格也将维持在高位,但不会进一步走高。同时,他认为,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并进行结构性改革,若供需两方面没有出现结构性改善,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仍将面临飞涨压力。
     各国为何“淡化”通胀影响?
     2011 年2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评论指出,通胀如今几乎成了所有国家的问题。1月份,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略低于预期。但有好几个数据让人叫疼:食品通胀达到10%;非食品年度通胀在一个月内从2.1%升至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6%。
     在这种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目前6.08%的中国政策贷款利率看上去不够高。但在淡化通胀严重性方面,有不少国家跟中国如出一辙。英国央行已基本上放弃在近期抗击通胀。美国官方则基本上无视失业率稳步下降和批发价格通胀达到4.1%的局面。欧洲央行(ECB)则只是对通胀在过去13个月从0.9%升至2.4% 发出了几声嘟囔。
     对于各自的不作为,各方提供的辩解理由各有不同:目前的通胀是非核心、短暂的;通胀是别国的过错;或者遏制通胀的政策将得不偿失。
     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人们担心的是遏制通胀将减缓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同时并不解决推动食品价格的资源限制。在多数发达国家,人们还有金融层面的担忧:在本已债台高筑的经济体,低通胀将无助于减轻债务负担。
     如果投资者和消费者确定通胀将长期保持高企,债券收益率将会上升,加薪要求将会升温。届时政策制定者将面对两个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一是通胀失控,二是足以压垮经济的货币政策。因此,即便G20成员国在通胀究竟有多危险的问题上意见分歧,他们在告诉世人无需担忧通胀方面将团结得很。
    二、粮食与能源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
     全球粮食供需继续紧张
     国际谷物理事会(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2011年1月20日发表的《全球粮食市场报告》说,预计2010/11 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将同比下降3.8%至17.26亿吨,而全球粮食消费量将同比增长1.4%至17.87亿吨。其中,全球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100万吨至 8.09亿吨,全球玉米消费量预测值上调200万吨8.42亿吨。  
     2010/11年度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展望  
     国际谷物理事会预计,2010/11年度全球粮食供应量将趋紧,但供应前景在过去两个月中基本没有变化。预计全球粮食产量将同比下降3.8%至17.26亿吨,全球小麦产量预测值因南半球产量超过预期而上调,而全球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目前为止,受干旱影响的俄罗斯的粮食产量降幅最大,同时欧盟、美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粮食产量也大幅下滑。2010/11年度全球粮食消费量预测值进一步上调至17.87亿吨。不过,1.4%的同比增幅低于近几年的同比增幅。工业部门粮食消费量已明显减速,美国乙醇行业尤其如此,但近期美国乙醇行业粮食消费量仍高于预期水平。今年全球饲粮消费量仅将出现小幅增长。全球粮食期末库存预测值下调6200万吨是基于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库存数据下调,加拿大、欧盟、俄罗斯和美国粮食库存数据大幅下调。基于预期欧盟和俄罗斯粮食进口增量将超过近东亚和远东亚地区粮食进口减量,全球粮食贸易量预测值略有上调,预计全球粮食贸易量将同比增长200万吨至2.42亿吨。鉴于黑海地区粮食出口量下降2900万吨,预计阿根廷、澳大利亚、欧盟和美国粮食出口量将大幅增长。
     小麦: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测值较11月份上调300 万吨至6.47亿吨,为历史第三高年产水平。澳大利亚小麦产量预测值上调200万吨至2500万吨,但据报道澳麦质量显著下降。鉴于亩产水平超过预期,阿根廷小麦产量预测值上调100万吨至1400万吨。全球小麦消费量预测值微幅上调至6.61亿吨,比上年消费量高出1100万吨。由于因恶劣天气而质量受损的小麦的价格低于玉米价格,一些国家饲麦消费量预测值上调。全球小麦库存预测值上调500万吨至1.85亿吨,比上年库存低出1300万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上调,而欧盟和美国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下调。基于埃及、韩国、中国和沙特贸易数据上调,全球小麦贸易量预测值上调110万吨至 1.227亿吨。鉴于其他出口国小麦供应趋紧,美国小麦出口预测值上调200万吨至3600万吨。
     玉米:全球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100万吨至8.09亿吨,较上年创纪录的产量低出400万吨。美国玉米产量预测值下调300万吨,阿根廷玉米产量预测值也因天气过于干燥而下调300万吨。美国和阿根廷的玉米产量调减量基本被中国等其他国家产量数据调增量所抵消。全球玉米消费量预测值上调200万吨8.42亿吨。预计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将同比增长近3%,但鉴于饲用玉米价格高企以及面临来自小麦的竞争,全球饲用玉米消费量预测值下调200万吨。鉴于美国乙醇产量增长,全球工业部门玉米消费量预测值上调300万吨至2.31亿吨。预计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将降至1.2亿吨,其中美国玉米库存将降至1900万吨。全球玉米贸易量预测值仍维持在9400万吨。欧盟地区需求增长,但墨西哥和加拿大玉米进口预测值下调。
