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企业发展复杂情境与应对策略

http://www.newdu.com 2023/5/16 《企业管理》2023年04期 王涛 参加讨论

    

    摘要:随着我国疫情管控的逐渐放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确定,中国企业需要对当前的复杂情境保持清醒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应对策略,这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复杂情境;市场竞争;产业调整;双循环发展理念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驱动下企业跨界合作创新的内在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编号:22BGL132);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疫情管控的逐渐放开,经济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然而在地缘政治、产业链波动、生产要素成本高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冲击下,当前企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面临高度的复杂情境。如何正确认识复杂多变的环境并采取合适的策略,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品和服务以及业务拓展等,可以说竞争无所不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努力控制高价值环节,并将低价值环节对外转移,实现了全球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市场也从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一些中国企业利用全球产业转移机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走过了西方国家企业长达百年的历程,不仅在一些业务领域保持同步,甚至还实现了赶超,涌现出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随着地缘政治、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需要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加速创新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于是不可避免地与现有的大部分产业链主导者——跨国公司形成竞争。那么双方竞争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市场和利益。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在做什么?外国公司又在做什么?外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主要还是看业务前景,更在乎营收及产品认可度等,即外国公司一般是根据产品定位、市场机会和获益来确定是否寻求跨国发展机会,并不在乎规模的扩张。
    我国企业不要刻意强调本土和跨国的差别,是否被贴上跨国公司的牌子也并不重要。例如,我国企业通过整合进入世界500强之后,并不一定要通过全球布局来体现与之匹配的地位和形象,更不是必须与国际巨头展开全面竞争来体现自身实力。虽然企业存在所有制的差别,但是经济属性依然是一个重要特征,只有按照市场机制参与竞争并获得收益的经济组织才能存活下来,进而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经济恢复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策略依然是重点考虑市场在哪里、利润在哪里,并以这两点作为导向来确定经营的方向和内容。
    产业链深度调整已成为经济活动重要内容
    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贸易的流通使得企业很容易跨越国界在全球设置工厂或分支机构。这不仅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人口、土地等要素红利来降低成本,还有来自当地市场的吸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部分国家的对华政策从“小院高墙”向“全场打击”转变,随之表现出国家主导下的全球竞争。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努力推动一些高端制造业回流并严控创新技术外溢,试图锁定当前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认识到基础制造业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追求稳定增长和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重要的主题,以往已经相对成熟且稳定的产业秩序和市场布局开始呈现深度调整态势,这也使得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也被动进入新一轮的产业链深刻调整阶段。
    部分外国公司之所以离开中国市场大都源于利益驱动,基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经济因素考虑,并不在乎本地市场。我国经济经历过快速发展后,由于人口红利降低、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等,劳动力成本必然增加,这些因素进一步降低了外国公司的根植性。全球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核心企业带动下的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例如纺织业从最初的韩国、日本转移到中国,现在又去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也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应该说,这种瞄准生产成本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种好的变迁,我们要有心理准备释放部分产业出去。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我国无法阻止产业转移和企业外流,但是依然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如何填补“真空”的问题,我国企业是否能够替代外国公司撤离后的潜在市场份额;二是我国企业是否需要采取跟随策略,在新的国家和地区继续“绑定”外国公司以实现持续发展;三是当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后,必然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如何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进行消化以保持稳定。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一些外国公司退出中国的确会给当前的发展造成困境,尤其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型企业更是不得不面临这种阵痛。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前期的发展中未能注重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因素所造成的,也是一个经济体实现持续发展,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未来,只要有市场、有利益就是发展的方向。我国企业必须加速创新,努力在本土市场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同时,根据自身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对所拥有的技术、资金、设备、人力、管理经验等资源优化配置,不断积累,在细分领域塑造竞争优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考虑通过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重构与掌控来实现自身产能、市场的全球化,形成巨大的品牌和市场优势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项目品牌和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双循环格局的建立与完善带来发展机遇
    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庞大的市场规模必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无论是我国企业,还是外国公司都需要重视并围绕这条主线来确定今后的发展战略,不能偏离。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理念的确定,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不仅要继续吸引优秀的外国公司来推动本土市场的发展,而且可以将前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在国内市场进行传授以带动本土市场的发展。
    很多外国公司之所以愿意来中国发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广阔市场。例如,最初通过“三来一补”模式进来的电子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面向国内市场进行返销。在庞大的需求市场刺激下,吸引了相当一批愿意根植中国市场且离不开的外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实现了基础工业的逐渐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德国的巴斯夫、宝马等一些外国公司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这也进一步证明,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以及较大的市场和产品需求,对外国公司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当然也要看到,有部分企业出于保证供应链稳定、化解潜在风险的考虑,也会将部分业务撤出中国,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然而即使部分外国公司会对一些事件做出表态,但是否投资中国主要还是基于市场需求。总体来看,打铁还需自身硬,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建立和运行更多依靠企业自身。我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现实基础,从世界范围获得各种资源加速发展,从而保持成长性和竞争力;同时,依托已经“走出去”经历了国际市场考验的企业经验,带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
    未来,一些跨国企业可能会将某些产业从我国转移出去,然而那些带不走的要素依然存在,如经过培训且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这些从业人员对国外的管理经验、技术技能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可以围绕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模式,继续推动中国企业发展。当前,我们需要思考怎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例如鼓励管理者自主创业,并通过采取加大社会资本、国有资本的投入等手段来支持创新,从而促进相关行业的振兴,带动经济发展。
    正确对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使政府与市场保持协调,是中国企业今后持续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
    当前,许多省市正在抓紧时间努力恢复经济,包括积极组织企业赴海外拓展市场,抢回失去的订单等,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但是,现在中国企业依然面临一个关键问题:是否能够建立起与中国情境匹配的市场机制、运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使得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市场行为形成比较恰当的契合和默契。创新是思维的拓展,强调标新立异,任何思想如果存在禁区就不存在创新,尤其是能够带来巨大市场收益的突破式创新。企业创新是全方面的,包括基础创新、科技创新和应用创新等,为了拓展市场,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来获得发展机遇。例如,工业的发展材料科学非常重要,新材料创新需要基础创新来提供支持;同样,应用创新需要跟着市场和客户走,但也要给企业和个人留出想象的空间。企业希望通过创新尽快地开发市场、扩大规模以获得收益,政府则是强调求稳,照顾到公共利益,即使鼓励创新也十分谨慎。任何创新都是存在风险和成本的,现在经济环境中依然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有些企业刚有点创新的苗头,但是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政策规制风险,也不愿意加大投资来推动创新活动。如果未来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加,市场信心的恢复将面临极大挑战。
    当前,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但企业依然存在一些担忧:一是政策过度干预企业经营;二是政策出现波动;三是政策红利难以落地,等等。政策的制定应适应市场规律,提高精准性。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来降低不确定性,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准确地说是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空间,让企业家发挥创业创新精神,创造新的价值。
    我国企业必须加速创新,努力在本土市场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同时,根据自身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对所拥有的技术、资金、设备、人力、管理经验等资源优化配置,不断积累,在细分领域塑造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产业链韧性的支撑基础:基于产业根植性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22(6).
    [2]李先军.中小企业灾后救援: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J].云南社会科学,2022(6).
    [3]刘戒骄,刘冰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与核心制度[J].财经问题研究,2023(1).
    [4]翟磊.地方政府政策的精准性及其提升:基于“制定机构-政策工具-目标群体”互适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王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
    王涛.企业发展复杂情境与应对策略[J].企业管理,2023,(04):121-123.
    
    

Tags:企业发展复杂情境与应对策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