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中)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第8期 张抗 卢雪… 参加讨论

三、迎接油气更大规模进口的对策
    1.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双双居世界第一位的前景
    
总体上,我国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明显降低亦有相当大的难度。以下就中国石油进口前景做具体分析。
    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国、中国、日本三国的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3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经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前文从设定进口和生产量年增率角度对2020、2025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行了预测,下面从消费角度提出另一预测方案。
    根据政府人士的发言,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6],以石油占20%(仅比2010年的18.1%略有增长)计,则需要消费石油7亿吨。以国内产量基本稳定、产油2亿吨计,届时需要进口原油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71%;以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2.31%计,2020年国内产油2.5亿吨,届时需要进口石油4.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4.3%。后一组的数字与前面的预测结果(2020年进口量4.64亿吨)基本吻合,皆超过美国2011年的原油进口量。美国专家根据其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替代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推测美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下降[7]。仅以页岩油开始规模开发的2008-2011年计,原油进口年增长率为-2.97%,考虑到此势头还会加大,笔者以年增长率-3%预测,2020年美国原油进口量为3.38亿吨。由此可见,在2015-2020年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样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1070亿立方米、981亿立方米、840亿立方米和309亿立方米。前三者居世界进口量排名前三位,中国尚未被列入重要天然气进口国。由于非常规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在2015年后可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并将逐年降低天然气净进口量。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届时进口量可能达到900亿1000亿立方米。笔者[8]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年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届时进口量为1500亿1600亿立方米。考虑到2006-2011年间日本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递减率为1.97%,即使日本停止核电,而且一半需以增加LNG进口来弥补,其2020年的进口量也不过1200亿立方米左右。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显然,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少在近中期还需要加大油气进口量,并相应提高进口依存度。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认识它以及采取怎样的应对政策。
    2.提高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1)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降低能源/原油进口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对能源消费增长进行控制,即在保障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能源战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IEA2010年的数据,以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当量/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以单位GDP耗油量(吨/千美元)计,中国为0.13,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显然,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的潜力是巨大的。
    (2)增加国内能源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能源进口的另一侧面。这里强调的是:1)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大大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又不断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展现良好的增产前景[9]。2)注意以国产能源代替进口能源。长远看,要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近期看,要发展以气代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主要利用纤维素等非食物原料制油气)等。
    (3)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世界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有些国家以进口原材料为主,有些国家则反之。对于先进的油气进口国来说,依靠先进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油品和油气化工产品,并尽量加大其出口比例,能以出口收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进口支出,有利于石油工业本身的进出口平衡。显然,某些产品进口量很大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能否以此产生更高的价值。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184.41万桶/日、167.15万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万桶/日、210.64万桶/日;油品进口多为价低的燃料油,出口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品。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以及高价油品、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近年来,我国油品出口量持续大幅增加,使得油品净进口量从2004年的2642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000万吨,也减少了油品进出口间的差额。
    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
    (4)转变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为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创造条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节能减排落实难、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3]。或者说,在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片面追求GDP超高速增长,某些规划所拟定的节能减排指标是很难实现的。为此,须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之形成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结构[10];适当降低过高的GDP年增长率、增加第三产业份额。这将从根本上为降低油气进口增速创造较宽松的条件。当然,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应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进口增速的降低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Tags: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中)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