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11/13 定稿刊于《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11期 秦宇 李钢 参加讨论

    摘要:经过不断探索,4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显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逐步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杂志在2017年12月从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维度考察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就业、消费、收入分配、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调查发现,中国已基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但距离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还存在不小差距。40年的努力,人民在教育、健康、收入、就业、生活环境、人口流动性等方面显著提升,但高房价、教育及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成为现阶段制约充分而平衡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生;主要矛盾;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40年改革历程,中国取得显著成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小康社会建设与民生福祉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深入人心。1978年至今,中国已经持续了将近40年的高速及中高速增长,截止到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由1978年的307.76美元增长到7329.09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2942.75亿美元增加到95042.08亿美元(如图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均GDP与GDP为2010年不变价美元折算后的2010年定基数据,GDP增长率为按照人民币当年价格计算增长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社会矛盾凸显、收入差距扩大、公平问题难以解决等一系列矛盾,已经成为改革开放40年后摆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
    
    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深化改革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越发重要。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经几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与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战略密不可分。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既是对中国前期发展的肯定,也指明了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首先,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到现阶段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同时,进入历史新阶段的中国,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要瓶颈,也是中国现阶段努力所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主要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40周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节点,为了解经济学人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及现阶段不足的思考与判断,201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China Economist》联合进行了一次对中国经济学人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中对《China Economist》经济学人数据库中的经济学人进行邮件问卷调查和“中国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定向调查,在两周的时间内共收到166份调查回馈,其中有效样本共162份,如图2所示,受访经济学人有39.62%为高校老师,12.96%来自社科院、政府及其科研机构以及党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20.99%来自金融机构、企业及咨询公司等企业部门,另有25.79%的被调查者为高校学生。[此处,高校学生不仅包括在校经济学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群体,本文认为受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具有对本调查判断的基本能力,对其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本调查从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生改善出发,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维度考察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就业、消费、收入分配、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现阶段不足之处。同时,考察中国发展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之处,以及现阶段距离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多大差距。
    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现状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中国逐步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更是人民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进入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0年来,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中高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稳步迈向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飞跃发展,物质、精神、政治、文化、生态建设有序推进,人民的需求从基本物质文化需求转为对充分而公平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向往。
    (一)改革开放满足了中国物质文化需求,却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不仅是简单的生产提升和经济增长,更是民主的增强、法制的完善、公平的维护、正义的伸张、安全的保障和环境的提升。那么,在经济学人眼中,改革开放究竟是否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呢?调查发现(如表1),绝大多数(87.65%)经济学人都认为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物质文化有显著提升,相比于物质文化的显著提升,多数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与安全为有所提升,占比分别达到46.30%、47.53%、37.65%、40.12%和40.1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平和正义两项调查,认为显著提升的经济学人分别只有16.05%和15.43%,而认为下降的经济学人却占到27.78%和23.46%。改革开放释放出的经济活力有效促进了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是公平和正义方面却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在收入、住房等民生根本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之前几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更多的经济学人(54.32%=29.63%+24.69%)认为中国环境较改革开放前下降了,而认为环境得到改善的经济学人仅有37.04%(9.88%+27.16%)。中国曾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绿水青山,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发展理念应成为今后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改革开放有效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繁荣使人民能够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生活具有广泛的内涵,不仅仅是硬需求的改善,人们更加向往的是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稳定的就业、更优美的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根据调查,经济学人普遍认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表2所示,多数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在教育、医疗、居民购买力、住房、就业、生活环境、人口垂直流动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幸福感更足。
    
