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平评估是绩效评估中最重要得内容,应在学科评估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鉴于每个高校的现状,以及在办学资源、生源与师资、投入、实力与影响力方面的巨大差异,兼顾公平与效率、客观与公平,这个体系还应增加如下的内容:(1)诸如投入产出比值的绩效指标,因为每个高校投入,尤其优质资源,如最优秀的生源和师资、最好的研究条件与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只比产出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2)由于每个高校的起点层级不同,如有无博士授权学科、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等等,应增加诸如增加量、增长率等增量指标,考察每个高校学科建设中取得的增量成绩,才是客观的评价;(3)由于每个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不同,应针对所设定的目标定位设置指标评价,既不鞭打“目标层级高”的快牛,又激励“目标层级低”的慢牛;(4)考虑学术贯穿于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的灵魂作用,对于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和学位事后评估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和低水平问题,在学科学术评估中应引入一个下调的折扣系数;(5)考虑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一项重要的功能,文化与制度(政策)是大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所谓一流学科需要一流制度与文化,进而吸引一流人才等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学科建设任务、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保证。从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高校,甚至重点高校正是在学科建设的制度(政策)与文化中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科评估成绩低或下滑。为此,需要增加一些反映科学合理制度(政策)、良好文化、管理与服务质量水平的指标。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基础上,还可以引进区分投入和层级的两个简单的调整系数,把学科评估结果的绝对水平调整为相对水平,用于综合反映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估。这样,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所建立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激励每一所高校,既激励我国顶尖、一流、高水平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还能激励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后30%的高校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学科建设是每一个高校发展的主题,实现在学科建设中一个高校也不能少,让每一个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3.打造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提高学术国际影响力。无疑,学术国际影响力取决于一流的学术成果,但与发表一流学术成果的学术期刊也不无关系。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成果与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堪比孪生兄弟,而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能够称得上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却是凤毛麟角,以致我们不得不追求把最新、最高水平的成果写出英文,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正如2014年9月施一公教授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关于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的那样,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还是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也鲜有企业订阅,况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这些英文文章。一方面,为了发表SCI论文我们支付了包括论文翻译、润色、发表,以及期刊订阅等巨额费用,另一方面还滋长了学术不端行为,如2017年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决定撤回我国学者107篇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正如饶毅教授在科学网博客上尖锐地指出的那样,SCI在中国科学和教育界长成了一个“畸胎瘤”。为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真正提高我国学术水平,以及在国际学术上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我们认为,应尽快启动在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中选拔一些,可能10%的,有可能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候选期刊,大力度支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与相关优质资源,如把发表SCI论文所花费的巨额资金用于支持这些候选期刊建设,如候选期刊定位为发表世界一流水平成果水准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中英文版、组建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建立严密的匿名评审制度和公开透明与公平公正评审程序,并通过实施高审稿费、高编辑费、高稿酬措施吸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投稿论文,经过持续支持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到那时,将会极大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4.大力度加强文献阅读,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在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前面提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既包括学生培养,还包括教师培养,即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是高校的生命线,而提高他们的论文学术水平是关键。因此,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尤其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代表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研究生是人才培养最高层次,有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无论导师还是学生,他们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决定学校的学术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论文水平主要受制于有限的低水平文献阅读,只了解文献冰山一角或一知半解就以为站在巨人肩上创新,显然是不可靠的。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为此,我们建议,无论教师还是研究生要提高学术水平,必须提高阅读量、阅读能力与水平。
这里,我们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博士生在学术研究方面,需要大力加强文献阅读,提高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每年参加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总体感觉到,博士论文体现出“文献阅读”不足以支撑论文创新点。还有少数论文存在低级硬伤,质量与水平改进提高空间还是很大。我们认为,对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既要考量创新水平,还要考量在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应用所学过的理论、专业与技术知识的能力与效果。通俗的讲,创新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认为,为此需要清晰以下方面:(1)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存在什么难点,以致到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解决;(3)解决难点要研究哪些主要内容与解决难点的关键点是什么;(4)结合实际,用什么理论、技术与方法进行并实现创新,以攻克关键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阅读文献。通过对大量文献高质量阅读,真正了解要研究问题的现状、过去的发展与未来的趋势,以及所应用理论、方法与技术发展过程与前沿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才有可能、才有说服力、才能立得住。特别地,由于博士生为了尽早毕业急于发表论文,在文献阅读上花的时间与精力不足够多,文献阅读量少且深度不够,就着手创新发文章与撰写论文。发表的论文和撰写的博士论文,由于阅读有限而制约着应用与创新能力,多少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博士论文水平,还需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强科学管理。一是应合理调整培养过程环节时间安排,加大文献阅读量,保证文献阅读质量与水平。因此,需要改变思路,从过去的“为创新撰写博士论文”转变为“为撰写博士论文创新”。为此,我们建议不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全心力投入学位论文工作中。二是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中,应完善规则,建立严格标准。答辩过程应该是很严肃、神圣的过程,是学术探讨、碰撞的过程,也是学术素养文化传承过程。固然论文通过了匿名评审,答辩是一个再检查,更重要的是一个提高。为此,应该克服走过场的现象。应明确规定博士生答辩时应面向答辩委员会站着,且不能照着PPT念,同时PPT应该就只有标题,以及图表、公式、推导过程、引用资料等,其他都不应该有。既然论文及创新点是自己做的,应如数家珍,一气呵成。在答辩成绩中,还应考虑答辩人的综合概括、提炼核心的能力,如10万字凝练3万字、1万字、3000字,甚至800字的能力。三是近几年,一些高校效仿美国大学,博士生把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的学术论文组合成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并申请答辩。对于这种情况,从表面来看,有的博士论文就是3篇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难以让答辩委员相信达到了博士学术水平。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可以说,能达到的是少数,而达不到的是多数。因为,在国内博士生受毕业时间要求,急于发表论文。为了赶时间,就在满足毕业要求一般期刊上发表的若干篇论文组合成毕业学位论文,这样的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可想而知。因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重要期刊上发表的周期长,学生即使写出来了,也等不及,而一般的论文在一般期刊上发表的周期短,结果学生为了赶时间只能选择把论文,即使偶尔是好的文章发表在一般期刊上。另外,这种由发表的相关论文组合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不能满足对学位论文相关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应用所学过的理论、专业与技术知识的能力的考量,这种考量还是学位授予条例与细则中的相关要求。为此,学习国外的做法,关键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修改相应的制度与管理办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