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人民币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9年第49期(总第971期)                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人民币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国际地位升级
     据中广网报道,7月6日,我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中国银行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已经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标志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承办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仪式”当日上午8点半在上海四季酒店举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收到了中银香港汇来的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收款企业为上海电气集团下属的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由这家公司在香港的商业伙伴汇出。这是我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出席启动仪式的嘉宾共同见证了这笔款项从中银香港汇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的全过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过去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只能是计价货币,不能用人民币来结算。目前的试点,境内是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境外,已经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十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
    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成人民币国际化第一步
     7 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六部门联合共同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7月3日,人民银行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正式启动;同日,工行做下全球第一笔跨境贸易项下的人民币信用证业务;7月4 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成为首家完成与海外代理行签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代理清算协议的银行;7月6日,汇丰银行通过与其战略合作伙伴交通银行的合作,成为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首家外资银行。
     《证券日报》文章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要实现的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由一国货币转变为区域结算货币,人民币的这种角色转换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香港《信报》30日发表社评指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利于企业降低外贸汇率风险,进出口货物日后可以直接签署以人民币标价的合同,外国进口商也可以直接以人民币对中国企业进行支付,从此美元汇率波动将不会影响到双边贸易的稳定。
     人民币用作结算后,中国不但减少了以美元形式持有外汇的价值波动风险,反而可以享受到节省汇率成本、加快结算速度、扩大中间业务等实际好处。
     当结算试点工作启动之后,建立海外人民币结算中心就会成为人民银行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中国贸易录得顺差,外汇净流入,如果要满足供给需求,国家必需投放大量海外人民币,届时人民币清算安排如何处理,包括收进的人民币如何管理?人民币如何回流?都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解决的课题。
     此外,人民币贸易结算进一步拓展,有助减轻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上升,而外流的人民币需要相应的人民币资产作为载体,将有助推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但文章也指出,归根到底,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仍有一段漫漫长路,因为人民币在国际上流动仍然有限,短期内大规模的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仍有难度;而且,开放资本账户意味着中国要承担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的金融管理制度和配套人才是否足够,都是人民币国际化成败的关键。人民币国际化不容易,但总算迈开了第一步。
    中国试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意义
     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对于中国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做了以下分析:
     1.中国央行和亚洲以及其他地区央行签署的所有人民币互换协议有什么意义?
     中国央行已经与一些亚洲和其他国家央行签署了三年期人民币互换协议。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些协议具体将发挥什么作用。一个观点认为,执行这些互换协议能够将人民币流动性传送至海外市场,推动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不过,这些互换协议的规模并不大,即便执行和扩展了这些协议,也不清楚它们会有多大作用。其他观点则倾向于将这些互换协议视为外交手段,可能会用在收支失衡的情况下,认为它们与此次试点的关系不大。不过《办法》向海外银行提供了从国内市场购买和借到人民币的手段,因此这可能会成为向海外市场传送一些人民币流动性的主要手段。
     2.那么企业的确希望将人民币用作计价货币吗?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将会最乐于接受以人民币结算,因为这样会消除他们的外汇风险。不过,在第一阶段,只有当地政府挑选的符合条件的公司(估计多为国有企业)才有这个资格。境外企业的感受则可能有喜有忧。一些从事跨境贸易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只用一种货币计价,这意味着它们自然能够对冲外汇风险。它们对人民币可能心存疑虑。其他公司则更希望对冲远期市场的外汇风险,他们怀疑常常是投机性的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还有人可能想知道人民币结算的时间和办理文件手续的成本。有的客户更加迫不及待;我们接触过的一个客户更希望全球各地的供应商以本币计价,但因为监管原因在中国从未这样做过。它只是在等待具体办法出台。虽然如此,但当人民币再次开始步入稳步升值之路时,总有一方比另一方更渴望使用人民币。也许我们只能等到人民币存在真正的双向风险时,它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3.这是走向储备货币地位的一步吗?
