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朝鲜战争与东北工业不建议的调整(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 王东 谢伟 参加讨论

摘 要:东北地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而且地缘优势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集中在辽宁地区的工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共中央为巩固新生政权,实现国家工业化,对东北工业的原有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通过调整不仅东北工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而且提升了相关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分析探讨朝鲜战争期间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对新时期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无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朝鲜战争,东北工业布局,调整

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东北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伐。为使东北工业企业免遭美军飞机轰炸,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满的部分工厂北迁。南厂北迁不仅改变了东北工业过于集中在南满的局面,而且有效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东北工业基地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回顾分析朝鲜战争对东北工业布局调整的影响,以及工业布局调整对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的影响,对新时期产业转移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朝鲜战争爆发与东北工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东北工业体系就已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原有设备能力计算,全国炼铁能力,东北占71%;炼钢能力,东北占91%;轧钢能力,东北占50%;发电设备容量,东北占30%;各项主要化工如酸碱等工业以及机器工业,东北占的比重都很大”,但东北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朝鲜战争爆发后,从东北工业的安全角度考虑,中共中央不得不对东北工业的原有布局进行了调整。
    首先,东北原有工业在空间布局上严重不平衡。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为实现其侵占整个中国的计划,在加紧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资源消耗型企业,在此基础上迅速形成了以矿冶业为主体的重工业格局,并在辽宁东南部出现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群。这种带有殖民地性质的工业分布使东北工业过于集中在辽宁地区,而辽宁工业的80%左右又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大连五个城市。除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有一些现代工业外,东北其他地区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以说,辽宁地区承载着东北工业的主体,是东北工业的核心区域。
    其次,朝鲜战争爆发,特别是美军入朝参战,使东北地区成为国防前哨。为确保东北地区的安全,中央军委于1950年7月通过《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以应对突发事件。因为一旦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后方运输线和东北地区将会遭到美军轰炸,刚刚恢复的东北工业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1950年8月27日,美军轰炸机悍然进入中国领空,对东北地区一些城镇进行轰炸后,中共中央立即做出反应,并于9月3日指示东北局做好战备工作,同时做好辽宁南部地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准备工作,以防不测。在当时,中共中央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加强东北地区军备来防止美军入侵。然而,单纯依靠屯兵固守的防御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东北工业所面临的战争威胁。
    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东北工业遭轰炸的危险进一步升级。随着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迅速发生严重逆转,美军和韩国军队随即开始全面反攻。1950年10月1——7日,韩国军队和美军置中国政府的警告于不顾,先后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全面推进,大有饮马鸭绿江的气势。10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0月19日开始陆续开赴朝鲜战场。“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只有出兵朝鲜,在东北和美军之间构建战略缓冲区,才能有效化解东北工业生产所受到的威胁。
    中国政府出兵朝鲜虽然主要是出于更高层次的国家利益考虑,但也有维护东北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现实原因。毗邻朝鲜的东北工业中心——辽宁南部地区,存在大量重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对新中国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使这些企业免受战争破坏,搬迁、转移、调整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东北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策略与相应措施
    
