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产业的地理集中与扩散效应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范剑勇 佚名 参加讨论

    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对一个大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摸清其内在机制是保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产业集中到东部沿海地区来,这对于保持地区稳定、区域协调发展来说,是一个较为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既要保持经济的繁荣且有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又使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稳定和谐。范剑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贸易中产业的地理集中与扩散效应”(批准文号06JJD790006)着眼于这一目标进行了立项和研究,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刘修岩、邵挺、石灵云、谢强强、张雁等同志的历时4年多的艰苦奋战,已经对目前中国产业集聚的现状、机制及其对效率与福利的影响做出了深入、全面而又清晰的探讨。
    本课题完成的研究工作有:一是彻底摸清制造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全国分布的变化状况;二是将改革以来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进行按产业空间分布与产值份额进行分解,检验产业空间分布是否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三是计量分析了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工资、农民工流动之间紧密的相互关系。四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现行制造业分布的内在机制。五是从土地稀缺角度分析了现行制造业在各地级城市之间的扁平化分布的内在机制。
    通过上述工作,本课题的主要发现有:一、通过比较1980-2001年期间各省份的地区专业化、产业平均集中率、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和典型行业就业增长的动态分解,发现制造业各行业的区位分布已发生重大改变,多数制造业已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但是从2004年开始,制造业持续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扩散。二、通过计算各地区各产业的产值份额与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发现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及非农产业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第二产业的不平衡分布对地区间人均GDP之间的差距变化起着主导作用。三、通过以劳动生产率为媒介,将产业集聚(以非农产业就业密度来衡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视为净集聚效应,发现在中国这一弹性系数在2004年达到8.8%左右;同时通过计算各城市的市场规模大小,发现其对城市工资的弹性系数达到12-20%,而沿海地区各省份吸收的农民工可以有效减缓该地区工资的快速上升。四、通过对这种制造业空间不平衡分布的产生机制分析,发现各地区的需求对现行制造业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厂商之间、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享受知识外溢、平摊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等外部性而产生的互动机制(或称累积循环机制)对制造业分布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产业分布机制的发现,否决了传统的资源禀赋理论对中国制造业分布的解释。五、从地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分布又是较为平均的,集中体现为以泰尔指数来衡量的城市体系的扁平化特征,而大型城市的土地稀缺、房价水平高企直接推动了制造业从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
    基于上述发现,课题组认为,为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需要打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加快农民市民化过程、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同时,打破部分地区用地指标的人为流动限制,将沿海地区土地指标的稀缺与增进沿海地区内部的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结合起来;上述政策概括起来,即实施跨区域的城乡统筹战略。如果这一政策目标得以实施,则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可能大大增强、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将不以牺牲已有发达地区的经济效率为代价。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以下重要杂志或出版社:《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2010年第4期、2009年第8期、2006年第11期)、《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昕主编,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2008年3月。

Tags:中国产业的地理集中与扩散效应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