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中国的行业收入不平等研究:理论、经验与对策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复旦大学 马培衢整理,陈钊定稿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已经被人们普遍感受到,“收入分配不公”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不满,并且将可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表现。那么,哪些行业的收入过高?中国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对于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怎样,这又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劳动者是凭哪些因素而进入那些高收入行业的?对这样问题给出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行业收入不平等,特别是能够为我们从行业的角度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来自实证研究的依据。
    由复旦大学陈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的行业收入不平等研究:理论、经验与对策”(项目编号2009JJD790010)自2009年立项以来,组成了以万广华教授、佐藤宏教授、陆铭教授以及刘晓峰、汪汇、徐彤、孙永智等研究生为主要项目参与人的研究团队。课题组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李实老师提供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以及其它相关统计数据,考察了改革以来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模式的变迁、行业收入不平等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贡献,以及劳动者个人进入不同收入行业的决定因素。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由行业间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该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1995年到2002年间,行业间工资差距的贡献增加又主要是由一些具有国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引起的。这说明,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部分行业相对受益更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并没有对所有行业产生同样的作用。与此同时,地区、教育、所有制和职业类型以及是否有第二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也在提高,而年龄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有明显的下降。
    二、除了体现劳动者个人生产率的因素之外,社会关系网络、户籍等非市场力量也显著有利于个人进入高收入行业。这说明,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的确存在着行业层面的进入壁垒。并且,在通常被认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东部地区,这些非市场力量的作用反而更大。这就说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而逐渐消失。
    结合上述两项研究发现,本课题在实证上验证了产品市场上的行业垄断和劳动力市场上的进入障碍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两个必要条件。前者维持了企业的超额利润,后者则确保这一超额利润能够转化为个人的收入。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该项目表明,缩小中国城镇居民的行业收入不平等,需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的行业垄断。此外,减轻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等措施,也将是未来政府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以及《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12月10日)、《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12日)。今后还将有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并有英文论文入选由复旦大学张军教授主编的英文著作之中。

Tags:中国的行业收入不平等研究,理论、经验与对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