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经济有滞涨的风险吗?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10年第45期(总第1064期)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中国经济有滞涨的风险吗?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如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变,以及近一阶段国内部分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部分学者对于今年下半年及今后几年的经济走势产生了担忧,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有滞涨的风险,而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至少通胀不会来临,物价还将会平稳运行。
    警惕滞胀风险上升苗头
     “中国网”6月7日刊登余丰慧的分析文章说,从物价走势看,今后几个月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蔬菜价格由于季节性原因和国家对爆炒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已经出现回落情况,但是,目前北方出现的历史少见的低温和南方正在肆虐的洪涝灾害都对蔬菜等产品供应构成一定威胁,蔬菜回落深度不会太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包括油价虽出现下跌,会适度减轻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但国内油价随国际油价涨多跌少的价格机制,使得油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减轻对物价冲击的力度非常有限。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我国能源资源价格涨价已经箭在弦上。随着6月1日天然气价格的上调,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水电气油煤等公共产品的涨价序幕。随着一系列公共产品价格上涨,物价继续攀高是不可避免的,CPI冲过3%红线将为期不远。通胀就在眼前,或者说已经发生通胀,因为,从CPI与一年期存款比较看,通胀率已经高出一年期存款利率0.55个百分点(2.8%-2.25%),中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
     余丰慧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境况。从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原以为金融危机远去后,正在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然而,现在看来影响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主要表现在对我国本已低迷的出口贸易的影响。在金融危机阶段,中国就开始调整出口结构,克服出口过分依赖于美国的情况,加大了对欧洲国家的出口。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后,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雪上加霜,从而对国内经济构成影响,且不确定性还在加大。同时,美国经济复苏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快、那么好,这些都对中国经济构成潜在风险和影响。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正在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看,出口起色不大;消费是一个长期任务,并且受到社会保障体系体制的制约,一时让其担当拉动经济重任看来还不现实。大举投资的弊端我们正在消化也可以说正在付出代价,继续走大举投资之路显然不可行。特别是国家正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我国过度依靠房地产推高GDP的情况必然会受到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是预料之中的。这个代价必须付出,这个账一定要还,但是,付出经济减速的代价就摆在面前。国际国内因素决定了今后我国经济增速极有可能出现下降情况。
     通胀加速、经济下滑就是滞胀征兆。对此,必须高度警惕。绝不能让滞胀露头。对于国家能够掌控的涨价项目要压缩或暂缓;该加息时就要果断加息;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度,抵消商品房市场调控带来的影响;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和步伐,切实增加消费倾向和意愿强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真正促进消费启动;坚决稳定人民币汇率并实施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出口这架马车依然不能减速。
     另据报道,学者傅勇认为,今年我国已经发生了微型滞胀,并将贯穿整个下半年。但他认为,物价的上升和经济增速的回落都是相对微弱的,现在还看不到出现巨大风险的可能性。在今年后三个季度,经济增速会出现小幅回落,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加。当前,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开始对部分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开展调控,这些调控将会对平抑CPI上涨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也表明了部分商品价格涨幅已经超过可接受程度。部分价格的上涨还容易控制,一旦商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价格管控的效率将会下降。综合来看,一般物价的上涨通常滞后于实体经济活动水平,经济增速的下降最终将减少半年滞后的物价上涨压力。
    高善文:中国正处于经济周期末期
     据 6月9日《证券时报》报道,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目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影响已经出现,且全球经济在底部的时间可能将会持续数年。因此,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预计三、四季度的名义经济增速将较一、二季度有明显下降,今年经济增速可能最低下探到8%-9%,并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否能够“破八”则需要观察。今年全年经济增速预计会在10.2%或者10.3%,明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到9%。CPI今年会控制在3%,明年上涨到4% 甚至5%都是有可能的。而在经济增长周期的末端时经济呈现出增速慢、CPI高的特点是普遍现象。
     高善文在接受《中国证券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上一轮经济周期末期、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启动的转折点区域。他指出,梳理一下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2002年开始到现在的这一轮周期跟1992年-2001年的那一轮经济周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末期,典型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严重、有效需求不足、新的增长点还没找到。从大的周期看,在未来几年内,资本市场出现以估值中枢上升为特征的单边上涨的机会比较小。即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在未来一、两年时间里能够启动,但因为在启动初期的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整个股票市场在估值层面上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就像2002-2004年期间市场在估值层面上所承受的压力一样。