    尤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经济学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这两项工作取得巨大突破,认为居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的经济学人占到96.91%(77.78%+19.14%),而认为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提升的经济学人也占到91.98%(59.26%+32.72%)。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而人力资本的提升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由1978年的65.8岁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76.1岁,[数据来源:WDI。] 小学至大学预期受教育年限(School life expectancy, primary to tertiary)由1978年的8.9年上升至2015年的14年。[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IS数据库: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DataSetCode=EDULIT_DS&popupcustomise=true&lang=en] 中国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和提升成为改革开放战略实施的有力保障。此外,虽然多数(70.37%)经济学人认为居民幸福感是提升的,但相较于其他几项,认为居民幸福感显著提升的经济学人仅有17.90%,而有16.67%(12.35%+4.32%)的经济学人甚至认为中国居民幸福感较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下降,这一结果与中国发展重速轻质的事实相符,高速度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等同于人们充分而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也说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目标应是让更广泛的人们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现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大国”并不是“强国”,中国人均GDP仍然位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与发达国家存在较明显差距。为能对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一个客观认识,本调查就现阶段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所处地位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如图3),经济学人普遍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明显差距,没有经济学人选择中国在多数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有56.79%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现阶段处于展中国家中上游水平,但仍然全面落后于发达国家,有34.57%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部分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该结果说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在教育、健康、养老、社保等软实力与发达经济体人存在显著差距。在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硬实力的显著提升后,中国应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育,这也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
    
    综合以上观点,本期调查受访经济学人认为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物质文化、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都不同程度得到完善,人民受教育水平、居民健康水平、居民购买力、居民住房条件、整体就业水平、居民生活环境、人口垂直流动能力等都实现快速发展和提升。但尚存不足,一是发展重速率轻质量;二是国家硬实力显著提升,但软实力与发达国家仍然差距较大;三是粗放型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四是居民幸福感有待提升,人民应更充分而平等地享有发展成果。
    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已经从落后、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社会各个领域改革,从构建市场体制释放经济活力到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仅实现了经济的飞速提升,也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正当权益得到尊重与保护,法制社会建设进程加快,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更受重视,改革开放40年后,不应仅关注耀眼的数字,而更应关注人文社会的建设与人本关怀的提升。
    基于此,本期《中国经济学人》调查就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健康、就业、收入、环境、住房等问题向经济学人进行了调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改善民生工作中的主要成就。
    (一)减贫脱贫和国家安全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人民最大的福祉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显著,但民生福祉是改革的真正目的,本期《中国经济学人》调查就民生福祉改善向经济学人展开调查,究竟在经济学人眼中,哪些工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改善的最大成就?调查发现,如图4所示,有61.73%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取得的最显著成就是“减贫脱贫取得巨大成就”,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年至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脱贫人口仅有1.52亿。仅2016年中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40万,中央专项扶贫资金667亿元,同比增长43.4%,28个贫困县“摘帽”。[《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ex.cssn.cn/zx/201712/t20171227_3796785.shtml] 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中国40年来持续探索减贫脱贫道路,加大对贫困人口扶持的努力,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后发国家脱贫提供了参考。52.47%的经济学人选择“国家实力提升,人民安全感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释放出的经济活力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实力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同时中国不断增强治安能力,提升社会安全,健全法律,为人民营造出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治安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37.04%的经济学人选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这一结果与上节表1中认为环境改善的经济学人比重吻合。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中国对环境的改善也得到了三分之一被调查经济学人的认可。
    
    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1.11%)、“实现稳定的就业增长”(19.75%)以及“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20.37%),可见经济学人对中国在居民住房、就业以及收入等民生改善方面认可度不高,尤其是住房和收入,高房价占用了大量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严重影响内需提升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较大的居住压力。而收入的提升未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吃、穿、住、行的消费水平快速上升,尤其是住房压力下,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虽然比改革开放前有显著提升,但实际支配水平提升有限。其次,伴随经济效率的提升,收入差距较改革开放之初有扩大之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1979年的0.31上升到2016年的0.465,[“统计局: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较2015年有所上升”,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01-20/8130559.shtm] 分配的相对不公平也显示出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二)义务教育广泛普及,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
    调查显示(如图5),有44.44%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8.40%的经济学人认为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升”。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体系建设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小学及初中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决策有效提升了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保障。14.81%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人才培养及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应对中国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选择其他选项的经济学人占比都十分有限,说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工作仍需提升。教育法制建设始终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人民受教育的权益无法有效保证;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师资匮乏及教师素质有限成为中国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障碍,也使得这些地区人口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职业教育滞后,教育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素质教育推荐成效不足,中国很多地区仍然逃不开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相对滞后,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这也是中国教育后续发展有待完善之处。
    
