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综合研究 >> 正文

张立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http://www.newdu.com 2021/12/13 爱思想 张立群 参加讨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良好开局极为重要的战略安排,必须全力抓好落实工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面对空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要化危为机、把握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立足自身,全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15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经过第一个百年的伟大奋斗,我国已经集聚了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多方面有利条件。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终端连接数均居世界第一。我们有规模庞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有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资源,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第一个百年的伟大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通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政府职能的日益规范和加强,人民生活持续较快改善等,都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至为关键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使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美元口径)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到17.4%。只要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动员和发挥国内一系列有利条件,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率先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开启经济增长回升向好的新周期,中国就一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走出持续低迷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就一定会带动世界各国与我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就一定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经济全球化开新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新时期。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马克思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讲到再生产理论时指出:“资本再生产过程,既包括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流通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一环节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独立运动。
    因此,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坚持整体联系、系统运动的观点。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再生产的周期运动,也表现为供给与需求在总量方面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决定的过程。具体分析,生产与流通形成供给;分配和消费、投资的愿望形成需求。供给与需求通过交换建立联系,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决定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考察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层面的关系是否顺畅。首先,生产决定供给。包括供给的数量、结构、质量等,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就需要考察决定生产的各类因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生产的组织及与之关联的制度等等。供给学派主要从这个基点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据此构建并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函数及相关模型。其次,产品和服务需要依靠流通到达市场购买者那里(商品生产条件下),流通理论及供应链概念主要基于此产生和发展。简言之,供给的形成包括了生产和流通活动,涉及到供给学派理论、流通理论等比较丰富的研究,是人们讨论经济增长状态及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考察,仅分析上述领域显然不够。供给(商品或服务)在市场得以实现其价值的决定条件,在于需求。没有需求,商品就不可能实现“惊险的一跃”。诚然,供给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假设,从中长期看可能成立。但这需要抽象掉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些具体联系。企业推出一款新产品,必须要做认真的市场评估。对需求的关注,形成了从总量角度研究需求的宏观经济理论,从价值量角度考核一个时期的需求总量状态,对于分析该时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平衡状态,考察整体经济活动的循环状态非常重要。宏观经济理论主要研究需求,包括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需求的决定等。由此还要分析相关的收入分配活动、投资偏好、消费偏好等等。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需求决定供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对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及问题的分析,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辩证的方法,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上述观点出发分析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供给方面考察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状态,主要包括对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质量的分析。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主要的分析方法,一是用既有数据,比如,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主要经济数据,通过生产函数包括面板数据等分析方法得到结论,判断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二是通过要素供给分析,比如,人口老龄化,技术供给从后发优势到后发劣势等,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三是国际比较,也就是通过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归纳作出判断,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下降。这三种分析都不全面。第一,生产函数方法基于供给学派的理论框架,对社会再生产运动缺少全面把握,忽略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其结论不够严谨。可能会误将需求制约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判断为要素供给因素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第二,从要素供给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确实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有影响,但仍然是比较小的边际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909万人,应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00万人左右。这表明我国现在仍然有丰富的人力和人才资源。技术供给来看, 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2.44万亿元,占名义GDP的比重达到2.4%;有效注册专利超过1200万件,高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全部注册专利的总和。可以认为,由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非常活跃,产业技术更新是普遍的。这表明,我国已经形成了应用技术方面的供给能力。如果再考虑新型举国体制未来的潜力,对我国的技术要素供给能力必须要实事求是的判断。综合研判,我国目前的要素供给能力并未明显下降。第三,使用国际比较,则必须要注意中国特殊的现代化道路。国际比较,要特别注意样本的可比性。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发达国家要突出。当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时,我国还有6亿左右人口每人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潜力和能量、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能量远大于发达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时的一般情况。综上,从供给角度研判,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要点,恰恰是要把这一潜在增长能力充分释放出来。
    从需求角度考察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则可以发现十分明显的问题。2010年以后,受出口、投资等需求增速持续大幅下降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具体表现为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增速下降进一步约束了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其中出口(美元)增速由2010年的31.3%持续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0.5%;投资增长率由2011年的23.8%持续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5.1%,这主要受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影响。导致房地产投资自2010年大幅下降,带动制造业投资自2011年大幅下降等。
    综上,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约束供给潜力释放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内需增长乏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尽快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特点,立足自身条件,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非常及时、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扩大内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参加全国两会时指出,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认识我国内需潜力的基点。有些观点认为,随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我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满足,进一步扩大面临天花板。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城镇化仍在较快推进,城镇人口特别是户籍人口仍将持续较快增长,以更高的质量和功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14亿多人口美好生活需求释放为基础的国内需求,潜力非常巨大。
    扩大内需必须找到有效的实施路径。2020年以来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但成效不够显著。这是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支持企业的相关措施,例如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等,对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效果不够明显;此外,支持居民扩大消费的措施,例如发放消费券等,在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好时,效果也不够明显。相关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进而带动内需全面回暖的作用。为此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必须尽快实现“从有到好”的跨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主要由政府承担。我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水平,对标全面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其水平必须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比较,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全面覆盖、高水平保障全体人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比较,差距仍然很大。这些方面的建设活动,必须加快高标准高水平起步。要切实加快相关综合规划的制定工作,依据规划尽快增加重大工程项目储备。要把工程项目储备与地方政府专项债、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安排紧密对接好,尽快提高财政、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围绕“两新一重”建设尽快见到实物工作量。要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显著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的效果显著增强。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必须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政府中长期债券发行潜力,以及补短板、强基础建设的迫切需要等综合评估为依据。必须以加快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目标。
    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并见到显著成效,国内经济大循环就会全面畅通,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就会极大巩固,新的发展格局必将全面构建。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良好开局。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Tags:张立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