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跌幅创纪录

http://www.newdu.com 2018/3/15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9年第22期(总第944期)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经济热点
    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凯末尔?德尔维什(Kemal  Dervis)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时指出,经济危机深化之际,我们却在谈论它何时结束。人们不得不持续下调经济预期。不过,只要具备四个条件,经济就有望出现相对较快的复苏。
     首先,必要时政府当局必须当机立断地接管银行,重组、改写金融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其次,财政支出必须取代摇摇欲坠的私人需求,在下行螺旋演变成土崩瓦解之前挽回颓势。第三,此举必须通过国际协作来完成,从而使导致这场危机的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减轻、而非加剧。第四,必须援助那些最脆弱的人,以免他们陷入毁灭性的绝望境地。
     政界是否会允许这一切及时实现,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经济可能在2010年的某个时候恢复增长。但即使在这种乐观情况下,世界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出于形势的需要,政府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会有所提升。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政府必须管理所接收的资产和施行的计划。此外,有关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无需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观点已彻底无人相信。这意味着,全球各地都将寻找将政府行动与私人市场相结合的更好途径。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种极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在世纪之交达到空前的“繁盛”——推崇这种思想的分析师当时预测,10年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将上涨三倍以上,达到36000点。这种观念已经破产,道指目前仅为上述点位的20%。
     许多市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短视和羊群效应。其实很多金融业人士已经感觉到,纸牌砌就的房子可能即将倒塌,但竞争意味着,当所有投资经理都能拿出8-10%的回报率时,回报率只有4%的投资经理就得丢掉饭碗。作为根本性调整的组成部分,必须涉及监管框架和公司治理,将报酬与较长期的绩效挂钩。
     全球经济能够再次实现我们曾经预期的表现吗?长期增长率能够达到危机前似乎可能达到的3%-4%的水平吗?从供应面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凭借自身的高储蓄率,亚洲目前的投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全球平均水平为22%左右),因此,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将拉高潜在投资率。信息革命使技术和知识得以迅速普及,使新兴市场中生产率的平稳增长与较高的投资率并存。技术前沿不断向前推进,应使发达经济体得以实现像样的增长。就供应面而言,美国、欧洲和日本总潜在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接近2%、亚洲达到6%-7%,而其它地区达到4%-5%似乎是可能的。未来10年内,随着亚洲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有望达到3%-3.5%。
     然而,能否实现上述潜在增长率,将取决于如何管理总需求。这场危机已经表明,潜在供应不会自动转化为有效需求。要使需求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恢复扩张(以往,资产泡沫和美国消费者推动了需求扩张),必须做到两点:在不远的将来,经常项目盈余国家(包括德国和日本,但以中国为首)必须在需求扩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更长时期内,各国内部和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必须朝着减少上层集中度的方向转变,支持覆盖面广泛的消费者需求的扩张。
     目前存在着未得到满足的巨大需求,即便在发达经济体亦是如此。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将推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从奥巴马的预算提案看,他计划通过税制、医疗和教育改革,实现更均衡的收入分配,倘若盈余国家以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之配合,应有助于美国和全球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否则,对于需求增长的需要,可能与日益扩大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难以控制的全球失衡相抵触。
     这场危机应教会我们如何管理全球范围内的风险,以及不要低估看似不可能发生或难以预料的事件的潜在危害。与某些与不可逆转的全球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或核武器扩散相关的长期风险相比,金融危机的代价或许不值一提。一场危机也可能是实现根本性改进的契机。如果当前这场危机使我们懂得,在人类事务上,稳健与效率同等重要,那么,它就是一个这样的契机。
                                                     (FT,2009.3.25)
                             国际经济
    WTO预测09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周一(3月23日)公布了其创立62年来最为悲观的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甚至更多。这个预测较此前WTO、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独立经济学家们预测的降幅多了几个百分点,也更彰显出金融危机正在严重冲击着贸易。
     全球经济的滑坡令橡胶出口也出现了萎缩。WTO总干事拉米在一份声明中说,成千上万个与贸易相关的就业岗位正在消失。他敦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包括奥巴马在内)联合起来将承诺付诸行动,避免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将削弱全球复苏工作的成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将于4月2日在伦敦召开会议。
     这份报告是基于最近获得的贸易数据和总体经济预测做出的。贸易数据显示2009年前两个月贸易额急剧下滑。WTO经济学家列举了四点下调预测的原因。
     全球各地经济都遭受了打击,消费者需求萎缩,特别是对从汽车到音响等各种进口商品的需求。WTO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受影响的“与世隔绝”的地区。贸易危机将主要影响发达国家,那里的居民超出自己的能力借钱、超前消费。发达国家贸易将下滑10%,而发展中国家则下滑2%-3%。
     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把它们的供应链延伸到了全球范围。世界各地的商品从工厂到货架,在好几个国家的贸易统计中重复出现,所以现在贸易的增长或是萎缩要比经济变化幅度更大。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萎缩1%-2%。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智库 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负责人艾里克森说,伴随这种全球化而来的是不稳定。
     金融危机使得进口商越来越难以获得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是银行向进口商提供的贷款,以便让它们在拿到货物之前向供应商付款。
     最后一点,各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从墨西哥到俄罗斯等各国都实施了新的进口关税。据世界银行估计,二十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已经违反了自由贸易的承诺。
