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经济被认为是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绿色”驱动力,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常常通过“景点评选”来向外界展示地区的风景名胜。这些评选活动是否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选的“准自然实验”,本文首次利用2002—2015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景点评选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区景点被评选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并未显著带动旅游经济指标的提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选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想效果,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理解为是“终身制”,缺乏来自上级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景区配套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对旅游经济的促进效应。从2012年开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考核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经济带动作用开始攀升。上述逻辑在后续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了佐证。本文的发现为相关部门对于旅游景点的考核管理政策给予了实证支持,也为未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景点评选 公共服务 旅游经济发展 准自然实验 双重差分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
文摘】
中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粗放式增长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构成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九大报告将绿色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如何将中国的“绿色”资源转化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动力源泉就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旅游经济作为一种“绿色”驱动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已有的大量文献与实践经验表明,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多种途径驱动区域经济增长。考虑到旅游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益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目光投向旅游业,致力于通过旅游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并未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式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各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地区竞争。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重视旅游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不但制定旅游的法规和政策、编制旅游规划、加大旅游资金投入,而且,针对旅游经济开展了种类丰富的推广营销和形象塑造。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举措就是“景点评选”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各个旅游权威评定机构对旅游景区及其所在城市展开了种类繁多的评选活动,众所周知的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级景区”、“优秀旅游城市”、“选美中国”等,极少数景点还代表中国参与申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