     他预计,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将节节下降,预计年底会降到8.5%-9%之间,但下探到去年一季度6%增速水平的可能性比较小。工业减速过程已经开始,到年底工业增速很可能会下降到15%以下的水平。出口的减速过程很快就会开始,特别是受欧债危机影响,下半年出口增速的下降会非常猛烈,从出口增速的高点到出口增速的低点这一落差很可能在25-30个百分点,今年年底出口增速肯定是个位数水平。从生产资料价格PPI趋势上来看,高点可能正在出现,随后PPI就会经历大幅下降。除了美元汇率的升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外,很关键的原因在于需求减速,今年年底当月PPI涨幅很可能会下降到零附近。
     高善文认为通货膨胀压力的洪峰可能已经过去,或者正在过去,这一洪峰的高点应该不会超过3.5%,大概就在最近两个月时间,下半年大部分时间里CPI会节节下降。经济的减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美元汇率的升值等等是影响这一趋势最基本的因素,今年年底一般消费物价指数的涨幅很可能下降到2-2.5%之间的水平。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会节节下降,因此,无论通过加息手段控制经济,或者通过非常强的信贷控制管理总需求,或者通过汇率升值,这样一些紧缩性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看起来越来越没有必要。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是大势所趋,但短期来看,今年年内基本没有可能。
     现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处在观察期,如果经济的下降比较快,今年晚些时候整个经济政策基调可能会有一定的转向,这种转向将表现为财政政策的放松和已有的紧缩政策执行力度的放松,而不太可能表现为货币刺激政策,比如重现大规模的信贷增长。
    哈继铭:中国未来十年或面临低增长高通胀
     据“财新网”6月7日消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可能面临着低增长、高通胀,这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紧密相关。
     哈继铭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劳动力将少于上一代。而这一代的劳动力又多为独生子女,对收入、工作环境的要求,以及吃苦耐劳的性格,“可能也是与上一代不同的。”随着劳动力供应量减少,竞争力自然下降,但是收入水平还要提高,长此以往,就“使得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上升。”
     但眼前而言,哈继铭认为,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将呈现倒V字型的形态,他预测年中见顶,下半年回落。判断依据是,去年年中,中国物价水平基数是最低的。房价在4月涨了12.8%,随着交易量出现的明显下降,预示未来房价不可能像前期那么快速地上涨。另外,今年前期出口增长约20%、30%,但因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以及美国下半年经济可能出现明显放缓,加上国内人民币的升值、工人的大幅度加薪,都可能削弱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导致下半年出口增长不会这么快。更广泛的指标就是PMI,显示目前经济出现了回落。
     从通胀的原因来看,中国的通胀无非是两个因素带来的。一个是输入型的通胀,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原材料、油、铁矿石等价格近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加上人民币实际上已经被动升值,均降低了输入的通胀。二是国内的食品价格对  CPI影响很大。而最近这一个月,农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此外,如果把中国放在更加全面的分析框架里看,2001年之前,我国物价水平与OECD  国家的相关度 17%,到现在达到了69%。现在这些国家出现了较弱的通胀压力,甚至出现通缩,所以中国近期出现很严重通胀的可能性就很小。
     此外,就房地产的紧缩政策,哈继铭判断中央很难再加码。“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行业,它涨得太快,导致老百姓纷纷抱怨,但是它如果下降话,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房价接下来出现下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CPI可能超过3%并不代表通货膨胀
     《经济参考报》6月7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物价会比较平稳,最近热炒的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的涨价问题仅仅是供应和局部领域的问题,无需用宏观措施来调控。李扬认为,中国不可能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因为中国总体上来说是需求不足。24个行业中有 21个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现状在宏观上已经制约了物价上涨的可能。
     另据报道,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近日发布。该报告认为,今年中国将继续调整价格长期过低的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另外,农产品也是推动CPI走高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CPI增长率上行超过3%是可能的,“但它不是通货膨胀,不可能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予以预防和消解。”
     报告认为,中国的物价上行有自己的特殊性,与价格改革、资源货币化、商品供不应求、国际商品价格上涨、货币发行过多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可将物价变动的复杂成因简单地归结到仅仅看CPI增长率走势就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
     报告指出,面对通货膨胀,应选择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收紧银根,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促使普遍上涨的物价回落。但如果不是通胀,只是农产品、资源类产品的价格调整所引致的CPI增长率上行,就不能简单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政策是总量需求政策,不可能解决由某些产品价格上行所引致的CPI上涨问题;不仅如此,它还将引致一系列负面效应发生。
     报告认为,从2004年以来的实践效应看,提高存贷款利率不仅没有改变存款负利率的格局,反而给工商企业增加了资金成本,给农产品生产者增加了资金成本,结果进一步促使资源类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上行。“管理通胀预期”就是要正确分析CPI上行的成因,不要贸然改变货币政策取向,给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带来负面的导向。
     报告还预计2010年第二季度以后将出现市场比较敏感的政策调整期,其形势可能与2007年下半年比较相似。决策层有可能采取相对温和的调控措施,控制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节奏,以促进稳定与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报告认为,可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增加央票发行数量,提高发行频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信贷投放的窗口指导;加强查处违规放贷、用贷行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担保行为等等。
