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我国重点化工行业包括合成氨、尿素、磷肥、炼油、纯碱、电石、氯碱和甲醇产能过剩的情况,对产能过剩的形式、成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8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合成氨,尿素,磷肥,炼油工业,纯碱,电石,甲醇,生产能力,述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就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
1 产能有关术语的约定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对下述术语及其概念作如下约定。
1.1 产能分类
有效产能指始终在开车的生产装置能力。无效产能指停产两年以上的装置能力。淘汰(转移)产能指已拆除的生产装置能力。在建产能指在建设期间的产能,建设期通常2-4年,行业不同,年限不同。缓建项目指建设期相应增加。试车期通常半年到一年,试车期不是指财务分析章节的概念。规划产能指在做前期工作的项目生产能力,通常指项目已做可研报告。
1.2 产能计算方法
对于现有产能,通常是指装置的设计公称能力,不是装置最大生产能力。很多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按改造后能力计算,装置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通常以能力最小的设备能力计算装置能力。新投产产能:国外按月份计算当年有效产能,国内通常按满年计算。在建产能:经核定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后,或经过有关部门验收后,应列为有效产能。规划产能:通常只做预测时参考。
1.3 产能过剩的判定
经济学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其产能指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即称之为产能过剩。
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通常认为产量(需求量)/有效产能比值在80%-95%是正常状态;超过95%,属超负荷运行;小于80%,则属产能过剩。
2 重点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状况
2.1 合成氨
产能过剩状况见表1和图1。

2.2 尿素
产能过剩状况见表2和图2。

2.3 磷肥
2012年磷肥产能过剩严重,见表3和图3。

2.4 炼油
我国炼油装置开工率维持在80%左右。产能过剩状况见表4和图4。

2.5 纯碱
我国近年纯碱行业产能过剩状况见表5和图5。

2.6 电石
我国2012年电石行业生产能力3472万t/a,产量1869万t(协会统计约2000万t),开工率53.8%。其中,装备水平较高、节能减排效果较好的密闭式电石炉产能1860万t/a,仅占57.6%,技术水平落后的内燃式电石炉产能1370万t/a,占42.4%。电石行业产能过剩状况见表6和图6。

2.7 氯碱
我国近年烧碱和PVC产能过剩状况与预测见表7和图7。

2.8 甲醇
我国近年甲醇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及2015年预测见表8和图8。

3 产能过剩的几种形式
1)产品产能过剩,同时产业技术落后。多数是规模小的生产装置,如小农药、小染料、小化肥等。
2)产品产能过剩,生产技术并不落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如近期新建的氮肥、纯碱、甲醇、烧碱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装置。
近几年新建的煤头甲醇项目,大部分是50万-60万t/a装置,技术水平并不算落后,但近几年建了几十套。
我国2012年纯碱能力2890万t/a,产量2404万t,消费量2236万t,到2013年底产能达到3190万t/a,如果规划能力全部实现,不用5年时间产能达到近4000万t/a,产能大幅度过剩。但是,新建的装置规模绝大部分是行业门槛规定以上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当今很先进的。


我国正在建设的纯碱项目见表9,规划建设的纯碱项目见表10。
3)产品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主要指部分新材料、部分合成材料产品、部分有机原料产品。
(1)氟化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截至2012年,我国氢氟酸、氟化铝、聚四氟乙烯、氢氯氟烃(HCFCs)、氢氟烃(HFCs)类产品、氟橡胶的产能均已达到世界第一。初级加工产品产能过剩,而深加工产品大量依靠进口。
氟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堪忧,高品位萤石等优质氟资源过度开发,并以基础氟化工产品的形式过度出口,低品位和回收氟资源开发利用则不足。
产业集中度低。莹石开采企业达数百家,氢氟酸企业有几十家,ODS替代品生产企业有十几家,技术门槛最高的含氟聚合物生产企业也有七家。
初级氟化工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端氟化工产品价格坚挺。
(2)工程塑料。2012年,我国工程塑料生产能力近194万t/a,产量103.3万t,平均开工率53%。表观消费量275万t,国内产品市场满足率仅37.5%。见表11。

4)产品产能并不过剩,技术水平也不低,但发展面临挑战。如煤制烯烃,长期看对油头烯烃构成威胁。
(1)煤制烯烃。近几年在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国家和地方规划了一批煤制烯烃或甲醇制烯烃项目见表13。
2012年,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累计生产烯烃54万t,利润达到约9亿元;
2012年,神华宁煤烯烃生产40.5万t聚丙烯,17.8万t混合芳烃,6.6万t液化气,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利润4.15亿元;
大唐多伦MTP项目,利用劣质褐煤为原料,2012年下半年逐渐实现70%负荷运行,首批产品已开始销往华北市场;
中原石化20万t/a SMTO项目,运行负荷保持在81t/h,为设计负荷的110%,实现了新突破;
另外,还陆续新建和在建一批煤制烯烃项目或甲醇制烯烃项目。
宁波禾元60万t/a DMTO项目,是首套以外购甲醇为原料,在沿海地区建设的大型甲醇制烯烃项目,于2013年2月投产;