    (三)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人均寿命显著提升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类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追求社会地位的先决要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当个人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之后,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健康资本的追求(刘长生、简玉峰,2011)。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是涉及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生存质量的保证与健康程度的提升是人力资本提升的保证,而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和质量提升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学人看来(如图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53.0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关注民生健康问题,致力于发展医疗保障事业,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已构建起人口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国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已达74391.55万人,《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2014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6.7亿人,基本实现了城乡人口的全覆盖。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医保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国人口寿命显著提升,21.60%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人均寿命显著提升”。同时,有9.26%的经济学人选择“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8.64%的经济学人选择“建立起广泛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国自建国起就已经建立起遍布农村和基层的医疗服务网点,改革开放后更是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就近就医。有7.41%的经济学人选择“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逐步理顺”,改革开放以来,卫生部门的职能发生了由“办医院”向“监管者”的转变,加强了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质量、价格的监管,但整体监管体制尚不完善,医药价格改革仍需推进。
    
    (四)就业稳定增长,创业环境良好
    40年改革开放激发出的经济活力保证了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稳定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水平。本次调查就中国稳定就业的主要成就向经济学人发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7),52.47%的经济学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稳定就业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保证就业水平的稳定”,27.78%的经济学人认为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创业”,10.49%的经济学人认为是“为企业用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规范裁员行为”,4.94%的经济学人认为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4.32%的经济学人选择“提升就业人员素质”。
    经济稳定增长可以创造出稳定的就业机会,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持续(中)高速经济增长为稳定就业和控制失业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登记失业率虽有震动,但几乎都维持在5%以内,[1978年和1979年两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略高,分别为5.4%和5.9%,其余年份均未超过5%。] 稳定的就业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力度,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青年人创业,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创业环境良好的经济学人,30岁以下的比重最高,达到34.92%,这也说明年轻人对中国创业环境的认可。同时,30岁以下经济学人中,选择“为企业用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规范裁员行为”也是最高的,说明中国在规范企业行为,约束企业裁员方面不断改善,而伴随被调查对象年龄的上升,选择“持续的经济增长保证就业水平的稳定”的经济学人逐步增加,50岁以上经济学人选择该项的比重达到64.00%,这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相符,相对稳定的就业是年长受访群体认为较好的就业方式,因此,稳定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稳定就业机会是他们更为认可的。
    
    (五)商品供给不断丰富,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人民生活的改善不仅是收入的简单提升,更是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吃的放心、穿的舒心、住的安心、行的开心全方面的生活环境提升。调查显示(如图8),就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而言,34.57%的经济学人选择“消费品不断丰富”,物资产品的满足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彻底改变改革开放前消费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调查结果看,经济学人认为这一变化在民生改善中十分凸显。32.10%的经济学人选择“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便利”,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的基础设施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不止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并不逊色。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经济类基础设施存量为1113亿元(以1953年不变价格计算),2014年已达10396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3倍,与此同时,社会类基础设施存量也由1978年的142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7052亿元,上升120倍(周炜、秦宇,2017)。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拉动投资,也可以降低运输——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2.96%的经济学人选择“社会治安水平显著提升”,这一判断与表1结论相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安不断向好,社会更加稳定。8.02%的经济学人选择“住房条件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有6.7平方米,到2016年全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8平方米,其中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36.6平方米,住房条件改善明显。[国家统计局: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06_1510401.html。] 选择“社区及街道环境显著提升”和“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经济学人占比最低,均是6.17%。选择这两项的经济学人较少,反映出中国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管理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有限,社区环境亟待提升。分地区调查结果看,东部地区物质生产能力要强于中西部地区,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而西部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效突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国家大力扶持使得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六)住房配套设施齐全,住房面积和质量不断提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问题一直是民生保障之重。中国在保障人民“住有所居”工作中成绩显著。住房质量不断提升,环境持续改善,对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加大,表1数据显示,85.5%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居民住房条件较改革开放之初显著提升或有所提升。在经济学人眼中,中国保障“天下寒士”尽得广厦的工作中最突出成就是什么?本次调查就此向经济学人发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9),有40.12%的经济学人选择“市政设施全面升级,为居住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与图8结果吻合,中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学人选择该项的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经济学人,可见国家在扶持中西部城市建设,平衡区域间发展中作出的努力,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较改革开放前有更加显著的提升。28.40%的经济学人选择“住房面积稳步提升,住房质量不断改善”,如上文所述,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较改革开放前有质的提升,极大的扩展了人民的居住生活空间。东部地区经济学人选择该项的比重略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学人也与地区收入水平和发展状况相一致。19.14%的经济学人选择“安居工程保障民生,帮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10.49%的经济学人选择“住房体系基本完善,既保民生又促经济”。中国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成果显著,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783万套,基本建成772万套,2016年,全国棚户区改造计划开工606万套,完成投资1.48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和住房建设部,http://www.mohurd.gov.cn/index.html。] 2017年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人民网,李克强:2017年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2017-1-5,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5/c411237-29124118.html。] 城乡联动,保证人民对住房的需求。
    
