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尤其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美国的常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不足40亿吨,居世界第11位,但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达3 016亿吨,居全球首位。此外,美国常规天然气可采储量为8.2万亿立方米,居全球第四位,页岩气可采储量达24.4万亿立方米,居全球第二位。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373亿吨,占全球份额的28%。
2)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领先的科学技术,21世纪以来,石油领域内的水力压裂和水平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使多个不具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田成为具有相当可采储量的大型油气田,加之竞争机制活跃,以及国际油价高企,揭开了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水力压裂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打井时间,提高了单井产出率,直接推动了美国石油产量提高。
3)产业回归与再工业化的要求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揭开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序幕;2009-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等多项政策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除了税收政策,制造业成本的降低也是吸引制造业重回美国的重要基础。页岩油气产量的快速增加大幅降低了美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原料价格,同时降低了化工产业成本,大大吸引了制造业重回美国。
4)新能源发展的倒逼机制
新能源发展在美国由来已久,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步伐仍然较为缓慢。1985-2000年,可再生能源占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8.1%降到6.3%。2000年以来,面对新一轮国际油价暴涨,传统能源供应不足,美国政府加大了新能源发展力度,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由2000年的6.3%提高至2012年的8.5%,推动了美国能源独立进程(见图8)。
图8 1949-2012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EIA
2 美国“能源独立”对全球的影响 在过去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美国能源独立已对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能源格局、地缘政治等产生重大影响,未来这一影响仍将继续。
2.1 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
美国能源独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了美国制造业回归进程,推动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动能,并在未来可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居于领先地位;二是对全球其他经济体尤其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工业发展和贸易收支产生不利影响,迫使其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球经济重新实现平衡;三是美国石油进口量下滑推动贸易赤字大幅收窄,为美元提供较强支撑,美元有望步入上升周期,进一步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四是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升值压力或将减弱,对中长期人民币走势将产生一定影响。
2.2 推动全球油气格局发生变化
概括而言,中短期世界石油格局表现出“需求东移、供应回归”的特点。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和石油产业的重心继续东移;另一方面,美国供应增加有助于改善全球供需不足格局,使得西半球石油供应在全球地位日益重要,未来中东在世界能源板块的战略地位将相对弱化。
受此影响,全球油气贸易格局也将发生较大调整,一是美国原油进口量下降,将为其他国家尤其中、印等石油消费大国腾出更多资源空间,推动全球原油贸易继续东移;二是美国成为主要的油品出口国,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型炼厂构成挑战,也使得全球成品油贸易较原油贸易更加活跃;三是将打破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的垄断供应地位;四是增强美国石化工业竞争力,全球石化产业布局发生重要调整;五是全球能源运输的货源结构与航线分布将发生变化,从趋势上看,未来全球煤炭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输量都将有所增长,而石油运输总量将有所下降,将对全球油轮运输业构成一定打压。
2.3 降低中短期国际油价预期
鉴于美国页岩油气的发展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石油市场供应,近期多家投资银行及研究机构下调了中短期国际油价预期,预计至少在2015年以前,出现过高油价(Brent年均价超过120美元/桶)的条件难以具备。此外,美国本土供应增加也使得运输瓶颈突出,使美国享受低价的WTI原油,也使北美地区成为“游离”于现行国际石油贸易体系之外的独立市场;与此同时,Brent原油的全球计价基准地位则得到增强,但由于其产量大幅下滑,以及金融炒作力度加大,未来可能使得原油市场供求关系被严重扭曲,贸易规则不公平的现象将日益严重,将大幅增加亚洲、欧洲、非洲等以Brent计价地区的进口成本,对其石油供应和能源安全造成严峻挑战。
2.4 对地缘政治局势影响
随着美国自身能源供应的提高,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美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依赖下降,军事力量将逐步撤出这一棘手区域。但笔者认为,即使美国的能源自给率逐步上升,美国仍不太可能完全撒手中东等核心产油国利益,不会脱离全球能源市场;事实上,美国新增页岩油多为轻质低硫原油,基于炼厂的装置结构和炼油经济性考虑,美国仍需要进口一定比例的中东重质原油,2012年美国进口沙特原油连续第四年增长,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份额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15%,显示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实际依赖有增无减。除中东地区外,美国战略东移也将对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近期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加大在亚太军事力量部署,营造亚太紧张局势,使该地区的军事和能源双重角力剑拔弩张。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能源或成为军事力量之外美国推进全球霸权的第二个武器,使其在能源外交和巩固政治霸权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能源独立”并不意味着100%的能源自给自足,而是对国际市场依赖相对较小,或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最终取决于能源安全与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平衡结果。对于美国而言,能源自给率提高有其积极意义,但也不应过分夸大美国能源独立的意义,毕竟美国国内非常规油气的中长期供应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对环境尤其水资源的污染也有待评估;从本质上讲,能源独立存在阶段性或周期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受国际油价影响巨大,未来甚至不排除美国再度会从“能源独立”走向“能源不独立”。
