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美国“再工业化”国内研究述评(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7期 徐礼伯 沈…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影响,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文就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对产业启示等三个方面对现有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再工业化,产业结构,评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价值链低端锁定、“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又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乃至经济转型升级将产生新的影响和挑战。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再工业化”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启示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在上述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
    “再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美、法、日等国就已提出,基于当时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及“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影响很小,当时只有金慰祖和于孝同、佟福全等极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限于对“再工业化”战略本身的解读。鉴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再次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的特殊性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较大影响,故本文只对本次的“再工业化”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
    美国为什么要重提“再工业化”?主要想达到什么目的?实质是什么?学者们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了解读性研究,形成了产业升级观、就业观、选举观等观点。
    产业升级观认为,“再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主要目的是为了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刘戒骄(2011)认为,美国实施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业领域,而是致力于制造业里最高端、最高附加值的领域,尤其是大型、复杂、精密、高度系统整合的产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错位发展。赵刚(2010)认为,目前美国所推行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恢复传统的制造业,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与新兴产业,实质上是要推动产业升级。左世全(2012)认为,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是因为其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持续下降,提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抢占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陈宪(2012)认为,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为了布局未来产业,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类似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辉煌,确保其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地位。王俊(2011)认为,美国“再工业化”将主要致力于最高端、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重点制造别国无法制造的产品,与新兴国家形成错位发展,并指出中小企业是实施该战略的主要载体。沈坤荣、徐礼伯(2013)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并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也不仅是应对产业“空心化”的被动反应,而是一种超前的、主动的、未雨绸缪的战略谋划。陈宝明(2010)认为,过去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世界资源配置格局条件下客观形成的,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再工业化”虽然有应对短期金融危机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主动调整产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长远竞争力。金碚、刘戒骄(2009)系统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美国未来将重点发展产业的意图,勾画出未来美国产业体系框架的雏形;并指出,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再次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对制造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制造业虽然吸纳的就业岗位并不多,但它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创造的重要载体,制造业决定着美国作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等(金碚、刘戒骄,2010)。
    持就业观者认为,失业率居高不下是美国推行“再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刘戒骄(2011)认为,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反思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的结果。后工业化社会理论认为,“去工业化”是一种合理的变化,劳动力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国际分工必然导致发达国家逐步从附加值低的制造业转向以高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但“去工业化”发展导致了美国产业“空心化”,1980年到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1.1%降至12.6%,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至9.1%。金碚、刘戒骄(2009)指出,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减少了大量就业岗位,不利于美国作为创新领导者地位,对应对全球暖化和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也不利。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宾建成(2011)认为,美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降低、就业岗位减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客观需要,如果人为实现“再工业化”,无助于有效改善产业“空心化”现象。
    持选举观者认为,选举因素是提出“再工业化”的重要原因,提出这个战略主要是选举宣传需要,并无实质内涵,更无实施的长期计划。周院花(2010)认为,“再工业化”很可能是概念炒作,有政治作秀的成分,美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经济增长的中心不可能调整到制造业上来,近几十年来,每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的时候,“再工业化”就会被拿出来炒作一番,但并没有真正长期落实到行动上。盛斌、魏方(2010)也默认,“再工业化”只不过是美国党派出于选举的政治考量而形成的政治作秀的说法。
    前述学者们的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并不存在本质的矛盾,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总体而言,学者们的核心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笔者认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是产业升级,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它有短期的动机,但根本上是超前的、主动的、未雨绸缪的谋划。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因为其制造业不行了,而是谋划保持引领世界产业潮流的地位。美国制造业虽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但仍是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制造业也一直占据着美国立国强国之本的地位(刘戒骄,2011)。
    至于部分专家认为“再工业化”与“去工业化”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再工业化”是对“去工业化”的反思与调整。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一脉相承的。“去工业化”是为了适应国际分工,把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出去,自己则更专注于核心技术、品牌、设计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以提高经济效率与产业竞争力,实质上是为了产业升级;“再工业化”同样是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占领未来的产业制高点,实质上仍然是为了产业升级。升级是目的,“再工业化”与“去工业化”都是手段,只不过所处的时期不同,工业发展的背景相异,采取的措施因时制宜罢了。正如王展祥等(2010)从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角度指出的,发达国家都是因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并由此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换代,由此判断“再工业化”客观上会推动而不是阻碍传统产业的跨国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产业升级,是要发展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
    二、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美国“再工业化”到底会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所有学者关心的最核心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再工业化”会对我国产业形成一定冲击,当然对不同类型产业的冲击程度可能不同。赵彦云等(2012)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角度,通过中国与美国的对比,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预测了中国在“再工业化”中可能受到的冲击,发现美国制造业平衡稳定,且以中高技术制造业为主,中国制造业以中低技术制造为主,有较大发展潜力且与美国差距缩小,但在消耗专业科学技术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扩大,这预示着“再工业化”将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形成较大冲击。王俊(2011)专门研究了“再工业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认为主要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贸易保护力度,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二是我国继续吸引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高端技术的难度加大,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科技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三是欧美国家降低先进制造业的行政和能源及人力成本,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唐志良、刘建江(2012)认为,我国计划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大的重叠,在产品、能源等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故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将日益突显,这种突显的竞争性将是催生各种阻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障碍,如制造频繁的贸易摩擦来抑制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出口、提升国际并购难度来抑制我国制造业的海外扩展、强化产业控制程度以削弱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自主性。宾建成(2011)认为,“再工业化”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不会明显,但中长期影响将逐步显现,将加大我国与其同业竞争制造业产品出口的难度。赵刚(2010)认为,一方面两国将产生更多的竞争,在一些领域贸易摩将加剧;另一方面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将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等。
    与前面这些专家看到“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的冲击不同,部分学者在看到冲击的同时,还看到了其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罗凯、刘金伟(2010)认为,“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发展契机:一方面,美国会出台保护其国内市场甚至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出口造成压力,同时美国会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充分发挥其生产率高的优势,对我国制造成本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再工业化”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也会促进我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沈坤荣、徐礼伯(2013)在分析“再工业化”对我国不同产业冲击程度(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影响很小,对先进制造业会形成一定冲击,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形成较大冲击)的基础上,认为“再工业化”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机遇,为自主创新提供动力。我国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利用美国“再工业化”的机会加大对美投资,直接到发达市场与先进技术中心参与竞争,是学习先进技术与商务模式的有效途径。美国各州负债近2万亿美元,也成为“再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各州都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对民用高科技的限制可能会放宽,这是中国企业进场的好机会(叶慧珏,2011)。

Tags:美国“再工业化”国内研究述评(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