    综合以上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贫脱贫和国家安全提升方面成果突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提升了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满足人民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人口寿命大幅提升;经济稳步增长,创造出稳定的就业机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年轻人创业积极性较高;居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基本满足,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住房环境与社区配套不断改善,对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帮扶力度加强。
    四、中国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这一深刻变革,经济学人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认同中国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如何理解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以及中国现阶段距离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多远?本期《中国经济学人》调查就以上问题向经济学人进行广泛了调查。
    (一)中国已可以基本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本调查就经济学人是否赞成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设置问题“您是否赞成,现阶段中国已经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向经济学人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0),81.5%的经济学人认为现阶段中国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仅有13.6%的经济学人认为尚无法满足。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之初“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具备了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社会基础、生产能力和物质文化产品供应水平。
    
    (二)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基本满足。在此基础上,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主要战略目标。距离2021年还有3年时间,本次调查就中国是否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1),37.04%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有51.85%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现阶段尚未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结果说明,中国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还存在差距,未来三年时间将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攻坚期。分地区看,认为中国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东部地区经济学人比重最高,达到41.12%,但仍低于其选择尚未达到的比重(50.47%),中部地区经济学人次之,占比达36.00%,西部地区经济学人占比最低,仅有24.14%。这一趋势与中国现阶段地区间发展相对不平衡一致,2021年同步进入小康的关键是后发地区实现同步小康,决胜期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和对困难群众的救助。
    
    (三)改革开放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但道路尚长
    既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那么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中国下一阶段主要目标,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距离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多大差距呢?本次调查以“美好生活”为10分满分,请被调查经济学人对现阶段中国状况打分。结果显示(如图12),76.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达到6分及以上水平,但没有受访者打出满分,而有22.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离美好生活的目标差距较大。换算为百分制,可得经济学人对中国现阶段“美好生活”水平打分为62.8分。如果60分为及格分,则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现阶段“美好生活”水平基本合格,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但62.8分距离满分尚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没有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已经达到“美好生活”水平(10分),说明在物质文化生产快速提升的同时,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如何让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更公平地发展,成为中国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亟待解决的困难。
    
    (四)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中国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
    由上文可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学人看来,现阶段中国人民生活中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调查显示(如图13),61.11%的经济学人选择是“收入差距”,远高于其它选项。如本文第3节第1小节论述,改革开放40年,伴随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的是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而由此引发的关于分配不公和阶层分化导致的社会公平性下降对中国人民公平而充分地分享发展成果产生负面影响,下一阶段应该着手改革分配机制,既要注重分配效率,更要注重分配公平,同时加大对后发地区,困难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开放之初是“保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改革开放40年后,需要兑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承诺。同时有17.90%的经济学人选择“教育”,如前文所述,中国义务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基础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提升显著。但这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和主要城市地区,后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8.02%的经济学人选择“住房”,5.56%的经济学人选择“医疗”,在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和地区间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影响下,住房逐步成为中国居民生活中主要的“压力”,高房价占据了大量可支配收入,人民实际获得感受到影响。选择“司法”与“就业”的经济学人相对较少,也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效得到认可,正如第3节第4小节所述,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稳定的就业增长,创业环境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五)分配体制和地区差异是导致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中国存在着收入、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本调查就造成这些发展矛盾的原因对经济学人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如图14),42.59%的经济学人选择“分配体制不合理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结果与本节第4小节的结论相符,由分配机制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中国现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生产、消费行为的消极对中国持续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也与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符。在40年更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公平,而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体系的维系,不利于中国平等而充分地发展。其次,27.16%的经济学人选择“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地区差异”,地区差异原因有三,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导致资源不断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地区集中,中国仍然处于资源集聚过程,辐射效应相对有限;二是各地区间的地域竞争导致行政阻断资源跨区域间自由流动;三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西部地区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但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发展十分有限。同时要看到,中国平衡地区间差距的努力,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近年来也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落后省份的扶持,努力实现同步小康。19.75%的经济学人选择“行政干预阻碍资源有效流动”,可以看出1.地区保护主义仍然存在,行政干预阻碍了资源有效流动;2.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现阶段中国行政干预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大幅度下降,而更趋于有序引导,通过宏观调控,使资源更有效流动。最后,选择“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差异”的经济学人仅占到10.49%。说明这一曾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羁绊得到有效解决,伴随城乡户口界限被打破,国家对于农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二元经济体制的弊端正逐步消除。
    