2012年3月,久泰能源(准格尔)有限公司60万t/a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开工;
2012年5月,富德(常州)能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30万t/a甲醇制烯烃在江苏常州新北工业园区开工;
2012年5月,联想控股滕州化工基地30万t/a MTO项目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奠基;
2012年10月,浙江兴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60万t/a甲醇制烯烃项目在浙江嘉兴港区开工;
2012年12月,山西焦化60万t/a甲醇制烯烃项目获得山西省发改委核准批复。
今年3-4月份,国家发改委又新批的几家煤制烯烃项目:
① 中石化的贵州织金60万t/a。
② 中石化和河南煤业的河南鹤璧60万t/a。
③ 中煤集团的陕西榆林二期60万t/a。
④ 甘肃华鸿汇金公司的甘肃平凉60万t/a。
另外,规划的项目还很多,估计有几十个。
(2)乙烯行业情况。截至2012年底,国内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31套生产装置,总生产能力1676.5万t/a。见表14。2012年石脑油裂解乙烯产量1487万t,同比下降2.5%,MTO乙烯产量约37万t。2012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达到3210万t左右。乙烯企业的忧虑是乙烯原料优化与供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受轻烃资源限制,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原料虽可做到相对优质,但不廉价。尽管我国大部分乙烯装置实现了与炼油的一体化,但相对于乙烯规模,目前所配套的炼油能力普遍偏小。国外很多国家以轻烃为原料,如图9所示。我国的以石脑油为原料乙烯竞争力不强。2012年我国石脑油制乙烯产量1487万t,虽然短期煤制烯烃对石脑油制乙烯不会构成威胁,但长期会有竞争风险。


4 产能过剩成因分析
4.1 市场驱动
近1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产值、投资和盈利水平年递增率均在20%以上,有的年份在30%以上。这主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这10年国民经济增长率为10%以上。由于经济持续向好,造成对行业发展有比较乐观的判断,有投资的冲动。近10年我国外贸形势好,出口拉动了国内的生产,带动了化工行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性发展。国外很多产业也是如此,发展到一个阶段,必然发生产能过剩现象。
4.2 政府驱动
4.2.1 GDP的驱动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对企业新建项目尤为积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如在有煤、盐和磷等化学矿资源的地区,地方政府要求本地资源至少要大于50%就地加工,有的甚至全部留在本地发展,不准运出。
4.2.2 政府项目审批权力下放
自2006年7月1日起,国家机构改革,下放项目审批权。目前国家审批的已很少,除了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和煤化工外,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在省级或省级以下的政府审批。这样,就等于完全放开。
4.2.3 执行产业政策不力
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如同虚设,有利的执行,不利的绕开。
4.2.4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不能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空转,缺少统一行动,损坏上级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4.3 项目风险分析不足
(1)没有按照程序做。新建和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应该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两个阶段论证,现在很多项目简化了程序,对于技术改造项目,甚至直接进入设计阶段。
(2)项目论证不充分。业主自信心较强,没有对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进行全面分析,也没有对项目的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对项目的风险估计不足。
4.4 历史形成
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建设了很多氮肥、甲醇小厂。几乎各县都有氮肥厂,有的县有两三个厂。尽管多年来改制改组、兼并重组,但很多企业还是由小改大,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
4.5 破产和淘汰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不断提高,不断退出,国外已经成为惯例,在我国做起来难度很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甚至还进行地方保护,使得该退出不退出、该淘汰不淘汰。
5 措施和建议
5.1 政府从严掌握产能过剩行业产业政策
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门槛指标。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对产能过剩行业,要严格把关,控制审批扩能项目。提高能耗、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等。
5.2 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
建立新建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机制;研究产能指标和排污指标的市场化,引导以合理价格交易;积极争取国家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向地方政府争取土地盘活政策;引导利旧、旧设施市场化转让;引导技术工人向先进新建产能或相关行业流动。
5.3 鼓励行业内外兼并重组
鉴于中小规模生产装置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的缺乏,鼓励同行业的大型生产装置企业兼并重组,改造现有装置,提高技术水平。鼓励外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过剩产能,或是改造现有装置;或是利用现有土地、人员、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其他产品。
5.4 加大高能耗和环境污染惩罚力度
以行业综合平均能耗为标准,单耗高的要相应提高耗电单价,以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以COD、氨氮等指标为依据,逐步提高污水排放价格,缩小排污成本与治污成本的差距。
5.5 逐步取消优惠政策
逐步取消电价优惠,使不同规模产能公平竞争;逐步取消铁路运价优惠,使东西部地区产能公平竞争;逐步取消淡储优惠政策,使不同资金实力的产能公平竞争;逐步取消税收优惠,使化工行业与其它工业公平竞争;逐步取消出口关税限制,使国内与国际公平竞争。
5.6 加强投融资信贷管理
投融资信贷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办理投贷款业务,对于产能过剩产业要从紧掌握,对于个别竞争力较高的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避免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金融风险。
5.7 加快推进过剩产能行业转型升级
搞好装置本身的技术改造。要大力开发先进技术,推广适用的工艺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升装置利用率和竞争力。要搞好产品升级换代。改进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开发适合于企业本身的新项目,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等。
5.8 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第三世界国家对基础化学品还有很大的需求。一是要开拓国际市场,销售部分化工产品,减轻国内压力;二是转移部分剩余产能,到国外去建设化工基地,如非洲大陆,化工生产还几乎是“处女地”,要利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发展和转移国内的化工生产。要努力开拓发达国家的产品市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化工公司退出了基础化工产品的竞争,转而发展高精化工产品,国内相关企业要打进他们市场。
(作者单位: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