朝鲜战争迫使中共中央不得不考虑辽宁地区工业企业的搬迁问题,但工业企业的整体搬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除了机器设备的搬迁和大量人员的转移,还涉及到工业企业选址、总体布局、投资等一系列问题。
    其一,搬迁地点的选择。东北的西北部地区离朝鲜战场较远,相对较安全,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都是北迁工业企业选址的理想去处。一方面这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这里紧邻苏联,从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当时的东北局负责人就提出,“东北工业建设要着重放到北满去,可移的工厂尽量北移,尤其如机械厂等,应下决心迁移,新建的工厂放在北满”。中共中央在征求东北局的意见后指出:东北地区“从迁移本身来看,大搬(鞍山、抚顺、本溪等)不可能,小搬可根据实际可能分别现在就搬、布置好了再搬、等到非搬不可时再搬三类,以及搬往北满或搬一部分到关内两方面着手”。
    迁移与疏散东北原有工业企业的最初设想,是用一两年时间在东北的西北部建立起一些工业据点,使之能保障一定数量部队的战时需要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使搬迁工作尽量不影响正常生产,尽量减少财产损失,中共中央还专门对东北相关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做了认真部署:一是经过短期筹备即可迁移的工业企业可于1950年冬开始迁移;二是在东北北部新建若干厂房,凡属有国外订货原拟安装在东北南部各厂的设备,尽量配合移装东北西北部;三是凡计划在东北扩充、改造与新建的工厂,尽可能设在东北西北部;四是选址必须尽可能遵循资源就近的原则。无法迁移的工矿企业应坚持生产,一旦生产无法进行则尽可能迁走一些器材和贵重设备。在迁往黑龙江地区的企业中,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其前身为沈阳第五机器厂)就是当时东北北迁企业中成功搬迁并快速投入生产的一个典型例子。据统计,从1950年10月24日开始动迁至1951年5月14日搬迁工作结束,该厂共有925名职工随厂北迁,搬运各种物资1114吨,其中有各种机器366台;1950年12月1日开始开工生产,到1951年底,共生产镗床251台,433型万能铣床57台,以及大批弹头机、弹壳机和汽车防滑链子等。
    其二,工业布局的规划。关于东北工业的空间布局,中共中央提出应当有计划地疏散东北南部的工业企业;应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一带建立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必要基础,在吉林一带建立化学工业的必要基础,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增设棉纺厂、亚麻厂,并增设一个橡胶厂,使东北的后方具有相当的工业生产能力,并在保障基本作战物资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做到东北北部和南部地区工业的协调发展。另外,对东北北部原有的工业企业应着手调查,并按中央对黑龙江地区工业布局的规划,对相关企业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分配,使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工业布局更加明晰。对东北北部地区的资源状况应积极地有重点地进行勘察,以便东北工业建设能有序地向东北北部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黑龙江地区在1950年前后从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迁入工业企业26家。其中,军工企业10个:哈尔滨第一机器厂(674厂)、建城机械厂(624厂)、建华机械厂(672厂)、庆华工具厂(626厂)、华安工具厂(123厂)、和平机器厂(127厂)、北方工具厂(121厂)、龙江电工厂(671厂)、松江电机厂(423厂)、奋斗化工厂(475厂分出);机械企业9个: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齐齐哈尔车辆厂、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蓄电池厂、阿城继电器厂;纺织企业3个:佳木斯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哈尔滨针织厂;橡胶企业2个:桦林橡胶厂、松江橡胶厂;外加牡丹江造纸厂、三棵树枕木防腐厂;从地域分布看,哈尔滨12个,齐齐哈尔6个,牡丹江3个,佳木斯2个,北安、密山、阿城各一个。从搬迁工厂的种类上看,军工、机械企业和电力企业在所有北迁黑龙江地区的工业企业中占了绝大多数。
    考虑到国防建设的需要和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决定在东北北部地区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制造工业;在齐齐哈尔地区建立规模较大的发电站,同时大力加强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改变过去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在辽宁地区,仍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但也尽可能的照顾轻工业的发展,发展一些纺织企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其三,投资布局的转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投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1950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3.30亿人民币的资金,占当年东北全年财政预算的40%,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从1950年到1952年这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工业的投资重点开始向东北北部倾斜,尤其是投资新建的工厂几乎全部设在东北北部地区,同时要求“生产方面次要的事业尽可能少办或不办”。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很快将战线成功向朝鲜半岛南部推进,辽宁地区的工业企业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东北工业部将1951年的基本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北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东北南部工业的投资力度。这一时期国家在调整东北地区投资方向的同时,还加快恢复与重建了一些与国防紧密相关的钢铁、能源、机械、化工等工业企业。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将美军赶到三八线附近,东北南部地区的战争危险暂时得到缓解后,辽宁地区再次成为国家对东北投资的重点。1952年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总额高达10.80亿元人民币。其中,辽宁7.08亿元,黑龙江2.32亿元,吉林1.40亿元。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和东北区成功将辽宁的部分工业企业转移到黑龙江、吉林地区,其基本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保障这些企业的安全。然而,这些迁建和新建的工业企业利用黑龙江、吉林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国家对这两个地区的投资,不仅增加了设备生产能力,满足了国家和战争需要,也使东北的工业布局更趋于合理、产业分工更明确。

Tags:朝鲜战争与东北工业不建议的调整(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