     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WTO说,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可能会延长当前危机的持续时间,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激增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如果家庭消费不能很快恢复到更为正常的增长态势的话,复苏可能比预计的还要慢。由于再达成一项国际贸易协定的希望微乎其微,WTO希望把实施过度贸易保护的国家列出来,每两个月公布一次,让这些国家颜面无光,进而促进其保持贸易的开放。WTO将于本周公布最新的名单。WTO说,复苏的时间将取决于刺激计划的效力以及银行体系改革。刺激计划规模将为总产值的3%。
     目前尚无法获得今年前两个月的全部数据。不过,已知的数据很糟糕。中国说,1月份该国出口下滑26%,2月份下滑28%。总部位于日内瓦的监测公司Global  Trade  Information  Services的数据显示,1月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出口分别下滑35%、34%和21%。
     WTO说,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2%,至15.8万亿美元。这比最初的预计要低,原因是 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产值意外严重下滑。德国保持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出口额为1.47万亿美元;中国位列第二,为1.43万亿美元;美国以 1.3万亿美元排名第三。美国以2.2万亿美元的进口额轻松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是名列第二的德国(1.2万亿美元)的将近两倍。
                                                   (WSJ,2009.3.24)
    亚洲出口下滑趋势明显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25日报道,亚洲一些主要制造业经济体公布的2月份出口数字明显好转,但经济学家警告称,这种改善可能难以持续的,且日本和中国的出口表现有所恶化。韩国和泰国的年度出口跌幅下降了近50%。台湾和新加坡的发货量下滑也有所减速。本季度尚未结束,越南即于本周公布,由于大米和黄金出口不断上升,该国第一季度出口将同比增长2%。
     经济学家警告人们,不要对这些数字感到过分欣慰。鉴于经济前景持续黯淡,马来西亚央行3月25日预计,今年该国出口仍将下降25.3%。
     致使近期数字出现偏差的一个因素是,今年韩国、中国、台湾和越南的农历春节长假是在了1月份,而不像2008年那样在2月份。
     标准普尔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比?戈卡恩表示,信用状况的改善亦有所帮助。他表示,去年第四季度,信用缺乏意味着“大量生产活动陷入停滞”。“目前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增多,同时,政府特别针对出口行业采取措施,给予它们喘息之机。我们目前看到的是一种更为常规的经济放缓:经济有所下滑,但并未出现那种信用紧缩。”
     汇率波动是影响数据的另一个因素。在有关韩国股市的最新报告中,野村将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及其它周期性出口行业列为韩元走弱的主要受益者。以本币计算,2月份韩国出口增长了23.6%。汇丰(HSBC)估计,3月份前20天韩国出口额同比仅下降13%,较1月份34%和2月份 18%的跌幅有所收窄。这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大额项目,特别是韩国船厂近期交货的大型船只,这些船只的订货时间远早于危机爆发。不过,汇丰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纽曼表示,在货币波动的情况下,“就获取竞争优势而言论,韩国的确很突出,该国的动作最大。”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库存的增加正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零部件出口的邻国。
     法国兴业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博文(Glenn  Maguire)表示:“中国基本上是亚洲供应链的最顶端。2008年下半年中国进口疲软,无疑引领了外部需求的大量疲软……目前我们看到中国的产出有所启稳,特别是重工业领域;同时,鉴于存货水平很低,我们看到了一种购买零部件、至少继续维持低存货水平的趋势。”
     英国《金融时报》3月27日Lex专栏称,1月份,日本出口额已同比下降46%,2月份则下降了50%。这是自1957年以来该国最大幅度的出口下滑。随着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和电视数量下降,日本对美出口额骤降 58%。出口到亚洲用于组装、并最终出口到发达世界的配件数量也出现下降。电脑配件出口下降了50%。除了瑞士以外,少数乐观人士还看到了日本出口的其它积极迹象。例如,在有些情况下,日本出口的降幅要高于最终需求的降幅。麦格理(Macquarie)指出,今年头两个月日本汽车的发货量下降了62%,全球汽车销量则下降了25%,前者的降幅高于后者。从理论上讲,这种差别源自于库存,因此,日本是在消耗库存,并为需求最终回升之时能以更快速度复苏做准备。遗憾的是,日本库存数据的发布时间滞后于贸易数据。但从1月份的数字来看,这一论断显得有失谨慎:汽车库存实际上出现了上升,而库存与出货量的比率也有所上升。同样,日本8.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也没什么值得庆祝的。一经季节因素调整,顺差就又变回到了逆差,而且是连续第7个月出现逆差。此外,由于日元走强或油价走低,未经季节因素调整的贸易顺差也不再那么有说服力。日本国内需求的下滑速度更为迅猛。进口额1月份同比下降11.7%,2月份同比下降 25.3%。出口不断下滑仍将拖累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消费的低迷预示着该国其它经济领域也前景黯淡。并非一切事情,都如布谷鸟钟之国(瑞士)所显示的那样美好。
                                                 (综合消息)
    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跌幅创纪录  
     据香港《商报》报道,欧盟统计局3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骤降3.5%,跌幅创下自1990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与2008年同期相比,欧元区今年1月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7.3%。修正后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下降了2.7%,同比下降 11.8%。今年1月份,欧元区所有工业产品生产均较前月有所下滑。其中,资本货物生产下降6.0%,中间产品生产下降3.6%,耐用消费品生产下降 2.6%,能源生产下降1.6%,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下降1.1%。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份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工业生产继前月环比骤降4.5%后,1 月份环比再降7.5%;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工业生产环比降幅为3.1%。此外,1月份欧盟27国工业生产环比下降2.9%,同比下降16.3%。
                                         (香港《商报》,2009.3.2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1-2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7.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工业企业1-2月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7.3%,这与当前中国经济受此前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局面相一致,显示工业企业的赢利能力持续恶化。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3月27日)公布,中国1-2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人民币2,19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7.3%。而上年同期工业利润则有16.5%的增速。中国自2007年开始,仅公布1-2月、1-5月、1-8月和1-11月的工业利润数据。2008 年中国1-5月工业利润增速为20.9%,1-8月为19.4%,1-11月则为4.9%。中国2007年1-11月工业利润增速为36.7%,高于 2006年全年的31.0%。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与中国当前经济的严峻局面相一致,凸显出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窘境和赢利能力持续恶化的趋势。
