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综述
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于2010年11月6日至8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在京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等50多家高等院校,以及来自天津市、江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安徽省等省(市)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共约12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通过筛选,本次年会共有入选论文99篇。本次年会上,围绕生态经济相关概念的辨析,生态经济思想的历史、现实与发展趋势,生态经济影响力的提升,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9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根据年会征文主题,本次年会分别设置了生态文明与制度建设、区域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与低碳经济3个专题分会场,共有25位代表做了专题报告。
一、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提升
近10年来,生态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来中国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可以从理论的高度总结为“三大贡献、三大创新”。其中,“三大贡献”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适应中国实践需要的生态经济学科群体,把生态文明上升为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形态;“三大创新”是指生态经济理论创新、生态经济技术创新和生态经济制度创新。
在此次会议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学者们主要讨论的议题之一。与会者认为,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破坏型的和生态不经济型的,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节约资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要想从根本上破解这种制约,必须将发展方式的文明基点转换到生态文明上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资源节约型战略和生态经济化战略,进行市场机制创新、政府机制创新和社会机制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是人们思想观念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很可能存在一个“区间效应”,即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生态文明会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而在跳出这个区间后,则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处于较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地区而言,政府必须从外部对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进行更强的干预。中国不同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水平不同:以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高一些,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得相对好一些,而东北及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则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是由区域内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生态化、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区域间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4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只有树立生态道德伦理观,转变狭隘的生态价值观,改革某些传统的经济机制与发展方式,切实运用生态经济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处理好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满足基本需求与提高生存质量的关系、人口的数量与素质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科技进步与“发展顶级”突破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均衡关系以及开源与节流的关系,才能有效化解生态经济的深层矛盾,构建起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体制。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与生态经济相关的新概念、新提法,例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解其涵义、理清它们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态经济理论创新滞后,同化、空化和异化问题
[1]阻碍着生态经济学的新发展。而在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理清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第一,“绿色”是一种生态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的领域相当吻合,可以说生态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也可以说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总的来说,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环境经济都是绿色经济,只是“绿色”的程度不同。第二,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从节能减排特别是CO2的控制与减排的意义上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可以被理解为生态经济在能源问题和节能减排问题上的拓宽和突破,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发展。但是,低碳经济不能代替生态经济。第三,生态经济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学科理论基础,如果从生态经济学的层次来理解循环经济,就能更深层、更本质地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同时,循环经济形成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也基本上适用于生态经济,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尚不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时,即在线形经济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阶段,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第四,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都是可持续经济。第五,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集中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解决碳的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而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正是循环经济所要解决的突出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深化。
二、中国生态经济实践的发展
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生态经济实践提供了基础,中国生态经济实践很有特色,实践经验和实践内容也很丰富,因此,要充分估计和研究中国生态经济实践。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概括此次会议上关于中国生态经济实践发展的有关观点。
第一,生态省、生态县(市)和生态村已经形成体系。不同区域在生态省、生态县(市)和生态村建设方面都有成功案例,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建设、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山水生态经济发展、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经济建设以及江西省婺源县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建设等。这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省级层面上,青海省虽然是全国唯一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省份,但其在2002~2007年之间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持续扩大,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要提高该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农林领域的生态经济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待加强。生态农业、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农民的生态经济实践行为等内容备受与会学者的关注。生态农业是生态产业体系中最基本的产业,也是实践比较丰富的产业,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模式。以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原始粗放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开发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多样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高效型生态农业阶段和安全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生态农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江西省创造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被农业部誉为“赣南模式”或“南方模式”,为南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种植、生态水产养殖、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果品业,对于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方面,与会专家指出,其生态系统功能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25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增加和生产力提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藏北高原和三江源地区的草甸、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地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而人类活动较难到达区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因此,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创新区域生态管理模式是优化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而“一江两河”农区是实现西藏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区草产业,促进西藏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推动草原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实施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惑,其实质是生态保护建设与牧民生计、牧业生产、牧区发展不同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设”草原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是草原产权不明晰、法律机制不健全、草原惠牧政策缺失、融资机制不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薄弱等多重制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水源地与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密云水库、东江源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密云水库库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层次性特征明显,从第一层次开始向后逐步展开,生态保护每提高一个层次,库区生态经济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就迈上一个新台阶;以旅游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循环农业是密云水库库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库区构筑优良的生态经济环境。东江源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采取封育保护、科学监测、退耕还林、产业推动和能源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了东江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发展,应建立生态服务产业区,加快流域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模式和技术。鄱阳湖流域“山江湖工程”在国内率先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实施流域综合管理,开创了中国大中流域生态经济建设的先河。总结这一工程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对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和实现流域科学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生态经济实践需要不同群体的广泛参与,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生态经济实践的成效。从大城市周边农民的环境行为来看,他们的生活类环境行为优于生产类环境行为,生产类环境行为优于公益类环境行为。针对这一状况,要提高农民行为的环境效果,需要建立健全农民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环境知识教育,特别要重视培养贫困和低学历群体的环境意识。从公众对森林碳汇服务的认知与支付意愿情况看,公众对森林生态功能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购买森林碳汇服务的意愿较强,购买森林碳汇服务的意识基础较好,特别是在购买生态彩票方面潜力较大。实证研究表明,是否愿意为个人排碳付费、森林固碳是否应得到补偿、是否知道森林有固碳作用、个人是否有必要减排和性别这5个变量对公众购买森林碳汇服务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第三,城市生态经济问题值得关注。与会者认为,生态经济实践不能只关注农林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也应成为生态经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应该成为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天津生态城建设作为成功的案例,其建设规划坚持“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三和”原则和“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的“三能”标准;其建设规划的思路是:第一,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健康安全的自然生态体系;第二,坚持资源节约,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循环高效的产业支撑体系;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友好的人居环境体系;第五,坚持先进方向,构建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第六,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公平的管理运营体系。
天津滨海新区国投北疆发电厂作为循环经济示范电站,与国外的第一个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很相似,但总体水平更高,而且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需要加强对其在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
与会学者认为,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节水、节能、节地,城市的潜力都最大,特别是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建筑方面,在现实条件下,将太阳能转变成光伏电源在短期内不能大规模实现,但可以通过改善房屋设计来有效利用太阳能,特别是城市高层建筑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应从建筑节能做起。建筑业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降低能耗的可能性,积极提高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资(能)源效率是建筑节能的核心,全面考虑降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在城市交通方面,尽管电动汽车可以大量推广,且市场潜力很大,但最终还是需要用电。从电动汽车这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说,发展和推广这一产品在经济上并不见得合算。因此,从根本上讲,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是最有益的。解决大城市的交通问题,还是应该以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主。在这方面,各级政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同化”指生态经济学被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同化;“空化”指生态经济学没有按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而是按工业文明的理论框架去总结生态经济的实践;“异化”指生态经济学成为了生态学的二级学科,经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被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