    (六)就业机会、教育、医疗更加公平,收入与住房出现分化
    改革开放有效改善了民生,创造更多就业,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高居民收入,优化居住条件。但是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否存在公平性的损失?本次调查就此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公平性提升最明显的是就业机会,67.28%的经济学人认为就业机会更加公平,仅16.05%的经济学人认为就业机会公平性有所下降,开放的市场更加看重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任何有能力的人可以进入向往的领域和岗位,而改革开放前分配就业的体制却对劳动者产生了束缚。其次是医疗均等性,46.30%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医疗更加公平,27.16%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医疗公平性有所下降。国家在加大医保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有效促进了中国医疗领域的健康发展,人民看病难问题正逐步改善。但是医疗资源仍然过度集中,部分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水平有限,看病难;医疗价格仍然处于高位,低收入群体难以承担医疗费用,看病贵。42.59%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教育更加公平,而有33.33%的经济学人认为教育公平性在下降。较改革开放前,教育公平性整体得到改善,但地区间、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却在扩大,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户籍、不同阶层人民难以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收入分配和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却出现了下降,其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最为严重,49.38%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收入分配公平性下降,认为更加公平的经济学人仅有32.10%。如本节第4小节所述,收入的快速提升却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断加剧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性。42.59%的经济学人认为住房资源配置公平性有所下降,仅有30.25%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住房分配更加公平。这一现象与高房价带来的购房压力不无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现阶段中国已经基本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中国人民迈向“美好生活”主要阻碍,更使得中国现阶段与“美好生活”的愿景存在不小差距。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矛盾尤其表现在收入分配、住房、教育等领域,从而带来社会公平性的下降。
    五、改革开放成就背后仍存不足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变革背后,一是要肯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提升社会生产和改善民生中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二则也应看到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矛盾。中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民生改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期《中国经济学人》调查就中国现阶段所存问题,以及各项问题中亟待完善之处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
    (一)房价、教育和收入等矛盾亟待解决
    对于现阶段中国人民生活仍然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如图15),69.14%的经济学人认为是“高房价带来的生存压力”,48.77%的经济学人选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46.30%的经济学人选择“收入差距扩大”,位列前三。这一结果与上文结论吻合,高房价严重挤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持续走高,给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经济学人选择“高房价带来的生存压力”的比重分别为57.45%、100%和83.33%,上海和广东的比重远高于全国水平,北京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仍有超过半数的经济学人选择,说明1.三地房价确实对该地区居民生活造成不小压力;2.不仅北京、上海、广东,高房价给居民造成的压力已是全国性普遍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选择“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人民缺乏安全感”、“失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和“户籍对人口流动的束缚”三个问题的受访者占比最少,说明中国在保证社会治安,稳定就业、保障人口流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其中选择“户籍对人口流动的束缚”的被调查经济学人中有57.1%的人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这与三地控制城市过快扩张,限制人口流入相关,其他地区经济学人选择户籍束缚的比重为12.90%(12/93),说明现阶段户籍对中国人口的束缚较轻。与上文结论一致,中国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安定,失业率较低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需要指出的是,由图14可知,中国表现较好的领域恰是一个唯有依靠坚强政党、有为政府和稳定制度才能够得以实现的社会大局的稳定,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房价、教育、收入等问题在合理制度安排下、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相对容易解决,这也是中国具备处理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基础的原因。
    
