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经济功能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世界经济》2015年第5期 袁其刚 刘… 参加讨论

    由表6分地区分行业双重倍差法的估计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回归结果中技术密集型企业交互项Di×t×hyhy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类型行业的虚拟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东部经济功能区对技术密集型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交互项Di×t×hy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西部经济功能区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TFP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中部地区任何类型企业的交互项Di×t×hy的系数均不显著,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功能区无法显著影响任何类型企业TFP的提升。 
    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东部经济功能区利用其独有的区位、政策等区域性要素,大力发展以出口加工和中间品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和资本等非区域性要素不断流入,东部经济功能区内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的配置效率得以提升,形成产业集聚;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本等非区域性要素难以满足东部经济功能区的需求,对中、西部地区的非区域性要素吸收能力显著增强,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力、资本等非区域性要素涌入东部经济功能区,在对非区域性要素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东部经济功能区内两种要素的配置效率达到最佳。 
    随着劳动力、资本等非区域性要素的不断增加,大量生产要素过度集中于东部经济功能区造成两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下降,导致东部经济功能区内产业拥挤,无法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TFP的进一步提升。伴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功能区更易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高级要素积累和产业结构基础使得东部经济功能区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此,东部经济功能区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密集型企业TFP的提升。 
    由于西部经济功能区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国家自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受东部经济功能区对非区域性要素吸收的影响较小。西部经济功能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区域性要素以及大量的劳动力等非区域性要素,能够有效满足西部经济功能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西部功能区内形成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因此能显著促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TFP的提升。由于不具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本条件和区域性要素,也就难以对技术密集型企业TFP产生显著影响。同样,由于西部功能区资本相对稀缺,资本的机会成本较高,资本密集型企业在相对较高的成本下运行(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从而严重制约资本密集型企业TFP的提升。 
    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靠近东部地区导致自身劳动力、资本等非区域性要素流失严重,造成经济发展既落后于东部又落后于西部的“中部塌陷”(殷广卫,2009),而国家自2006年才正式确定“中部崛起战略”,考察期内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活动所必需的非区域性要素的大量流失造成经济功能区内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两种要素的配置效率难以提升,也就使得中部经济功能区内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因此,无法显著促进任何产业类型企业TFP的提升。 
      
      扩展分析: 地区专业化效应—产业集聚和产业拥挤 
      
    经济功能区作为国家指定的特殊地理区域,不但要求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还要求经济活动的集聚方式呈现出显著的地区专业化特征。由于经济功能区内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劣决定了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或产业拥挤,因此,研究经济功能区的产业集聚与产业拥挤需要准确地反映其专业化特征。经济功能区的专业化表现为相对于周边非经济功能区而言,两者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程度越高,该地区的专业化特征越明显(魏后凯,2006)。相对于非经济功能区而言,经济功能区地区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现了其产业集聚或产业拥挤的过程。 
    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功能区的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升,而过度产业集聚导致的产业拥挤则抑制生产率的提升,因此,经济功能区的地区专业化效应对企业TFP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为此,借鉴Krugman(1991)、冼国明和文东伟(2006)的研究,构建经济功能区的Krugman地区专业化指数。 
                                    (2) 
    (2)式中,表示在t年经济功能区j的行业q占经济功能区所属区域所有行业份额的比重,表示在t年行业q占全部行业份额的比重。其中,表示经济功能区j行业qt年的经济活动水平,表示经济功能区jt年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表示行业qt年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表示经济功能区所属区域全部行业在t年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本文使用企业数据库中企业从业人数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代理变量(李磊等,2012)。KS值越大,经济功能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表明相对于非经济功能区而言,产业在经济功能区的集聚程度越高;KS值越小,表明经济功能区的专业化程度越低,与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越趋同。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现状,本文在4位数行政编码下计算得出相应的6位数行政编码的KS指标,已经能够具体到某一经济功能区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的产业结构差异,且使用细分的四位数行业测算,所得经济功能区地区专业化指数能够准确表示经济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趋同程度。为研究的稳健性、连续性及可比性,首先,我们使用全部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回归;其次,使用1998~2007年连续存在的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回归;再次,考虑到中国经济功能区多为2003年之前成立(占比达81%),使用2003~2007年连续存在的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回归。选择经济功能区企业的TFP为因变量,解释变量中加入地区专业化指标及其二次项,探究经济功能区的地区专业化效应对企业TFP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7。 
    表7中第(2)列为对全部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第(3)列为对1998~2007年连续存在的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第(4)列为对2003~2007年连续存在的经济功能区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企业成立时间、外资比重、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和规模等因素后,发现地区专业化指标的二次项系数均显著为负,经济功能区的地区专业化效应对企业TFP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经济功能区成立之初与周边非经济功能区并无显著差异,表现为产业结构趋同,对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有限。随着经济功能区内优势要素的不断集中,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需求增大,非区域性要素的有效满足使得经济功能区内两种要素的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从而促进生产率的提升。由于经济功能区内生产要素的容量有限,当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的配置效率得到一定程度后,放任非区域性要素过度涌入经济功能区会造成两种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导致经济功能区内产业拥挤,从而抑制生产率的提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Tags:经济功能区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