3 对中国的启示 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的能源发展道路与美国非常相似。从供应面看,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等一批重要油田投产,我国石油产量快速提高,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同时仍有部分可供出口,直到1993年,我国才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以来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都不断攀升;从需求面看,建国之初我国石油需求的主要形式也是灯用煤油,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柴油和汽油取代煤油成为主要的石油产品,推动石油需求总量不断攀升,并在200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尤其我国当前处在重化工业的转型阶段,改革进入深水期,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一是自产石油供应增长缓慢,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使我们保障石油安全稳定供应的难度增大;二是国际油价高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环境压力日益提高。鉴于此,积极探讨美国“能源独立”的进程及其影响,充分认识美国不同时期能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尽可能避免美国的老路和弯路,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3.1 为我国的非常规油气开发提供积极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当前“页岩气革命”掀起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世界上蕴含页岩气资源的国家都希望能够复制北美的巨大成功。EIA以及我国国土资源部的评估都显示,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储量,预计总量在25~35万亿立方米,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是未来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能源。但是,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面临一定瓶颈,其地质条件、基础设施以及水资源条件都受到较大限制,美国模式很难在我国加以复制,不应生搬硬套,未来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仍需相当长的过程。
3.2 促使我国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美国自身能源供给率的提高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球能源供应,也有利于降低能源价格,尤其美国进口量的下降将为我国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同时也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应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加强中美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能源合作,积极寻求中美能源领域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同时要适时寻找机会施压美国放开原油出口,扩大天然气出口规模,改变美国目前在石油领域存在的“自由经济”不自由现象;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加拿大等国出口多元化格局,巩固与尼日利亚、安哥拉等美国减少原油进口国的关系,开展多边外交合作,进一步扩宽能源进口渠道。
3.3 结合自身能源需求特点,控制对外依存度过快增长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规模仍然庞大,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要增强我国的能源安全,从供应面来看,要继续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同时积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通过贸易手段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此外,要继续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资源收购中注意控制跌价风险。从需求面来看,尝试把“节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厉行节约法规,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发展之路。
3.4 利用全球石油贸易深刻变化的格局,加快建设我国自身的石油期货平台,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
国际石油市场话语权的提升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买家,在局部地区和现货市场取得了一定话语权,但总体影响力和掌控力仍然偏弱,很大程度上仍被动接受西方贸易规则和定价,在提高石油定价话语权方面相对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未来要结合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在现有框架下,提高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尤其期(纸)货交易的参与度,从熟悉西方规则、利用西方规则,到影响西方贸易规则,逐步改变现有贸易格局和游戏规则;二是加快建设我国自身的原油、油轮运价指数等期货交易平台,逐步参与规则制定,同时积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作者简介:戴照明,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及执行董事,兼任中石化冠德公司董事会主席。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Oil Medium-Term Market Report 2012. November 2012
[2]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2. June 2012
[3]Yergin Daniel,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NY, 1991
[4]Yergin Daniel, 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Penguin Books, 2012
[5]傅成玉.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12,8
[6]傅成玉.能源安全的全球性[J].中国石油企业,2007,5
[7]蔡希有.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机遇和挑战[J].当代石油石化,2008,1
[8]国际能源机构(IEA).中国在世界上寻求能源安全[M].魏铁军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9]王才良.石油工业140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0]张德义.中国能源消费形势与石油需求预测探讨[J].当代石油石化,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