    (二)房价高,居民购房压力大
    上文分析可知,经济学人认为过高的房价是中国现阶段人民生活面临的主要压力,本调查就住房问题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6),超过半数(51.85%)的经济学人认为“房价过高,购房面临巨大压力”是现阶段中国人民在住房方面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上文的结论。尤其在东部地区,53.33%的经济学人认为房价过高已经带来了生存压力,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较高、人口过渡集聚而导致地区房价过高有关。2016年,东部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11094元/平方米,远高于中部地区的5491元/平方米和西部地区的5055元/平方米。[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不仅是高房价,房屋资源配置缺乏公平性也是中国居民面临的重要住房问题,22.22%的经济学人“房屋资源为少数人掌握,分配不均现象严重”,表3数据显示42.59%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房屋资源配置公平性下降,下一步房地产的调控应更加注重公平。17.28%的经济学人选择“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低收入者的扶持不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两地区经济学人选择该项人数占比分别为20.00%和20.69%,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更高于东部地区的16.19%。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部分落后地区困难群众在“住有所居”方面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相对于先进地区相对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后发地区更应该注重住房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地区间、阶层间配置公平性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48.77%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人类两大权利之一——发展权的基础,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就影响中国教育公平性的因素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7),38.27%的经济学人认为“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人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中国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化导致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明显,尤其近年来,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快速流失使得这一差距更加明显。27.16%的经济学人认为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教育呈现明显的代际遗传特性,优势阶层具备将各种优势资源转化为子女获得优势教育机会的能力与动机,而转型时期的中国,各阶层占有的资源呈现明显差距(孙天华、张济洲,2017),这一趋势将导致阶层间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下降,而基于此制定的教育制度又加大了弱势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和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难度(刘慧珍,2007)。14.81%的经济学人选择“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重视程度不对等”,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面更广,对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举足轻重,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尖端技术和先进理论的源泉,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18747.65元,而中学和小学则分别仅有12865.60元和9557.89元,[教育部文件《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http://www.moe.edu.cn/srcsite/A05/s3040/201710/t20171025_317429.html。中学数据有初中数据与高中数据加权平均而得。] 教育发展不应偏颇,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同等重视基础教育。11.73%的经济学人选择“城乡教育水平差异过大”,这一结果说明1.中国确实存在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客观现象,国家应给予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更多的关注;2.伴随着中国二元经济体系的弱化,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对中国整体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影响在逐步减弱。选择“低收入家庭不易接受教育”的经济学人仅有6.79%,也肯定了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与对低收入家庭的帮扶。
    
    (四)房价、环境、社保关系人民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但现阶段中国距离“美好生活”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次调查就影响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最主要问题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8),选择高房价的经济学人依然最多,占到33.95%,过高的房价通过挤占居民的消费空间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24.07%的经济学人选择污染,环境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的健康,环境的好坏还关系到人民居住和生活水平。14.81%的经济学人选择社会保障不完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保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规模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社保制度没能形成完善的运行体系,部分弱势群体(如农民工)难以有效纳入社保范围。11.73%的经济学人选择压力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反映出现阶段社会过分注重效率,对人的关怀需要进一步提升,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选择信任、收入、物价的经济学人占比相对较少,说明1.中国社会整体信任水平良好;2.伴随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快速提升,但收入分配机制公平性尚需提升;3.物价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产的显著提升,人民物质需求基本可以满足。
    
    (五)医疗价格高,医疗资源配置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显著提升,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而这也阻碍了中国人民公平而有质量地享有健康权。本次调查针对这一现象向经济学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9),40.74%选择“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医疗水平差距加大”,首先,中国优质的医疗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十分匮乏;其次,贫困地区医疗条件有限,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第三,医疗资源出现向中心城镇过渡集中趋势,偏远地区就医十分困难,高水平医疗服务不足。25.31%的经济学人选择“医疗服务价格过高,看病贵”,改革开放后,医疗改革市场化放开虽有利于医疗行业效率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市场监管的缺失,医疗价格快速增长,人民看病贵问题突出。19.75%的经济学人选择“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不同阶层看病难易程度有别”,高昂的医疗价格将低收入群体挡在优质医疗服务门槛之外,人民享有医疗服务的水平与收入挂钩带来公平性的下降。选择“医疗水平和技术发展难以满足人民需求”的经济学人仅有9.88%,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建立起遍布社区、村镇的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能够满足人民对医疗的基本需求。而这也要归功于中国几乎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村居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帮扶力度,使人民能够看得起病,因此,选择“医疗保险覆盖不足,各地区差异大”的经济学人仅占4.32%。
    
