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第8期 张抗 卢雪… 参加讨论

3.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
    

    既然油气进口依存度至少在近中期仍将不断加大,就迫使我们更多地关注进口如何获得。进口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对此己经有许多论述[11,12],笔者结合本文的讨论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1)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
    目前,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即使有此合同,也多就近销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能源外交只能给油气贸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具体的运作还要依靠公司按市场规则经营,“贷款换石油”就是其例。既然进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提高经营水平。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丧失了创建石油交易所的良机。目前刚刚恢复的交易所涉及的品种、经营规模都不够理想,与我国即将成为第一油气进口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交易所的油气运作和金融运作将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油气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现短期的现货买卖,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2)继续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
    中国在“进口来源国多元化”方面是做的较好的,不及美国却优于日本、韩国、印度,与欧盟比各有所长[13],且近年来变化不大。以中东所占比例计,从2000、2001年的53.6%、56.2%降到2006、2007年的45.2%、44.6%,但2011年回升到51.5%[14]。以国家集中度计亦不算太高,2006年G3(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占44.2%,G5(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阿曼)占64.2%;2011年G3、G5的国家和顺序无变化,其占比例分别为43.0%、57.9%。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欧盟,特别是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减少,中东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将日趋加大。同时,从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巴西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也有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3)进口方式的多元化
    油气进口可分为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方式。今后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我们应更重视船运,尤其是对于天然气而言。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造船业低迷、造价降低的现状,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四、对与油气进口有关认识问题的探讨
    1.油气进口与能源安全
    
“二战”后,应对石油短缺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冷战背景下,大肆宣扬的“为石油而战”似乎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信条。但是在“后冷战”时代,日趋成熟的国际市场和能源安全应对措施使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有更新的必要。这里仅结合进出口资料探讨几个问题。
    (1)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
    上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依赖大量的进口石油,当时石油进口量越大,受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危害越大。于是,有研究者提出石油进口依存度50%为安全警戒线,进而有人“发挥”为进口依存度达60%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这种理论其实仍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夸大了外部因素对能源安全的威胁,把能源进口与能源安全问题简单并列。不幸的是,这些却被不少人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并不计条件的加以引用。细而究之,当时提出的上述数字和设想都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当然也经不起以往和现今众多事实的考验。按照以上逻辑,那些不产油的小国应该是最不安全而无法生存的了。因此,这一理论不但对有准备的发达国家无效,对大国无效,即使对发展中的小国也无甚意义。
    (2)建设足够的储备、参与国际集体应对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应对必需品短缺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全储备。如果石油进口国普遍建立34个月的石油储备,在系统的安全应急措施下,则至少可以保证2个月的正常经济运作和社会生活。石油库存的“储”和应急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的“备”,构成了保障石油/能源安全的现代盾牌[2]。反过来看,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锐的石油出口国,能经受得住石油出口中断2个月以上吗?换言之,石油输出国人为的以禁运为“石油武器”,已不能对有充分储备的进口国产生多大影响,反而会伤及“自己柔软的下腹”。进一步看,作为集体应对措施,国际能源署(IEA)不但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储备下限,而且完善了可能出现短缺时的集体应对措施,20多年来成功地应对了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次可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的事件。我国的战略储备已达近1个月,要求在“十二五”末达到2个月并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安全预警体系,石油战术(商业)储备己达1个月。足够的储备不仅使我国有了应对意外事件的物质基础,也为参加或建立与经合组织(OECD)国家间的石油集体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国际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单独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储备加国际合作如同为石油安全安上了“双保险”。
    (3)与石油输出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上世纪后半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OECD的对立是旧宗主国与(半)殖民地、两大阵营间尖锐斗争的表现,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地球村”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已经有可能在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共存的关系。主动实行“合理价格带”的价格政策,在供应量下降时主动增加产量等就是这种新关系的具体表现。中国已经把互利共赢、建立和谐世界作为宗旨,与输出国间就更有可能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从而增强对石油安全的保障。
    2.大量进口短缺能源可以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
    
在资源分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的“地球村”里,不会再有人坚持什么“自给自足”,那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必要的。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且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能源“缺油少气”(至少常规油气是如此),就算是“富煤”也分布不均(南方少煤)且短缺焦煤等煤种。总之,在不能满足需求时,大量进口是顺理成章的事。换个角度看,作为资金相对充足的“世界工厂”,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近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利用世界资源是世界分工合作的一个体现,也是促进世界繁荣、特别是经济欠发达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必要举措。
    囿于闭关自给思维的影响,一些人总怕进口多花钱多,会失去了自主性而“受制于人”,会制约经济并危及安全,对进口依存度加大产生畏惧,就像加入WTO之前不少人怕“引狼入室”一样。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进口油气能源不是进口奢侈品,作为原料它能生产大量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作为动力它会推动更多企业开足马力,推动交通和物流,使社会加速发展,创造数倍于其自身的财富。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大力节能、发展生产,尽力减少对国外能源的进口;另一方面,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国油气资源进口的持续增加,积极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抗,梅新.我国能源及油气弹性系数分析[J].中国能源,1992(11):25-29.
    [2]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954.
    [3]张抗.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J].中外能源,2012,17(7):513-520.
    [4]田春荣.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56-66.
    [5]张抗.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09,14(8):11-14.
    [6]李跃群.2020年我能源消费量增43.7%[N].中国石化报,2012-06-12(5).
    [7]朱凯.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1):34-47.
    [8]张抗.2015年天然气供需预测和对策[J].天然气技术经济,2011,5(1):1-8.
    [9]张抗.中国油气战略接替形势和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5):628-639.
    [10]刘晓逸.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模式改进研究[J].中外能源,2012,17(5):5-11.
    [11]徐小杰.石油啊,石油——全球油气竞赛和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3-184.
    [12]陈新华.以国际视野看能源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25-28.
    [13]张抗.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9,17(6):17-21.
    [14]马俊睿.2011年中国原因进出口贸易回顾[J].当代石油石化,2012,20(3):11-15.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Tags: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