     大米:由于中国官方产量数据上调,2010/11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数据上调至创纪录的4.52亿吨,由于亚洲大米产量增长,2010/11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比上年度产量高出1200万吨。虽然全球大米消费量数据上调,但全球大米期末库存数据调增至9800万吨的8年来最高水平。2010/11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预测值略微下调至3060万吨,主要是由于菲律宾大米进口预测值略有下调。不过,全球大米贸易总量仍比上年高出2%。
     强劲需求推动石油价格上涨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1月份的石油市场月报,1月初,基准原油价格已接近100美元/桶,人们担心这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12月份,原油期货价格连续第4个月上涨,交易区间升至 88-92美元/桶。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加之经合组织石油需求的强劲复苏令原油价格突破了2010年大部分时间保持的70-80美元/桶的交易区间。
     2月10日,国际能源署的2月份石油市场月报指出,2011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快于此前预期,预测2011年石油日均需求量将增加150万桶,达到8930万桶/日,到第四季度全球石油日需求将超越9000万桶,而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为8780万桶/日,较2009年日均增加280万桶。从供应量来看,1月份全球原油日供应增长50万桶,为8850万桶。尽管1月份原油供应增加,但原油市场仍吃紧,全球石油需求增加加快。石油价格进一步上升,对全球经济造成潜在的破坏性影响。
    三、中国CPI数据仍然居高不下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6%。国家统计局还称,权数调整对1月CPI的影响为 0.024个百分点,本次CPI权数调整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此前数据显示,2010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 4.6%,PPI同比增长5.9%。
     据路透社报道,部分为市场人士对1月份CPI进行了评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王军:由于目前对粮价与房价的上涨相当敏感,恰好又是按惯例调整CPI权重,调低了食品权重,调高了居住类价格的权重,因此容易给市场有人为控制 CPI向下的感觉。但实际上此次的调整也是根据五年一调的惯例,可能对CPI的当月数有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影响CPI整体的趋势,今年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由于食品和房价对CPI的影响较大,尽管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仍在进行,但房价能否调下来谁都没底,而粮食价格却在上涨,同时二三季度可能面临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因此1月CPI涨幅未过5%并不意味着中国通胀压力的减轻。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  李明亮:数据表明控制物价的系列措施还是收到效果的。不过今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食品类价格权重还是最大的。CPI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可能由于市场高估了环比涨幅。另外对于旱灾等因素,虽然对农产品供给产生影响,但不是立即的。地方政府为了向上多要补贴,可能有点夸大灾情。
     WESTPAC驻新加坡外汇策略师  JONATHAN  CAVENAGH:通胀压力仍十分明显,PPI走坚至同比上升6.6%,非食品通胀压力继续上行。因此我仍预计未来几个月会收紧政策。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  唐建伟:与我们之前预测的5.0%相差不大。现在需要关注的趋势是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在加快,可能对未来价格上涨形成压力。 2010年11月,12月和1月非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9、2.1和2.6的跳涨。我们认为本月CPI中对非食品价格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居住类价格,包括水电煤,房租和房贷利率等。食品价格方面,节日过后已经有所回落,且目前市场关注的干旱问题,一旦旱情得到一定缓解,对整体夏粮收成的影响不大。预计CPI今年全年涨幅4.5%,仍然可控,且上半年较高,下半年平缓回落。因为前期政策已经出得差不多了,短期内预计准备金和利率都不会调整,市场对此已经有所反应。
     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师  Dongming  Xie:1月通胀数据远低于我们的预估,……虽然1月CPI数据较低,但我们对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将会坚持政策偏紧立场。
     新加坡FORECAST  PTE分析师  CONNIE  TSE:这可能是虚假的曙光,应谨慎对待,主要是因为近期指标仍然显示,通胀上行风险犹存。主要小麦产区干旱可能支撑食品价格。若3月再次升息,我不会感到惊讶。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闫伟:1月PPI符合预期,而CPI低于市场预期。权数调整使同比数据增加0.024个百分点,环比数据减少0.049个百分点感觉很奇怪。按道理同比增加,环比也应增加。权数调整的解释不能令我信服。此前我们根据商务部数据计算,环比增幅至少为1.2%。1月最后一周菜价环比较低,没有维持1月中上旬不断上涨的态势,这是1月CPI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而粮价、肉价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应该和大家预期一致,统计局数据之所以较低,主要还是因为菜价。CPI数据低于预期对市场是利好信息,意味着通胀压力较低,从而宏观调控可能不会那么紧,货币信贷量控制也不会那么低。不过,预计今年 CPI仍尚未达到高点,一季度末或二季度CPI仍然有可能超过5%。