     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美元的时代行将终结,欧元区受制于政治上的纷扰和过于保守的央行,而日本20年的经济停滞和人口萎缩也不利于日元。对他们来说,人民币是明显的、迫在眉睫的替代品。
     很多参与该试点的更为现实的人士意识到了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缺乏独立的央行、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法规的“变数”、半封闭的资本项目、巨额贸易顺差和仍然面对挑战的银行体系,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不要说成为主导货币了。但他们将人民币的国际化视为是推动改革进程的一种途径。扩大国内债券市场、明智地开放资本项目、允许内地企业获得离岸人民币融资、为企业推出更多对冲外汇风险的工具,所有这些都在考虑之列,也都将产生积极作用。但不管怎样,目前的重心是跨境贸易结算。尽管可能不那么激动人心,却也是一个开始。
    跨境结算使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
     《经济参考报》文章指出,各商业银行都在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为契机,渴望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领域,瞄着与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迅猛增长需求相匹配的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国际金融服务领域。作为结算、清算、融资渠道提供者的各有关商业银行,通过在相关制度建设、系统功能优化、产品整合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其国际化步伐又向前跨了一步。
     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借此契机与其海外机构的联系更加紧密,系统对接更加无缝。如工行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流程、系统衔接、客户服务等方面,与其在港澳、东盟等地区的多家海外代理行以及该行的工银亚洲、澳门分行、澳门诚兴银行、工银印尼、新加坡分行等海外分支机构预约开立了人民币清算账户。中国银行也与数十家海外代理行签署了《人民币贸易结算清算协议书》,为数十家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开立了人民币清算账户。
     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不仅需要全球化的金融服务网络以及领先的科技优势,还需要提供特色和个性化的服务。为了满足客户要求,招行在为企业客户提供传统相关服务的同时,还依托境内、境外、离岸、网银四个平台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能够实现跨境支付实时到账的“汇款快线”服务,境内外“一站式”的直通融资服务。而工行则提出可以为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贸易融资和跨境人民币资金理财方案。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做更多——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报价、平仓机制;针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积极研发和推广人民币结算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制约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因素:现行金融体制因素,境外机构规模、数量和水平因素,对国际通用惯例尚未熟悉或不习惯、国际金融经营和管理人才匮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等。我国商业银行走国际化道路、跨国经营业务,应采取“由近到远”的策略。短期内开展与我国外贸相关的“近亲”业务,如国际结算、国际信贷与国际筹资。这样既可以避免与西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跨国银行的正面竞争,有利于较快地进入个别有相对优势的市场,扩大市场领域。随着机构设置向全球性布局阶段转变,银行跨国经营的业务就应朝着综合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这样既能增加银行利润,又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契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将步子越迈越大,将触手越伸越远:首先,应按国际惯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次,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到我国的贸易伙伴地区或投资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网络;第三,积极稳妥地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第四,鼓励外汇金融商品的合理创新,并试点开辟我国自己的离岸金融市场,把海外的金融业务引进来;最后,改革人事制度,构造一个优胜劣汰的人事竞争机制,加强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队伍。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能走多远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在《上海证券报》发表的文章指出,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各国实践的结果来看,这条道路或将充满风险。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以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的空间是有限的。
     从理论上讲,对于什么样的货币适合用作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这个问题的探讨起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期。经过将近40年的讨论与研究,国际学术界大致形成了以下共识,即当国际贸易参与者在选择结算货币的时候,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由贸易商品的同质性所造成的凝聚效应。即当贸易各方所出口的商品越是具有同质性的时候,在一物一价定律的作用下,就越是会采用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来充当结算手段。
     第二,出口目标国的经济规模之大小。当出口目标国的经济规模越大,那么就越有可能选择目标国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第三,出口国的市场大小。当出口国家的市场越大时,人们就越是会倾向于采用出口国家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第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即一国货币的汇率波动是否比生产商的边际生产成本的波动更大,假如汇率的波动大于生产商边际生产成本的波动幅度,那么就可以认定该国的宏观经济缺乏稳定性,从而该国的货币是不适合充当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的。
     第五,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货币兑换交易成本的大小大致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可否自由兑换;二是兑换价格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假如一国存在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兑换的管制,那么就不太可能被人们用作结算货币。另外,当被兑换的货币因为成交量的增加而导致价格大幅波动时,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货币的兑换价格是内生的,从而不适合充当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
     再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篮子中,美元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有企图挑战美元结算货币地位的国家几乎都没有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一,美元之所以在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篮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因为美国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和生产者。人们用美元来进行贸易结算,不仅可以得到对冲宏观经济风险和降低外汇市场交易成本的好处,而且还可以获得用美元进行第三国贸易的外部溢出效应,这种外部溢出效应有时也被人们定义为美元交易的网络效应。除此之外,美元被大部分国际贸易的参与者用作结算货币还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有关,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货币,故而导致很多国家的货币是盯住美元的,这就决定了这些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更加愿意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
     第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并未取得成功。日本政府与贸易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坚持不懈地推进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在日美贸易关系、以及日本进出口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着不对称性,从而使得与日本具有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都不愿意采用日元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第一个不对称性是日本与美国在贸易关系上的不对称性,尽管日本是个贸易大国,但是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实在过大,以致对于日本出口商来说,作为其出口目标国的美国无论从什么样的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个大国,因此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是有利可图的。第二个不对称性表现为日本虽然是一个出口大国,但在进口上却是一个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国家(除了制造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品),这又决定了向日本出口商品的国家不愿意采用日元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在日元不能有效地充当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的道路就只剩下一个唯一的选择,那就是作为国际信贷货币流向国际金融市场。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随着日元不断地通过信贷渠道流向国际社会,日本政府就不得不承担起维持日元汇率稳定的职能,这样,只要国际社会对日元发动攻击时,日本政府就不得不加以干预,结果,为了保持日元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牺牲国内经济。日本这种以调整实体经济为政策手段、以稳定日元汇率为政策目标的做法对其实体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日元的国际化道路也就随着其实体经济的逐渐恶化而告结束。
