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根基

http://www.newdu.com 2023/3/20 《中国经营报》2023-3-20 高中华 参加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基金:本文为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为目标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22ZDA038)》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同样也要靠人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且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根基指明了方向。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根基的迫切性
    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历来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美英德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均是在经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后培育大量现代化产业走上强国之路。然而,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也曾依靠自然禀赋、资源优势短暂地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却因缺乏现代化产业体系而“掉队”,甚至堕入“中等收入陷阱”,陷于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产业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迅猛,正在加速重塑大国之间的竞争格局。人才作为打造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夯实人才根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概括而言,一是人才培养规模处于世界前列。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生数量为205.76万,研究生毕业数量为26.74万,其中博士生占比达10%,除普通高等教育外,从2019年起我国在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分别为3.10万、1.53万,当年招生规模分别为1.0万和0.51万,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二是人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从制造业领域就业情况来看,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本硕占比已经达到77.37%,其中本科学历为56.01%,硕士为21.36%。博士为1.12%。三是人才吸引力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尤其体现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数字化管理师10个国家新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的技术技能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编制与修订中,新收录97个数字类职业,133个绿色职业,分别占职业总数的6%和8%,同时标注既是数字类也是绿色职业的职业共有23项,这些新兴职业分类成为制造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从产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甚至在诸多领域还大量存在“用工荒”问题。人社部《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依旧。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超过3000万人。从产业人才供给情况来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从2017年以来陆续推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计划,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却一直徘徊在60%,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产业人才的供给端尚未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端进行有效对接,难以有效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转型升级要求。在产业人才自主培养上,也长期面临“需要的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不需要”的窘境。科技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方面能力仍然较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短缺现象依旧严峻,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复合型应用人才开发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人才的数字素养或技能水平远远跟不上数实融合的现实需要。此外,产业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环境、治理体系与体制机制保障。用人单位在产业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守株待兔”“摘现成桃子”等心态。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根基的路径及可能举措
    1.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牵引作用。
    我们要认识到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坚持“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一是应加强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角色定位和协同机制,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基础支撑。具体而言,以教育优先发展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以科技自立自强搭建产业人才“主阵地”,以人才引领驱动激发产业人才“内驱力”。二是打破不同教育系列在产业人才自主培养上的藩篱,搭建相互沟通、彼此衔接的通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各类教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密切交融的新方向。三是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为人才开发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上。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应坚持市场导向,做到技术研发与产品、市场紧密联合,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激发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四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现代化治理体系,充分激发用人单位尤其是产业领军企业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全方位对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重构产业人才生态,着力形成人才引领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首先,应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的基础上,探索人才链的嵌入与支撑逻辑,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凝聚人才链,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产业链”的新模式。其次,在创新链产业链重点环节打造产业人才生态,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具体而言,良好的产业人才生态应具有系统动态性、主体协同性、自我成长性、边界开放性等特征。系统动态性是产业人才生态的首要特征,主要反映在产业人才供需的科学配置和动态平衡上。基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产业人才平台是提升系统动态性的基础。主体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人才的开发机制上。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应根据战略人才力量的成长规律探索建立人才协同开发模式。自我成长性主要反映在产业人才的赋能机制上。实践表明,训战结合和循环赋能是充分调动人才进行自我学习和成长内驱力的有效手段。边界开放性主要反映在产业人才的流动机制上,良性的产业生态应具有较高的边界开放性,人才既能够引进来又容易走出去。
    3.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契机,全面提升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数字人才开发纳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之中,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契机,以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为抓手带动数字人才的协同培育。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根据不同产业场景对人才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要求进行解构,形成产业层面人才数字素养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行为层面人才数字技能开发提升指标体系。同时还应将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建设工作纳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专项行动的遴选标准,从最有利于构筑我国产业数字竞争优势的基点出发,谋划数字素质提升的整体性战略布局,以数字化变革带动产业人才队伍数字素养蜕变。
    
    

Tags: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根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