     国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  周炳林:1月CPI涨幅低于预期,政策紧缩预期缓解了一些。目前通胀压力还是比较大,CPI权重虽有所调整,但很难改变通胀趋势。而从负利率情况来看,权重调整之后,或将减少加息次数。原本预期加2-3次或将调整为加1-2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张永军:1月份的CPI略低于预期,但并不让人意外,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初,相当于跨在两个月之间,春节因素对CPI的影响与往年基本一致,权重的调整对CPI的影响并不大,应该说反映出了实际的物价水平。根据我们所做的CPI先行指标模型,预计今年CPI的走势可能先降后反弹,一方面目前旱情对粮食的影响推升CPI,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复苏似乎好于预期,需求的回暖也会推升物价上涨。因此后续央行是否会继续加息,仍需视物价走势而定。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周明剑:物价问题是未来几年的问题。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全球气候异常带来农产品减产,大宗商品还有继续上涨空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等因素均表明,未来通胀是个长期现象,CPI在今年会居高不下。统计局称CPI权重调整仅对本月CPI影响为 0.024个百分点,不知道具体如何采样,不好评价,但总体感觉这一数据不是很真实。CPI这个指标从实际观察来看,老百姓的感受跟CPI有很大差距,统计局这一数据有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要对采样和权重解剖分析。PPI同比上涨6.6%,表明上游产品价格高企,另一个角度印证通胀不是短期现象。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如果说权重调整对于CPI同比基本没影响的话,那1月的CPI数据就蛮难理解的。只能等到2月的数据一起看,可能1月数据没有暴露出的一些通胀情况会在2月数据中显现出来。预计2月CPI应该会在5.2%左右,如果大幅低于5.2%甚至低于4.9%,那可能说明通胀的趋势已经发生改变,或者说明统计方法改变后,CPI这一数据的可靠性颇具怀疑。PPI在预期之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需求恢复,企业盈利改善。与经济恢复有关,不难理解。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王剑辉:1月CPI显示中国的物价水平仍较高,宏观调控不能放松警惕,调控将持续进行。我们认为只有当CPI涨幅下降到3.8%以下的时候,才有放松调控的可能。统计局此次调整CPI的权数,对目前CPI的影响不会很大。在居住类的统计中,以房屋租金为主。目前的房地产调控,使得房租价格上涨明显。所以并不排除这种权数的调整,未来还有拉升CPI的可能。
    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由于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由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对于抑制通胀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国在农产品进口方面需要寻找更多市场,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在政策上保证粮食安全。
     美国玉米供不应求  迫使中国另辟蹊径
     据路透社报道,由于身为出口大国的美国玉米供给吃紧状况为数十年来之最,加上中国国内小麦产区遭遇严重大旱,中国政府可能得另辟蹊径,改采其它谷物作为动物饲料。
     中国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进口更多干酒糟(DDG)或澳洲饲料用小麦。两者供给充沛,与玉米及小麦的景况有如天壤之别;在一连串的供给面冲击及需求增加下,玉米和小麦价格连袂飙升至逼近多年高位。
     中国为全球最大的乙醇副产品干酒糟的进口国,在更多饲料厂以此取代玉米的情况下,有可能更大量进口干酒糟。在2010年前11个月内,美国销往中国的干酒糟飙升至逾290万吨,取代估计达150万的玉米进口;三年前美国销至中国的干酒糟寥寥可数。
     中国若选用澳洲遭大雨袭击的小麦,在某种程度上取代饲料用玉米,则中国也可能避开进口美国昂贵的玉米。在大雨及洪水侵袭过后,澳洲今年饲料用小麦供给量意外庞大。澳洲2011年2200-2600万吨作物约有半数可能会降至饲料级,远高于往常每年供应国内作为饲料用小麦的400万吨产量。
     中国买家率先抢进,1月份中国即买进约15万吨澳洲饲料用小麦.在看好全球供给缩减,饲料制造商需求将激增下,澳洲的国际交易商已自农民手中买进200万吨这类谷物。
     美国政府于2月9日将玉米库存预估下调9%,预估供给吃紧状况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因制造乙醇的玉米用量创新高。在美国报告显示8月31日市场年结束时,库存将缩减至6.75亿蒲式耳后,芝加哥玉米价格即跳升至2008年7月以来最高位,这可能迫使终端消费者减少玉米的用量。
     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也出现问题,因气候的反圣婴现象损害该国玉米作物.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预计,玉米产量将较2009/10年达2350万吨的产量,减少17%至1950万吨。
     中国2010年转而成为玉米进口国,进口157万吨玉米,规模为15年来之最,几乎全数来自美国。美国谷物协会估计,中国今年进口量可能高达900万吨,但价格飙涨已促使中国取消部份进口的计划。
     中国如何实现粮食安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白鹤鸣撰文指出,中国在连续的7年里,每一年都比上一年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保障了十几亿人的需求,也保障了粮食价格还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经历过今年的大旱之后,“7连增”能不能变成“8连增”,粮价会如何变化,一切都有了悬念。
