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
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制造业一方面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市场红利,充分把握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有效运用以低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在规模总量上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双向挤压,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待形成。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应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高速增长40年的动因
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的活力是推动实现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40年来,中国一方面对内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传统体制束缚,释放制度红利,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制造业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97年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2013年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为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坚持开放,顺应全球分工体系从产业间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的趋势,不断加大外资投资政策力度,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针对外商投资带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主动性学习,迅速提升了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
以劳动力为核心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是支撑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产业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严重短缺,但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水平很低,这是中国形成以低成本制造为主的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1978年,中国的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597元,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已上升到8750元,但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单位劳动成本在全球仍然处于较低行列。2005年,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为1.33美元,分别是同期美国、德国、日本的4.48%、3.46%、5.19%,仍然低于泰国(3.42美元)和菲律宾(2.05美元)等发展中国家。
原有竞争优势正在弱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2010—2015年,中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从30916元上涨至55324元,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从国际比较看,2015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韩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平均成本分别为38美元/小时、40.5美元/小时、24美元/小时、31.2美元/小时和20.7美元/小时,中国为3.3美元/小时,但印度仅为1.8美元/小时。由此可见,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但是已经明显超过了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此外,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能源和物流等其他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类工业企业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项加总的生产成本费用在企业生产总成本中的占比达到49%,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负担。
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流入,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从而使中国制造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上既有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
另外,新工业革命下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的回流趋势,致使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压力加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制造业对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计划”,欧盟提出“未来工厂计划”等。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投资以及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本国制造企业回流,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此外,由发达国家发起并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剧了各国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的目标面临的竞争和困难将会更大。
从“大国”到“强国”的升级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消失的同时,也是中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谋求在产业链中优势地位、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契机。
为此应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发挥中国市场空间广阔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持续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步伐。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企业主体意识,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融入全球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灵活运用多种投资方式,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三是营造创新氛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发挥政府在基础研发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引导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更广大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加快构建研发、生产以及经营等各类人才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互动融合,多举措提高企业从事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弘扬工匠精神,畅通职业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吕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朱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Tags: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