     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国外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影响了工业产出。而人民币维持高位和中国大陆股市的暴跌则扭曲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国内需求。国内外需求的直线下滑,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产出,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中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0%,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为7年来最低年度增速。其中,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仅为6.8%,大大低于2007年第四季度修正前的11.2%。
     在此情况下,中国官方目前已经将经济重点完全放在全力保持经济增长上来。中国官方推出了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同时中国央行去年以来也连续采取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鼓励银行放贷等措施大幅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不过,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刺激拉动作用尚有待观察,而工业产出的复苏仍然道路漫长。中国1-2月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3.8%,增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继续延续工业生产的半停滞状态。不过,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大幅回落和中国推出新的完善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为39个工业大类中少有的亮点。今年1-2月,中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实现盈利人民币117亿元,而上年同期该行业则为净亏损194亿元。1-2月煤炭开采业利润也增长了15.0%。
     不过,其他行业则黯淡无光。今年1-2月,钢铁行业由上年同期的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盈利128亿元转为净亏损 19.3亿元;化纤行业由盈利12亿元转为净亏损1.3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86.1%;化工行业利润下降49.3%;电力行业利润骤降77.0%;建材行业利润下降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40.4%;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96.3%。
     截至2月末,中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3.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企业应收帐款若大幅增加,则可能会导致坏帐的增加。统计局的工业利润数据包括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WSJ,2009.3.27)
    中国成品油价格新机制仍是畸形
     近一个月以来,美元持续走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35美元重新回到了50美元之上。3月23日,受美国政府清理银行不良资产计划以及美国2月份数据利好的刺激,国际油价逼近每桶54美元,纽约和伦敦两地油价双双创下了近4个月来新高。
     日前美联储决定内购入3000亿美元国债,此举标志着继英国英格兰银行宣布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美国也正式采取了这一政策。全球印刷钞票大赛即将拉开帷幕,受此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短线暴涨,美元暴跌,国际油价重回50美元之上。
     对于此次油价能否持续反弹,路透中文网分析员冯涛认为,尽管目前全球正处于经济危机的煎熬下,全球石油需求很有可能进一步下滑,但欧佩克严格执行减产承诺,将继续减少未来实际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需求下滑所带来的缺口。不过,目前世界经济下滑尚未见底,从供需层面分析,虽然未来实际供给将会减少,但是当前石油需求下降明显,总体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2009年在全球石油供求同减的格局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令油价难以摆脱宽幅震荡格局。
     回到国内市场,鉴于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25日上调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93号汽油由每升5.33元上涨至5.56元,上调了0.23元。
     此次发改委调价政策出台,立即引发了市场一片质疑声。在前期国际油价回落时,发改委并未同步下调,而是给予了长达三个月的真空期,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刚刚突破 50美元大关,国内成品油就出现了涨价,同时,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品油价格,现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高出美国近乎50%。这种“下跌扭捏上涨迅速”的举动不仅让人费解。油价上调的第二日,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今年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彭主任的意思很明确,即发改委根据全球油价上涨的现实,综合考虑并作出上调油价的举措。再延伸一下,即以往中国石油定价机制不合理,中国应加快理顺油价,实现油价的市场定价体系,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才出现了上述举措。
     此次调价是自新的成品油价税改方案出台实施后,成品油价格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整。但是作者认为,中国石油定价机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改革是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否则将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目前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国际市场如此动荡,当初我国之所以实行石油资源垄断,就是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从而达到保障经济安全的目的。但是目前能源安全所受的外部冲击越来越大,如果此时盲目的促成油价与国际接轨,那么能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经济安全隐患最终将铸成灾难。
     油价继续上升,全球经济已经无法承受。目前正值金融危机背景,外部需求持续大幅下滑,而国内需求萎靡,中下游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油价上涨无疑雪上加霜。另外,当前国内部分城市油品库存高企,两大石油公司前期一度主动调低油价,现在上调油价,势必对消费者需求有所影响,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自1月15日油价调整后,国际油价也曾有低点,2月17日跌破每桶35美元。为什么发改委调整油价只追涨不追跌呢?