     如果粮食的价格出现上涨,它将成为中国政府在2011年里面临的大问题之一。尽管中国城镇家庭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只占其总开支的39%——按国际标准仍在 “富裕”之列,但这一比例在连续下降了30年之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今年,这个比例几乎肯定要超过40%,使中国在理论上重新回到较低一级的 “小康”水平。相比之下,即使对于以吃不起肉著称于世的韩国人,这个比例也只有13%。当然中国有中国特色,这样简单的比较并不科学,但粮价的上涨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肯定没有好处。不久前在埃及爆发的示威游行,就与政府未能在粮价上涨的情况下出售足够的廉价面包有关。这一教训告诉中国政府,必须设法控制粮价才能保证稳定。
     但是,力图控制粮价的中国政府正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挑战。国际上的消息几乎全是悲观的:俄罗斯停止了粮食出口,美国玉米产量下降,奥巴马一次又一次的贯彻其“输出通货膨胀”的国策,国际粮价被芝加哥交易所里的大亨们炒的水涨船高。按照各种粮食的比例计算,在2002年卖100 美元的粮食,如今却需要  197美元来买。中国农产品市场也处于国际冲击之中,从2006年的猪肉涨价开始,肉类、棉花、蔬菜、副食轮流出现涨价潮,给物价指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风潮与80年代或更早期的涨价潮并不相同,是在总供应还算充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炒作的主力不是家庭主妇而是手握资金的投机者。只要市面上传出某种商品可能减产的消息,不知从何而来的巨额热钱就会集中的涌入这个领域,“折腾”一番后悄然撤退。这个过程对投机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政府是在和冷酷的资本,而不是信息的缺乏做斗争。所以,即使政府和市场在远期能有充足的供应能力,民众也相信这种能力,但只要产量出现暂时的减少,粮食大涨价的风险就绝对不能排除。
     因此,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一切努力增加粮食产量。但问题在于,连续几十年的增产已经使继续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了。1949年全国的粮食产量只有1.1亿吨,建国后普及了农药,治理了黄淮海河,10年后就增产到2亿吨——正因为被这一增长冲昏了头脑,才有了后来的“大跃进”。此后26年,中国在开垦了东北平原、推广了杂交水稻、建立起了完善灌溉体系和农村电网、靠“四三方案”引进的石化设备生产出了足够的化肥之后,产量终于在1984年达到了4亿吨。又过去了27年,在“7连增”之后的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是5.04亿吨。这个产量是在农业机械化、化学化基础上实现的,美国的农场主一般只用机械,少用化肥和农药,其小麦亩产就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几十年粮食高产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仅水资源一项就十分惊人:河北的地下水位从十几米下降到几百米,而且还在稳定下降中。
     增产的另一个阻力来自农民本身。粮价长期保持稳定,换句话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长期增长不起来。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制造高价工业品和低价粮食之间的“剪刀差”,来维持自己的工业化发展。在2007年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在向农业征税的国家,农民甚至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才能缴纳因种植粮食而摊上的税费。现在农业税成了历史,但农民的日子仍然不好过。今年过年期间我在农村走访了几天,发现每亩麦田所得的纯收入只有一百块钱左右,种地生活对青年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在城里打工,留守的人也往往因为不愿在耕地上投入太多精力和金钱。面对秋粮丰收后粮价下跌的威胁,农民们往往选择在一年两熟的耕地上只种一季粮食;面对每亩三十元一次的浇地成本,农民宁愿放弃浇水任小麦受害;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村级干部们,也不太理会由没有投票权的上级官员提出的“增加产量”的要求。政府传统的动员方式,已经管不住农民,这一全国最自由的群体了。
     在紧迫的目标和并不乐观的现实面前,政府必须把限制粮价的希望寄托在科技普及和市场化手段上。正如最近的这次人工增雪一样,政府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农民增加产量,比如推广高产而抗旱的转基因种子,用温暖的大棚种植蔬菜以节约耕地,重建近年来被放弃的水渠。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彻底的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现在的农业是一种需要大量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关系到社会是否会动荡的重要产业,然后向它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资金,让中国农业像中国铁路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给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提供在歉收和粮价大跌时弥补农民损失的农业保险 ——这种保险在前两年出现过,但因为保险公司赔的太多而在渐渐消失,就可以向农民的医疗体系注入更多的经费,可以为农民建设更多的高层住宅以置换出耕地。总之,政府可以做一切有利于缩小城市和乡村差距的事业,使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的农民也成为这种发展的受益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      (完)
    (整理、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1年第11期(总第1133期)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全球通胀控制与中国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