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不仅拉大了地区收入差距,也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在产品种类和伙伴国市场上均表现出较高的集中特征。随着要素价格和环境压力持续上升,沿海地区基于廉价要素投入的比较优势已所剩无几,中国传统“粗放型”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使得对外贸易出口未来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一方面要转变原有的出口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资源禀赋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多个方面,可以从相对数量和配置效率两个角度认识。对于资本相对稀缺的后发国家而言,资本的配置效率尤为关键。然而,作为迅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国的金融市场却呈现出了冷暖交织或“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即资金供给不足和过剩共存的局面。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体制改革滞后于实体经济,资金供不应求,金融市场的抑制特征明显,“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金,这些剩余资金以巨量的外汇储备和民间资本的形式存在着,使得中国经济又呈现出明显的资金供给过剩的特征。中国金融市场的独特现状表明,资源配置普遍缺乏效率,从而简单的规模指标或密度指标难以准确揭示其内在效率特征。这促使我们深入反思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之处及其经济后果。本文在准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衡量其对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
准确测度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是研究其影响的前提。现有文献多采用Wurgler(2000)文中发展的度量方法,以投资(I)的变动对增加值(VA)变动的敏感程度(或弹性)衡量资本配置效率。该指标揭示金融市场向正在增长的行业增加投资或对处于衰退行业撤出投资的能力,不仅具有可靠的逻辑基础,而且能够克服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跨地区可比性。Wurgler资本配置效率指标的测算需要完整的分地区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值序列,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或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流量概念。然而,由于流量数据不可得或者对Wurgler指标的理解存在偏差,我国学者在进行测算时,多选用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这一存量概念代替投资。然而,这种计算并不满足该指标的设置要求:固定资本存量既包含当期投资的价值,也包含历史上固定资本投资的折余价值。直观地,相对于流量来说,存量随着时间变化较小,从而计算出来的弹性系数往往较小。这种替代性处理并不符合该指标的设置初衷,也不符合资本配置的逻辑,测算得到的指标难以用于指导实践。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固定资本原值、净值、折旧等信息分别套算出两组分地区分行业投资序列,结合相同口径的增加值序列,通过回归估计计算出分省区的Wurgler资本配置指标。本文测算的指标数值明显高于国内多数研究的测算结果,符合直观感觉,也与衡量信贷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樊纲指数高度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本文采用修正的“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识别金融发展与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能甄别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出口的渠道。为克服资本配置效率与出口交货值的逆向因果关系以及遗漏变量问题,我们选取1978年各省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作为工具变量。研究发现,相对资本配置效率低的地区,外部融资依赖性产业在资本配置效率高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出口,即改进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地区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这意味着,地区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确是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实状况、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促使中国必须要做出内部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本文的研究意味着资本配置效率将成为促进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有力“抓手”。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能够更加灵敏地在利润信号的驱使下实现有效流动。对应中国的现实,随着融资环境的改善和配置效率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富有活力的私营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主体。根据本文的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测算结果,内陆省份的资本配置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将能够充分发挥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挖掘中国的出口潜力。
……
黄玖立,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邮政编码:300457,电子邮箱:huangjl@nankai.edu.cn;范皓然,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邮政编码:300350,电子邮箱:hrfan0208@mail.nankai.edu.cn。
全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