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说,我们所要确立的新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新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不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逻辑起点。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新的逻辑起点将成为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那么,该如何确立这个新的逻辑起点呢?或者说,应当如何准确判断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主要矛盾?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主要矛盾可以是矛盾的复合体。例如,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这一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同新中国刚刚成立一样,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也可以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其次,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主导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发展改革方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其他矛盾解决的先决条件。
其次,社会主要矛盾就存在于社会总生产的诸环节中。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四个环节中,过去,我们把主要矛盾放在了生产环节,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现在的问题是,生产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已经成为一个自觉的、充满活力的领域,如果没有制度障碍,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能够保证生产环节的高效运行。但在生产之后的分配环节却出现了重大问题,改革开放36年,中国由一个平等社会迅速转变为一个贫富不均危及社会稳定的社会,不能不说分配不公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既成的亟需改革的生产关系若干方面已经阻碍着生产力发展,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对什么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央有明确的表述。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③很明确,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的需要同物质文化匮乏之间的矛盾,而是各方面矛盾的综合。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于分配环节中。表面看来,这一矛盾产生于分配不公,但本质上是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权力上的不平等。因此,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当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拥有绝对占有、支配权阶层同其政治、经济、文化权力被剥夺者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那么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拥有绝对占有、支配权阶层同其政治、经济、文化权力被剥夺者阶层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基础上展开的。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要对时代声音作出回答,要解决时代矛盾,在新的主要矛盾的合理解决中,将诞生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或“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将以公平正义为导向⑤。“中国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路径是不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所不同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的过程中生成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已经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的领袖群体,已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学界,当今世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国学者走在了世界前列,研究的精度、深度以及文本研究等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种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语境中,中国理应肩负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向新阶段,只有如此,方显理论自信。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大多依靠援引西方学术资源,炒卖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一部分学者的主业,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几乎不关涉中国问题。固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社会病理的诊断,然而西方现代社会早发内生的特性,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可能成为后发外生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但中国学者并没有自觉地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植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或者不以中国问题为其现实指向,致使这种研究至多是“茶杯里的风暴”。因此,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研究迫在眉睫,这种原创性研究其对象不是西方社会,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当然不会拒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既有成果,而是中国社会现实——中国社会现实为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剖析的样本,但这种新的理论一定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设计师,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早已谋篇布局。这就是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资源的坚持,文化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新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在实践上,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批判和改造中国社会现实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阶段主要矛盾的矛盾运动中创生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
————————
①《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②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6页。
③《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⑤王立胜、王清涛:《平等、富裕、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核心执政理念的时代转换》,《东岳论丛》2015年第1期。
————————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