    中国经济最大的危机不是通胀是通缩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6月8日在一篇文章中说,已经过去的5月份,显示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通缩。目前谈论通胀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农产品价格略有下跌,中国经济将浮现出内需不振与产能过剩的危机。
     中国的表面通胀与实际紧缩,显示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新市场迫在眉睫。中国可以回到依靠房地产的老路上去饮鸩止渴,也可以通过数年痛苦的经济紧缩,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何去何从,直接牵涉到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大计。
     叶檀认为,经济通缩已是事实。她的论据是,作为中国经济拉动内需最重要的两个市场,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销量逐月萎缩,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报复性下挫,而汽车市场成交量逐月下挫。
     整个5月的房地产成交量不堪回首,一二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全部重挫。4月14日国十条新政出台后的4月19日-5月2日两周时间里,北京一手住宅成交套数急剧下跌了57.2%,到5月底,成交套数累计下跌71.5%。上海情况同样糟糕,根据佑威及楼市专评网发布的数据,2010年5月,上海市新房(指不包括动迁配套房在内的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面积仅为30万平方米,环比4月大幅萎缩70%。新房成交均价为22338元/平方米,环比4月减少了2.6%。成交比08年低谷期低30%。5月天津商品房成交量逼近历史低点,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成交量占比七成;南京黑5月成交量下挫七成多,最温和的广州成交量下挫30.6%。
     汽车市场虽然同比销量上升,但环比数据却在坚定地下降。汽车优惠政策的井喷效应已经下降,从2009年底到2010年5 月,汽车的单月销量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我国汽车销量119.47万辆,环比降13.95%,同比增 29.74%;5月汽车产量131.27万辆,环比降  14.36%,同比增22.56%。
     虽然同比数据漂亮,企业实际上已经处于艰难时世,不仅因为降价促销与库存增加,更因为去年销量大增传递出错误信号,引发一轮投资热潮,加剧产能过剩的危机。今年年初,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提出警告,却已无法改变大局。据统计,此前国内汽车厂家公布的产能计划,2010年已经建成投产与即将完工的新增汽车产能将超过500万辆,加上2009年1350 万辆的固有产量,2010年国内汽车总产销量规模计划约为1800万辆。而国内各大机构普遍对今年的汽车市场增长预期为15%,即保持在1550万辆的总销量,汽车将过剩200万辆到300万辆之间。汽车厂商与房地产商一样,把希望寄托于城市化,但过高的用车成本与逐渐下降的优惠措施,使小排量车销量大降,反而是进口高档车销量仍然看好,说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与房地产一样,体现出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
     房地产与汽车销量下降,连累上下游产业的产能一起过剩。以影响最大的钢铁行业来说,很快从炎夏进入寒冬期。6月4日,一向有风向标之称的宝钢今年首次降价,各类钢材普降300-500元/吨,热卖的汽车板,降幅更是高达1000元/吨。房地产与汽车下降,导致高端、低端钢材一齐滞销。浙商证券5月25日的钢铁周报显示,建筑材料的主要用钢螺纹钢已经逐渐逼近成本线。
     与汽车一样,钢铁行业库存增加,5月份钢铁企业的产成品库存指标超过60%,较4月份的39.3%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社会库存方面,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截至5月28日,全国29个重点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614.39万吨,比上月末上升 2.09%。
     与汽车行业不同,钢铁行业的产能扩张势头更加疯狂。今年以来,中国粗钢产量连续4个月在5000万吨以上,4月份国内粗钢产量更是再次创下历史新高。4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5540.3万吨,同比增长  27.0%,环比增长0.79%。
     外部环境逼人,中国的出口量并未大幅下降,但是出口效益下降,有许多企业难以生存。由于欧元持续下跌,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跟随美元变相升值20%以上。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同时因为欧元破位下行已经非理性,据消息人士对路透社透露,对冲基金咨询公司  Medley  Global  Advisors6月4 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正在买入欧元资产以稳定欧元汇率,促使欧元兑美元小幅走强,以免欧元兑美元跌破1.20这一敏感关口。
     货币同样处于紧缩状况,虽然经济学家抱怨央行迟迟不加息,任由负利率扭曲价格,但现实是银行的资金头寸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由于今年收紧信贷,央行不断发行央票回笼流动性,去年的窟窿无法补上,导致市场流动性在5月下旬突然收紧。与前4个月截然不同,构成我国基础货币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占款在5月份意外下降。据央行统计,1-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到了10340.69亿元人民币。但5月份下降,无论是人民币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还是美国债券收益率的上升,都在显示资金重回美元、黄金避险。没有了外汇占款,中国央行即便想大肆发放货币也无可能。央行能做的就是减少央票发放,减少资金回笼,但与外汇与信贷的创造货币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今年5月,央行净投放2240亿元,依然未能缓解银行间头寸的紧张状况,银行间的短期同业拆借利率大幅上升。
     目前,标准普尔指数在1000点徘徊,而沪综指在展开敏感的2500点争夺战,一旦破位下行,信心丧失,下跌无极限,对于资金缺口严重的大型企业十分不利。
     有投机者开始进入楼市、股市抄底,他们打赌政府会象以前一样放松信贷与房地产调控,进而在产能过剩、实体经济紧缩、资本市场泡沫的恶性循环里打转。但投机者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与以往不同,虽然实体经济呈现通缩局面,但政府的应对之策是加大保障房供给,通过高铁的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这种做法也许无法收到短期之效,却能造福于长远。当然,中国将为此付出代价,经济短期紧缩,转型痛苦而漫长,房地产以及大盘股必须重新估值,不可能大幅上升。
     表面上,房地产在内的经济政策似乎并不那么雷厉风行,在平静背后酝酿着大风暴。
    崔宇:中国经济:通胀、滞胀还是通缩?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崔宇6月9日撰文指出,本来中国政府今年的目标应该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前景变得扑朔迷离。悲观者开始转而担忧“滞胀”(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甚至通缩。但是,目前看来,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通胀,而不是滞胀或通缩。
     我们不必罗列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的CPI数据,单纯从10多个省份开始上调最低工资以及部分企业开始大幅度涨工资,就可以证明通货膨胀已经来临。
