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
近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报告《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Digital China: Powering the Economy to Global Competitiveness)。该报告指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各行各业正在不断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新一波数字化浪潮已经到来。报告认为,数字化有三股推动力——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分散化(Disaggregation)和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
按照麦肯锡的解释,去中介化是去掉中间人,让公司能够直接服务消费者,如电子商务把零售中间环节完全砍掉,让供应商直接通过数字平台对接消费者;分散化——“数字颠覆者”(Digital Attacker)将庞大的资产分散为多个小份,再转化成服务提供给碎片化的消费群体,从而颠覆了传统业务模式、催生出新的行业,主要以分享经济、在线(分时)租赁的形式展现;非物质化则是将实体物品转为虚拟物品,以数字化交付“解绑”需求,如音乐、出版物的数字化。
笔者认同麦肯锡对数字经济三个特征的概括,但对具体内涵则有不同认识或更多的理解。
去中介化——去中介化的对象不仅包括消费者,也包括供应商。以前企业无论服务于它的客户还是采购原材料,多需要经过中间商。数字技术推动的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的发展,使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从而低成本地建立企业与其消费者与供应商的联系,呈现出去中间商的过程,即企业直接对接用户、供应商。直接对接客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变化,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定制需求;直接对接供应商,可以更好地控制库存和成本,供应商也可以根据下游客户生产进度和库存变化排产。去中介化自然也减去了依靠中间经销商所产生的成本,这些成本或者转化为企业的利润,或者转化为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分散化——数字经济造成的分散化并不仅仅是把庞大资产切片细分,一个典型的事实就是数字经济使“长尾”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实体经济下,由于受销售空间的限制,大部分产品根本无法与消费者见面,企业只愿意销售能够带来80%收入的20%的产品。数字经济打破了销售空间的限制,所有产品都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示。由于互联网的零边际成本特征,销量很小产品的展示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尽管每一种产品销量都不大,但是大量的需求叠加起来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分散化的另一个含义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以前经济活动的组织主要是由企业的领导层发号施令来决定的。去中心化带来两方面结果:在企业内部,组织趋于扁平化,而且更多地发挥基层的主动性,比如谁有好项目就可以随时组建团队,企业内部创业。在企业外部,一是平台企业的出现,它通过聚集平台两侧的供需双方完成一项完整的经济活动。但平台与两侧供需双方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企业的关系,平台不能命令它们怎么做;二是许多分散化的个人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来,比如知乎的知识分享,维基百科的词条编辑,众包和创客。对于许多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平台,个人也成为完整产品的生产者。例如,腾讯仅提供一个微信的架构和后台基础设施,但用户需要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其中的对话、朋友圈消息,这些都是由分散化的个体提供的,微信的软硬件+个人的参与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非物质化——同样有多层含义。除了一些原有的以物质为载体的产品(主要是信息类产品,如印刷品、影视作品、音乐等)可以进行数码化以外,非物质化也可以看作整个国民经济中物质产品所占比重的降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数字经济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只要创造价值,就意味着数字产品的规模增加,如果这一过程比传统的物质产品部门增长更快,就表现为整个经济的非物质化。对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制造业来说,同样存在非物质化的趋势。从满足人类需求上来讲,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比如说,我们开车,需要的并不是汽车本身(炫富除外),而是车带给我们的位置移动。所以如果制造企业不是提供给我们产品,而是提供给我们能满足我们效用的服务,也是一样的。现在就有许多制造企业开始提供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即制造业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比如,自行车厂不卖自行车而是提供共享单车服务;无人驾驶普及后,可能主流就是汽车分时租赁即无人驾驶汽车共享。
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不是彼此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以汽车公司的分时租赁模式为例(代表性的如宝马的DriveNow),汽车公司建立分时租赁平台直接服务于消费者,就是去掉了中间的经销商;汽车的分时租赁在国内也被称作共享经济,实际上就是把高额资产分散成小份;汽车公司不靠买车赚钱,而靠服务赚钱,就是非物质化。
Tags:数字经济的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