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新理财》2017年1月刊 企业的高速成长是与它所处市场的高速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母国经济尤为重要。历史地看,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在全球的崛起无不受益于这些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也为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保持较长时期的高成长,这也是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改革开放至2011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9.5%,下降到2012~2014年7%~8%的区间,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6.9%,中国经济已经由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由于土地价格、工资持续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出口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可以说,中国产业普遍高增长的“风口”已经关闭,在国内闭着眼睛轻松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中国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高速成长,就要进入高增长的新兴产业,或者进入高增长国家的市场。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2011年,中国9.5%的经济增速处于世界最高之列,也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但是到2015年,已经有不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国家的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中国的水平,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GDP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有柬埔寨(7.04%)、刚果(金)(6.92%)、科特迪瓦(8.44%)、多米尼加(6.95%)、埃塞俄比亚(9.61%)、印度(7.57%)、马里(7.61%)、缅甸(6.99%)、坦桑尼亚(6.97%)、乌兹别克斯坦(8%),喀麦隆、莫桑比克、塞内加尔、越南等国的经济增速也超过6%。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7925美元,而这些国家(除多米尼加)的人均GDP水平都低于3000美元,甚至一些非洲国家还不到1000美元,我们把这些国家称为“高增长低成本国家”。
这些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不仅增长速度高、市场潜力大,而且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着高度的互补。
首先,高增长低成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具有比中国低得多的工资水平,中国正在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向这些低成本国家的转移,使企业继续保持全球成本竞争力。
其次,高增长低成本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对于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以及铁路、发电设备、生产装备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前者是中国市场规模在全球领先并出现产能过剩的产业,后者是中国近年来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且相对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
再次,高增长低成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居民对电视、空调、洗衣机、电脑、手机等改善性产品需求的增长,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且发达国家已经转移出去、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产业。可见,相对于高增长低成本国家,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启动3年来,得到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已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契机,积极开拓高增长低成本国家市场,推动商品出口,加强海外投资,掌握在技术、管理标准方面的话语权,从而依托这些高增长国家实现企业自身的高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