     近一段时间涨价似乎成为国内油价调整的主基调,跟涨不跟跌怪异现象再度受到质疑。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在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不透明、不公开。无论是老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是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公众都很难对成品油价格调整形成一个准确的预期。
     另一方面,涨快跌慢充分体现出本次调价人为因素、计划经济色彩仍然浓重。中国石油定价机制真正要与国际接轨,关键在于国内成品油供应商在足够形成充分竞争前提下,成品油价格应该由市场供需调节,只能供需才能决定价格是否高低。因此,目前发改委所谓的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仍是畸形的。
     近三年来,在我国原有的定价机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的背景下,新机制的出台并得以执行是好现象,但就当前国内经济形式而言,其影响未必是正面的。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月初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2月末,全国成品油库存量1485.23万吨,同比增长36.3%。在库存高企时期涨价,未来一段时期内油企库存压力可见一斑;同时目前国内经济仍受经济危机冲击,而油价上涨可能引发相关大宗商品的上涨,引发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此时调涨油价将不利于当前企业复苏。
     总的来说,在经济危机下我国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中下游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需求下降以及融资困难且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目前大多数企业无论效率高低,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政府必须给予企业喘息空间,不能竭泽而渔。  
                                       (Reuters中文网,2009.3.27)
    刺激计划或加速产能过剩  
     据香港《商报》报道,中央推出的人民币4万亿元投资计划试图解决内地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由于同时放宽了银行贷款,并批准了石化厂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有专家认为,刺激计划最终可能会造成产能增加。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现在中国已经受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困扰。现在增加投资,仅仅为了让一些企业维持下去,有可能会威胁到未来多年的产业基础。他说,中国有关部门看起来低估了产能过剩的严重性,部分原因是他们太专注于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增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第三大汽车生产国。钢铁、汽车等工业品的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外的需求。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3月,中国约有30%的铝材、20%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以及70%的半导体产能是闲置的。中国政府推出的人民币4万亿元投资计划试图解决部分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增加公共工程的建设,政府可以增加对钢铁等产品的需求,进而降低闲置产能。不过,由于政策制定者也放宽了银行贷款,并仓促批准石化厂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刺激计划最终可能会造成产能增加。
     中信证券驻香港首席全球经济学家胡一帆认为,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过剩产能。她说,由于全球市场很可能无法消化这些过剩产能,中国扩大内需的形势会变得更为紧迫。
                                       (香港《商报》,2009.3.24)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09年3月20日收盘点位:
    道琼工业:7776.18;纳斯达克:1545.20;标普五百:815.94;英国FT100:3898.85;法国CAC30:2840.62;德国 DAX:4203.55;日经225:8626.97;上证综合:2374.44;香港恒生:14119.50;台湾加权:5390.70;新加坡海指:1745.66;越南指数:287.41;俄罗斯RTS:721.16;巴西BVSP:41907.29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09年3月27日收盘价(伦敦铜为3月26日):
    欧元/美元:1.3290;英镑/美元:1.4320;美元/日元:97.8700;美元/人民币:6.8325;美元/港币:7.7502;纽约交易所(NYMEX)黄金期货(09年5月交割):924.100美元/盎司;NYMEX轻原油(09年5月):52.380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3月期):411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09年5月):5.072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1678.00
    (摘编: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9年第22期(总第944期)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下载或查看文档附件

Tags: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跌幅创纪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