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史 >> 正文

[文萃·连载4]林满红:两千年间的“佛”与“国”传统中国对西方货币领袖头像的认知

http://www.newdu.com 2018/3/20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林满红 参加讨论

    
    六、“佛头银”等的背后文化意涵
    曾做过举人、省级官员的幕僚和知县的包世臣于1837年说:“民间买卖书券,十八九亦以银起数。”[[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9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11页a。]从近年来清代台湾民间买卖契约的大量汇编中可以看出,包世臣所说的银,如果是银圆而且是以“银”称呼的话,还主要以“佛头银”“佛面银”“佛银”称呼,参见图3。
    台湾民间所用银圆,康熙、雍正年间偶而也有“佛头银”或“佛银”的称呼,显然是指从荷兰等欧洲国家流入的铸有头像的银币,但数量极少,且与1772年至1822年间墨西哥所铸的西班牙银圆不同。[郑永昌:《清代前期台湾货币流通的发展与演变(1684─1800)》,《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19卷第1期(2001年)。]1775年以后,银圆的这种称呼显著增加。
    在今天台湾屏东的潮州镇与崁顶乡,留下清嘉庆年间由福建永春迁到该地平埔族力力社居住的陈家,之后产生的土地买卖与金钱借贷等古文书契全部共有388则。其中契文内有“佛银”者195则,有“佛面银”者22则,有“佛面番头银”者1则,有“剑银”者5则,有“花边银”者2则,有“双柱银”者2则,有“清水银”(非“烂版银”)者1则,有“洋银”者7则。在这些有“银”称呼的外国银币中,“佛银”占82.97%,“佛面银”占9.36%,“佛面番头银”占0.42%,三者共占92.75%。出现“佛银”“佛头银”“佛面番头银”的契文占所有契文的比例为56.17%,参见表2。其中按朝代的顺序来看,乾隆朝3则,皆为“佛银”;嘉庆朝36则,当中“佛银”31则,“佛面银”4则,“佛面番头银”1则;道光朝78则,当中“佛银”67则,“佛面银”11则;咸丰朝8则,当中“佛银”6则,“佛面银”2则;同治朝20则,皆为“佛银”;光绪朝18则,皆为“佛银”;明治年间1则,为“佛银”,参见表3。 
    
    除力力社文书之外,如与已出版的其他台湾南北6个地方古书契做类似统计后加总,得到表4和表5。由表4可知,道光年间使用“佛银”(包括“佛头银”“佛面银”等)从事经济交易者最多,其次为光绪年间,再次为同治年间,第4位为嘉庆年间,第5位为咸丰年间,第6位为乾隆年间,第7位为明治年间。由表5可知,使用“佛银”交易书契约占使用有“银”称呼的外国银币交易书契的97%(96.90%),约占书契总数的44%(43.99%)。由此可更仔细地看到“佛银”等称呼在经济交易相关文书中的运用情形。
    
    
     以“佛银”“佛面银”“佛头银”“佛番银”“佛面番头银”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圆,把西班牙国王头像称为“佛头”或“佛面”,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何深刻意涵?一般百姓如何建构他们视觉世界中 “佛”“佛头”“佛面” 的意象?
    先说明极具视觉震撼力的佛像雕塑的起源。根据李玉珉的研究,早期印度艺术是“无偶像”的,所以在早期的佛教艺术里,常以佛足、佛座、菩提树、法轮、佛塔等象征物来代表佛陀。纪元前后,印度艺术开始进入偶像时代。因亚历山大征服印度之后早逝,由留下来的部将所建立的王朝影响当时的印度,加上印度本土文化的自生发展,于是出现许多佛陀、菩萨、观音的雕刻。其后佛像雕塑种类增多,组合也越来越复杂。[李玉珉:《神佛的世界》,收入冯明珠主编:《佛陀形影》,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版,第7─8页。]
    中国宗教雕塑的起源甚早,新石器时代即有宗教雕塑的制作。纪元前后,大约在中国进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随之由3条路线传入:(1)由东印度经海路传到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2)由印度东北,经缅甸至云南,北入巴蜀、汉中地区;(3)自印度中部、西北部,经中亚丝路,东入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李玉珉:《北魏的造像》,收入冯明珠主编:《佛陀形影》,第177页。]然而佛教在汉代仍属于萌芽阶段,宗教雕塑处于中国雕塑的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势力的蓬勃发展,宗教活动频繁,佛寺林立,佛教雕塑数量激增,成为中国雕塑的主流。两晋南北朝的石窟雕塑以及金铜造像皆为其例。其造像各地风格面貌不一,各成体系,或作汉式佛像,或西域色彩浓郁。[李玉珉:《中国宗教雕塑概论》,收入冯明珠主编:《佛陀形影》,第157─158、159、175页。]根据刘淑芬的研究,除重要庙宇之外,在山西、山东一带的北朝时期已有村庙建造佛像。[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年印行,第506─522页。] 2015年11月19日笔者参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其中有合家供奉的北齐与隋朝的佛像。北齐佛像下刻“左平六年四月廿五日佛弟子贾腞敬作石一欧。今得成龛合家供养佛□”。隋朝佛像下刻“大业四年六月廿三日弟子马郭奴为七世父母是马文通回□眷属□□阿弥陀佛□区所生”。往后的朝代里,一些信徒家中也供奉佛像,例如在明代居士家里的佛室中,有释迦、文殊、普贤或观音等造像。[[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428页。]根据Stanley Kenji Abe的研究,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古董市场上,出现很多用青铜、玉或石刻的小佛像。相对日本有较多大型佛像流入西方博物馆,1845年以后流入西方博物馆的中国佛像大多为小佛像。[2013年5月14日Stanley Kenji Abe于台湾师大美术系演讲:“Moving Buddha: Chinese Sculpture and Global Modernity.”]小佛像的流播也使佛的视觉意象更能普及民间。
        (待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文萃·连载4林满红,两千年间的“佛”与“国”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