     第三,于2001年正式启动的欧元几乎是重蹈了日元的覆辙,但是在原因上稍有差别。欧洲国家出口商品中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差别商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由法国与意大利所生产的高级奢侈品,考虑到差别商品不存在一物一价的平价法则,因此就可以选择不具有可比性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的货币就不太可能使用统一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2001年欧元启动之后,因为有了“直接参与性”的效应,即所谓的“货币结盟”效应,从而使得那些生产差别商品的欧元区国家不得不采用欧元进行贸易结算。正是在这样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欧元的流通并非是内生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由外部力量强制的。另一方面,对于欧元区外的国家来说,欧元区内的市场因为被主要结盟国家差别产品的竞争而分割得七零八碎,以致无法成为规模庞大的出口目标市场,所以并不愿意选择欧元作为贸易的结算货币,结果在欧元实际流通8年之后,并没有像当初设计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国际社会中一种主要的贸易记账和结算货币,更不用说成为一种可以与美元进行竞争的国际储备货币。
     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中国的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风险很大。我们这样说的理由如下:
     第一,与日元和欧元相比,人民币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因为人民币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被渗透的货币,其根据就在于,在人民币的供给机制上,以美元储备为基础的外汇占款发行占据着非常巨大的比例,从而极易遭受外汇挤兑危机。
     第二,由于中国缺乏内需,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想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继续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必须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来说,必定是一个进口小国,因此,作为中国主要进口来源的贸易伙伴国家是不太可能采用人民币作为其贸易结算货币的。此外,就中国的出口来说,其主要的出口目标国家是美国,与美国相比,中国无疑是一个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因此,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所给出的原理,选择人民币作为中美之间的贸易结算货币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中国的资本项目至今没有开放,也没有理由开放。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外汇管制在短期内就是不可能取消的,而这必然会导致货币汇兑上较高的交易成本。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看到,因为中国缺乏内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这就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要比那些主要依靠内部需求的国家要来得差些。较高的货币汇兑成本与较差的宏观经济稳定性决定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空间必将是非常有限的。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的空间将是非常有限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为了让人民币尽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我们就应当在违背现有禀赋约束的情况下强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导致经济结构与禀赋之间的严重失衡,进而造成极其重大的经济福利损失。
    外媒: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还很长
     《华尔街日报》7月7日文章分析说,现在世界领导人只要聚集到一起讨论危机之后的路线图,似乎就会对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产生疑问,虽然所有的政策研究者都知道,美元要失去在全球金融和贸易中的统治地位还需假以时日。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3月引起了美元之争中动静最大的一次,他呼吁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并提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中国央行上个月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再次提出了周小川的想法。
     然而,就连中国官员都对认为这种设想可能迅速实现的看法大泼冷水。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陪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峰会的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 7月5日晚上在罗马表示,创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设想目前只是学术界的讨论,不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同时,7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上,曾任中国央行顾问的著名学者李扬表示,向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体系过渡可能需要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
     然而,这并未阻止一些中国专家提出更突发奇想的变革设想。举例来说,一个中共智库的学者李连仲提出,人民币应当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第五种组成货币,与现有的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一起各占20%的权重。
     然而,这一目标短期内极难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要求特别提款权组成货币是“可自由使用的货币”,意即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易支付,并在主要汇市普遍交易。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政策,人民币达不到上述条件,预计从现在到明年年底也无法符合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委员会将于明年年底对特别提款权进行下一次审核。
     前任中国央行行长、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说,人民币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货币。他说,美元的主导地位在近期不会削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着逾700亿美元资产。
     当然,所有这些讨论得以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鉴于中国政府所持的庞大美元资产,除了美国之外,保持美元坚挺对中国比对任何国家都更为重要。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飞在罗马还表示,中国欢迎美国政府切实努力维护美元的稳定。
     路透社7月6日的文章则认为,人民币在今年、明年或是近几年内都不会成为储备货币,更别提把美元赶下全球头号储备货币的宝座了。但文章同意,人民币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亚洲贸易结算中,甚至还会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能够把人民币打造成全球储备货币。《中国经济季刊》出版人葛艺豪(Arthur  Kroeber)在其刊物中写道,“在未来5-10年内,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显然会获得长足发展。在10-20年这样一个更长的时期内,人民币说不准会成为如日元一样位居次席的国际储备货币。但人民币要想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还需要好几十年的时间,和很多的小概率事件做为铺垫。”
     葛艺豪对人民币的两种用途作了明确区分,其一是作为国际货币,用于贸易和旅游等经常项目;其二是使之用于资本项目下的证券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将必须取消资本管制:各国央行和其他外国人将可自由投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并可自由将其资金汇回本国。要想让外国人大规模持有人民币,还要使他们确信中国市场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不受政府操控。除去技术难题,这还要求摆脱目前的国家主导信用分配的模式。这难以迅速实现。
     美国的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  CSIS)分析师布伦丹·凯利认为,资金管理人要求储备货币国必须拥有高度发达、流动性强的资本市场。他表示日本推动日元国际化的目标未竟全功,即与资本市场的短板有关。中国未来几十年须要大刀阔斧地发展债券市场,才能支撑起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而经历危机考验的货币自会在国际上获得信赖。历史学家们将在回顾中认为,中国稳定的经济表现,以及其领导层在本次金融风暴和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是中国政府获得声誉和领导力的基石。(完)
    (摘编、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9年第49期(总第971期)                              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人民币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