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刘玉博等:中国收缩城市存在生产率悖论吗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期
    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普遍存在。国外学者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中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了我国的收缩城市,并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观察收缩城市企业TFP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国外收缩案例的情况相反,我国收缩城市企业TFP高于非收缩城市,本文称之为我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结合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重新分布的大背景,本文进一步界定我国“狭义的收缩城市”,在此基础上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集聚经济明显下降,且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自我选择性,造成当地企业TFP水平降低。这一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认知,并对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通常意义上,城市收缩被认为是人口密集区域发生的持续人口流失现象。自1988年Hauβermann & Siebel首次提出“收缩城市”一词以来,国外学者以德、英、美、日等国家的城市个案分析为主,描述了收缩城市引发的社会后果,如经济萎缩、就业率下降、住房空置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流失等。在长期以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下,国内相关文献大多研究集聚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或过分集聚导致“大城市病”等问题,较少关注要素和资源净流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然而以持续的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普遍存在,威胁中国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城市收缩现象。黄鹤(2011)和杨东峰、殷成志(2013)较早引入了“精明收缩”的城市治理理念;其后有学者从整体或局部区域范围内识别了中国的收缩城市,并做了初步分析(龙瀛等,2015;吴康等,2015;张学良等,2016);张学良等(2016)虽然对比了收缩和非收缩县市(区)经济规模、人口年龄结构等指标的异同,但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未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城市收缩的研究尚处于“识别和辨认”的起步阶段,对城市收缩引发的经济社会效应关注不多。另外,虽然国内亦有相关文献研究人口流动的经济社会效应,但大多从宏观视角切入,关注人口流动整体上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如要素配置效率、宏观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极少采用微观数据进行分析,造成研究视角上的缺憾。本文尝试从生产活动入手,研究城市收缩引发的经济社会效应。具体来说,本文将观测样本锁定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企业,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量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分析中国城市收缩引发城市企业活力下降的可能性。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在识别中国收缩城市的基础上,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分析人口要素净流出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二,通过分析收缩城市和非收缩城市企业TFP的变化,发现中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即与国外案例不同,中国收缩城市企业TFP并没有明显低于非收缩城市;第三,进一步识别中国“狭义的收缩城市”,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企业TFP明显较低,这引发了对界定中国“城市”发展实体空间范围的重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认知,并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实证研究发现,以国际惯例识别的我国收缩城市企业TFP在基期和末期均高于非收缩城市,且回归结果稳健。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
    为了寻找“悖论”的原因,结合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本文从人口分布结构层面,以“城市实体地域”为空间尺度重新定义了“狭义的收缩城市”,用市辖区人口流失的收缩城市来表示。市辖区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较大,市辖区人口的减少刻画了集聚经济的下降。实证发现:虽然“狭义的收缩城市”企业TFP在样本考察初期较非收缩城市高,但在样本考察末期较非收缩城市低,呈现“优转劣”的发展过程,验证了“狭义的收缩城市企业TFP较低”的假说,解释了中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
    研究表明,以地级及以上行政区为空间尺度界定的收缩城市的企业TFP并没有低于非收缩城市,而“狭义的收缩城市”在企业生产活力上已经出现明显劣势,必须引起重视。这说明,我国的“城市”问题,尤其是以人口迁移为研究主题的“城市”问题,在关注人口总量增减的同时,应结合城市发展实体地域的概念,谨慎审视相关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研究还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企业的企业特征、所属行业、区域以及城市特征等与非收缩城市有较大差异,未来相关研究应分行业、分区域对“狭义的收缩城市”企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在关注城市人口总量增减的同时,应注重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市辖区人口增减是人口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结果。市辖区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城市集聚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的下降,造成企业TFP降低。因此,未来人口和城市发展政策,在关注人口总量增减的同时,应关注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促进人口在部分地域的有效集聚。
    第二,注重结合特定区域的发展,研究区域内部城市收缩问题。城市的发展寓于区域之中,应以区域的、协同发展的视角看待收缩。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我们的数据,构成武汉城市圈的6个地级市和3个县级市中,除武汉和鄂州外,其余7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广义的收缩,圈内出现明显的单极化发展趋势。从单一城市的视角看,如黄冈市,全市人口下降13.32%,市辖区人口也减少了1.82%,其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发展指标均劣于城市圈均值;但从区域的视角看,外围城市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却提高了核心城市的要素集聚程度,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率。因此,单一城市的收缩必须结合其所处区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避免过分贬低,同时应因地制宜,转型发展。
    第三,收缩城市,尤其是“狭义的收缩城市”,应制定“适应性”规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城市衰退问题。根据本文研究,我国有29.62%的地级市出现城市收缩现象,29.27%的收缩城市的市辖区亦发生人口流失。在城市收缩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结合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因势利导人口分布,制定适应性规划。可借鉴Hollander & Németh(2011)提出的所谓“精明收缩”的概念,以“更少的人、更少的建筑以及更少的土地利用”的理念,实现“更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更精致的城市建筑文化以及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城市发展。
    第四,重视城市收缩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技能分区”问题。人口的持续下降不仅降低了城市的人口数量,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动具有自我选择性,高技能和更健康的劳动力更容易流失,造成低素质劳动力人口在收缩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强化收缩。因此,伴随着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城市收缩可能形成除城乡差异外的另一种类型的区域不均等,即劳动力技能在不同空间上出现明显差异。这一问题将与城乡差距一起,对我国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未来的城市发展政策应通过高技能人才专项补贴、培育与本地优势产业匹配的专门人才等措施,遏制人口净流出地区人口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为城市创新发展做好智力准备。
    ……
    刘玉博、吴万宗,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邮政编码:200433,电子邮箱:liuyubo006@sina.com, wuwanzong@shu.edu.cn;
    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00433,电子邮箱:zhang.xueliang@mail.shufe.edu.cn。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期。
    

Tags:刘玉博等,中国收缩城市存在生产率悖论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