     值得一提的是,工资上涨并不意味着会加剧通货膨胀,工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非原因。不管是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是媒体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的表述,这种表述就是认定工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即工资上涨会形成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胀”。但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虽然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但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首先,如果工资上涨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带动的,那么企业就不必提高产品价格,也就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这时候企业相当于用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消化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次,即使工资上涨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幅,或者说单位产出劳动成本上升,侵蚀了企业利润,但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也不一定会立即选择提高产品价格,否则会降低市场占有率。
     最后,如果说工资上涨会导致企业提价,继而工资继续上涨企业继续提价,那么工资为什么会率先开始上涨呢?许多经济学家发现,工资率先开始上涨背后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开始提价,利润增加,工人也有了与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要求分享一部分企业利润的增长。至于通货膨胀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不得不相信,通货膨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也就是流通的货币相对于社会的商品量过多。因此,工资上涨是一个滞后指标,而不是先行指标,它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来临,而不意味着一定会加剧通货膨胀,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还是要从货币源头上找原因。
     中国2009年释放出了9.6万亿元的天量新增贷款,同比增长了几乎一倍,但是在2009年没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主要在于部分新增贷款处于“非流通”的状态,趴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上,而且当时由于出口受阻还存在产能过剩,可流通的货币相对于商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多。随着出口在2009年中期后的复苏,产能过剩的压力开始减小,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分步骤地使用信贷资金,并没有在2009年毕其功于一役,那些“非流通”的货币也开始渐渐流通起来。
     虽然目前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但并不会带来再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即使导致全球复苏进程缓慢,导致中国出口受到影响,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平衡战略和新兴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会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因此,2010年中国面临的通胀风险虽然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有所缓和,仍然要比2009年大得多。
     这同时意味着中国并不会出现所谓 “滞胀”。滞胀是一种罕见的经济现象,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之所以同时发生,是政府为了保证充分就业,长期推行赤字财政,而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一方面政府不断提高税率,另一方面通过增发货币稀释赤字,长此以往,前者容易导致经济停滞,后者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而且恶性通货膨胀本身也会导致经济停滞,从而让宏观经济政策进退两难。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滞胀时期经济增长常常是零增长或负增长,而通货膨胀往往达到了两位数。
     可以看出,即使目前中国似乎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膨胀上升的趋势,也并非理论意义上的滞胀,一方面是因为2009年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基数不同,去年经济增速逐步上升,而通货膨胀先抑后扬;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显现,如果延续下去,通货膨胀也会随即回落或缓和,至少不会出现两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而且,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容易引起滞胀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已经在从注重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转向旨在增加供给的“里根经济学”,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保证了短期内经济增长不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至于通缩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这是其他经济体而不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通缩的机理与通胀相反,即流动的货币相对社会的商品量过少,美国和欧元区国家虽然也积极救市,但由于银行去杠杆化过程中的惜贷情结,导致信用创造不像中国这么轰轰烈烈,从而实体经济复苏也比较缓慢,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CPI同比增速也仅在2%左右。
     总之,发达国家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通缩风险,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受伤较轻但抢救过重存在着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这也是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息的原因所在。中国政府也应该给市场明确的政策紧缩信号,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四处堵窟窿防止资金炒作,资金之所以四处炒作只是负利率下的理性选择。
    (完)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0年第45期(总第1064期)                  2010年6月9日(星期三)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中国经济有滞涨的风险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