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灼基:环境扶贫等八大扶贫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绩显著。全国贫困人口已从30%降至4%,但目前无论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绝对贫困方面,全国农村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人均年收入667元人民币)的人口有2 600多万,其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全国城镇低于低保线(人均月收入159元人民币)的人口有2 200多万,生活状况仍十分艰难。相对贫困方面,基尼系数已达到0.45以上,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比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都大。
扶贫工作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首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广大公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和谐社会,实质上是富裕社会。当有一部分公众生活十分贫困,温饱问题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时,我们就难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扶贫工作也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城乡公众都过着小康生活。如果有一部分公众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这种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全面小康社会就不能说已经建成。
扶贫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是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广大公众普遍摆脱贫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种种措施,使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近年扶贫进展缓慢,不少地区还出现返贫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贫困标准也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资金扶贫、生产扶贫、科技扶贫之外,开拓新思路、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
第一,环境扶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资源贫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而且,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产技术不易提高,产业结构不易调整,外来投资不易进入,交通条件不易改善。有些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十分缺乏;有些地区水土流失,盐化碱化严重;有些地区山高岭峻,距离市场遥远;有些地区荒漠高原,耕作困难,产量低下。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荒漠面积达2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为了使各地区居民脱贫致富,必须改造生存条件恶劣的环境,加大环境投入,尤其是要加大贫困地区的环境投入,治山治水、治土治流,大力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
第二,教育扶贫。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职业公平、收入公平的基础。当前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最多的年份只有3%,远未达到《1991—2000年教育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指标。2003年,全国人均教育经费35美元,只相当于美国90年代1 400多美元的2.7%,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合理。总的说来,城镇占用资源多,农村占用资源少;高等教育占用资源多,基础教育占用资源少;经济发达地区占用资源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占用资源少。目前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八年,全国仍然有8 500万文盲及半文盲,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全国具备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口中,城镇是农村的55.5倍、281.6倍和323倍。教育扶贫是重要的扶贫内容。因此,要加大国家教育投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必须看到,吸收一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入学,实际上就是帮助一户家庭脱贫。
第三,就业扶贫。我国贫困人口主要是失业型的。就是说,大部分贫困人口是有劳动能力的,但由于无业可就或就业不充分,没有收入或收入微薄,不能维持家庭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要使这一部分贫困人口能够有业可就、有岗可上,他们就能够基本上脱贫。为此,一是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二是要结合国情,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培训,使他们适应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四是要改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在职业安排、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职工一视同仁;五是要对年龄偏大的职工(所谓4050人员)因才因劳选用,不要拒之门外;六是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且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七是要鼓励贫困人员自谋出路,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八是要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金额,延长还贷期限;九是要鼓励各种就业方式,例如季节工、钟点工等;十是要帮助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向非农产业,转向城镇,转向技术与专业要求不高的部门。
第四,保健扶贫。许多贫困户由于家有长期病人,医疗费用高昂,又没有收入或减少收入而致贫,这与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卫生保健支出只占GDP的0.7%,不仅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的7.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的1.9%,而且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2%还要低得多!在卫生保健的支出中,也是重城镇轻农村,一些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触目惊心!2004年,每千人医师数北京为4.2人,上海为3.24人,而贵州、广西、河南等省只有1人,这些省份农村地区更少。全国农村人口中79.1%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病伤致贫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政府必须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加大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投入,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卫生条件,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第五,调价扶贫。农产品价格偏低,工业品价格偏高,工农产品剪刀差是农民收入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建立工农产品等价交换机制;通过价格补贴或保价收购等政策措施,维持农产品的合理价格,降低中间商人的层层盘剥;通过指导价或调节价,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高价供售,获取暴利。此外,在农用水、电、煤、油等方面,国家要通过税收优惠等办法,降低价格。总之,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条件下,国家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降低农产品成本,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减灾扶贫。自然灾害是造成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国自然灾害历年不断,虽然各年份、各地区灾情不同,但每年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都十分惊人。许多农民由于受灾,耕地颗粒无收,家产荡然无存,有的地方还有人员伤亡。发生灾害的原因,除了不可抗御的自然因素外,水土流失、水利失修、江河湖海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等,也是造成灾害或加重灾害的重要原因。发生灾害时, 国家虽然全力救助,实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提高了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但长远的减灾规划和措施不够完善,资金供给缺口很大,难以有效根本改善防灾条件。灾情发生时,国家虽然保证了受灾群众衣、食、住、水、医等基本需要,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力度不够。受灾是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加大减灾扶贫的力度,不仅要整治江河湖海,而且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应急预案,而且要落实财力和物资器材的需要;不仅要帮助灾民解决一时困难,而且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做到受灾群众不再返贫。
第七,体制扶贫。由于体制转型而致贫,是近年出现的新情况。一些国有企业破产造成工人失业;一些国有企业改制造成部分工人下岗;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裁减职工等等。这些体制性原因造成职工岗位不稳和丧失岗位。到2004年底,下岗职工累计达到2 800万人。有的下岗职工虽然已经再就业,但工资往往低于原来的水平;有的只能从技术工变为勤杂工,从管理人员变为服务人员。一些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偏低,医疗无保障,费用难报销。由于不能适应体制转型而致贫是城镇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专业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现代产业变动、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变化的需要,及时再就业;要提高离退休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使那些离退休较早、离退休金标准较低的人员生活有所改善;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及时清理医疗费用欠账,并且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切合实际的社保制度,从体制上改善贫困人员的境遇。
第八,维权扶贫。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应有的权利缺乏有效保护,往往受到侵犯。由于被侵权而致贫是几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其突出表现是丧失土地农民的状况。几年来,全国侵占农民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失地农民达数千万人。许多人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一些地方政府压低征地补偿标准低进高出,大量获利;有的地方巧立名目,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款;有的地方强制征地,对被征地农民没有有效的安置,缺乏长远保障。此外,大量拖欠农民工工资,也是对农民的侵权行为。因此,保障农民在征地和务工中的权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给予农民的权利,在农民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人员发生经济纠纷时,给予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法律援助,也是扶贫的重要内容。
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创新扶贫思维,加快扶贫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著名经济学家 萧灼基)
文章出处:中国网
Tags:萧灼基,环境扶贫等八大扶贫新思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