    (六)就业供需矛盾突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如上文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水平稳定,就业机会公平性上升。因而经济学人对现阶段中国就业方面面对的最主要矛盾的判断没有特别突出的选择,各选项间差别较小。如图20所示,27.16%的经济学人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不对称”是中国现阶段就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整体就业供给水平提升的同时,如何有效调整就业结构,匹配市场需求,引导劳动者就业将成为下一步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向。21.60%的经济学人选择“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收入分配矛盾类似,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行业间资源的有效调配。15.43%的经济学人选择“对弱势群体就业关注不够,就业难”,中国现阶段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就业的保护措施十分有限,企业用人歧视现象严重,这将导致这类人群就业的困难。11.73%的经济学人选择“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中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得这类人群成为游离在制度保障体系之外的弱势群体,但随着近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系逐步削弱,这种现象正逐步好转。10.49%的经济学人选择“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不健全”,中国法律对于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保护力度有待提升。8.02%的经济学人选择“对低素质劳动力培训不足”,伴随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中国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仍存相当数量的低素质劳动者难以符合劳动要求,国家对低素质劳动者的培训应进一步扩大范围、降低门槛、加大力度。4.94%的经济学人选择“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缺失”,说明中国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相对完善,但仍需加强就业引导和调整供需矛盾工作。
    
    综合以上分析,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之处,住房、教育和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现阶段中国人民生活面对的“三座大山”。过高的房价挤占了居民大量的消费空间,给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压力;教育资源地区间配置不平衡,不同阶层受教育机会差距明显;医疗价格高,医疗资源配置矛盾突出,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亟待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突出,供需不平衡,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就,不只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等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国家减贫脱贫取得巨大成就,人民收入显著提升,居民购买力增强;教育事业和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人民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明显增加,人民发展权和生存权得到保证;就业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物质文化丰富,基本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整体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明显提升,居住环境卫生便捷;人口垂直流动能力增强,具备较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人民幸福感增强。
    在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同时,中国现阶段依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与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尚存一定差距。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环境恶化和社会公平性的忽视,房价居高不下,严重挤占中国人民消费空间,过渡市场化开发导致房屋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人民购房压力增加。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阶层分化成为中国社会现阶段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重要矛盾,严重影响中国社会公平性,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医疗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仍然存在地区间、阶层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发达地区资源富集,后发地区资源匮乏,不同地区人民难以公平地享有生存权与发展权;阶层分化,优势阶层更容易获取优质的教育及医疗资源,而低收入群体获取优质资源相对困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就业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内部结构性矛盾,市场供需不平衡,而弱势群体就业保障不足,就业难度依然很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安定。下一阶段,中国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发展的公平性,使人们能够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而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却与现实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相矛盾,收入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房价以及看病难、看病贵、就业结构矛盾、社会保障不够全面、司法体系尚待完善等问题成为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形式。下一步的发展应该注重地区间、阶层间、城乡间以及行业间的协同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部门间有效流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肯定,改革开放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生产能力极大提升,现阶段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国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发展能力都取得巨大突破,已经十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中国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全面实现小康是现阶段重要战略目标,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期和攻坚期。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距离“美好生活”更进一步,现阶段基本达到“及格”水平,但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使得中国距离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应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定更加公平、更加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国减贫成就令世界赞叹[N].人民日报,2017-03-13(00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发布,http://ex.cssn.cn/zx/201712/t20171227_3796785.shtml.
    [3] 刘长生,简玉峰.寿命预期、教育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11(4):15-25.
    [4] 周炜,秦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45-55.
    [5] 国家统计局: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06_1510401.html.
    [6] 人民网,李克强:2017年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2017-1-5,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7/n1/2017/0305/c411237-29124118.html.
    [7] 孙天华,张济洲.社会阶层结构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01):171-177.
    [8] 刘慧珍.社会阶层分化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7-22.
    
    

Tags: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40年成就与问题的判断,基于中国经济学人调查问卷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